作者:jxxc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8 更新时间:2012-10-23 | |
《蜡烛的变化》课堂实录、评课
一、 导入: 1、 关于蜡烛你知道些什么?(5-6分钟) 生:蜡烛是热的 燃烧之前是固体,燃烧之后会变成液体 蜡烛是易燃物 在古代人们用它照明,用途广泛 蜡烛可以用来许愿 蜡烛可以给失去寒冷的人带来温暖 2、观察蜡烛 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来观察蜡烛,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蜡烛很香 很油 摸了之后手上很粘 蜡烛很光滑 蜡烛很硬 师:蜡烛很硬,说明它是什么? 生:固体 还有什么发现?不同的蜡烛有不同的味道 师:一说到蜡烛,老师就想到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真的会流泪吗? 生:不会,因为在燃烧的时候会由固体变成液体,所以并不是真的在流泪。 是不是真的这样呢?用实验来证明 师提供实验方案,多媒体出示加热蜡烛的实验步骤: 用酒精灯、石棉网、蜡烛粒、 复习:怎样熄灭酒精灯?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学生交流汇报发现: 生1:蜡烛加热后由固体变成了液体。 [番茄花园1]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3:大约半分钟后开始由固体慢慢融化,约3分钟后由固体完成变成了液体。 师:板书:固体—— 师:让我们再观察一下蒸发皿,有什么发现? 生1:蜡烛由液体变成了固体,牢牢地嵌在蒸发皿底部,很难拔下来。 [张焕生2] 了,所以又变成了固体。 [张焕生3] 干,蜡烛的颜色变淡了。 师:不管是由液体变成固体,还是固体变成液体,有没有产生其他物质? 生:没有 师: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生:形状变化 师:这叫形态变化 板书:形态变化 在古代,蜡烛被点燃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番茄花园4] 师:其实蜡烛在燃烧时还会发光、发热 板书: 发光 发热 [番茄花园5] 通过观察这3幅图和老师提示,请你们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案 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 实验1、说步骤:1、2、3、4点燃蜡烛,然后立即将烧杯放到火焰上方; 实验2、也是步骤 设计得好不好?好? 好在哪里,没有讲清楚, 实验3、将玻璃用夹子夹住再加热,观察现象 师强调:实验1和2 一定要将烧杯倾斜,放在火焰上方,看到现象要马上熄灭蜡烛 汇报: 实验一 生汇报:在蜡烛上方的烧杯壁上看到了雾气 师归纳:这个雾气是什么? 蜡烛燃烧后产生了 水。板书:水 实验二: 生汇报 蜡烛上方的烧杯里的石灰水变浑浊了。 师:说明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板书:二氧化碳 实验三: 生:玻璃变黑,还有了裂痕。 师:板书:黑灰(炭) 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黑灰、二氧化碳、水等物质,(蜡烛)还是原来的蜡烛吗? 是。 师:但是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 师:小结:在第一个实验中,只是产生形态变化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揭示物质变化的二种类型。归纳二类变化:形态、颜色、产生沉淀、气泡、发光、发热 四、 拓展延伸: 1、 玩啤酒罐:什么变化? 2、 白醋+苏打水 :有什么变化? 3、 澄清石灰水吹气:什么变化? 4、 看图片:这些物质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1) 水的三态变化 说说理由 (2)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理由:产生了新物质 (3) 火柴燃烧 (4) 树叶颜色变化 生1:形态变化 生2:颜色变了,所以是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5)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形态变化 理由:蛋清变成了蛋白。颜色发生了变化 5、 请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木材放入水中,过了几天会长出青苔,是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岩浆变硬形成岩浆岩,属于形态变化 师:板书:两种变化同时存在。 绿豆发芽?
《蜡烛的变化》一课,属于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内容。下面我简单讲讲听完这节课以后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从这节课看来,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物质存在形态变化和非形态变化,两者之间的判断标准就是有无新物质的产生。2、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变化;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物质的变化属于哪种类型。纵观全课,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清晰,结构完整,实验要求合理,适宜六年级学生进行操作与探究。基本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能够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得以提升。其次,该课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比较明显地在课堂中得以解决。其中重点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物质的形态变化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其中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学习上的难点,教师通过三种不同分工的实验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产生的物质,及时总结,提醒学生在观察蜡烛形态变化的同时还会有一系列新物质的产生。可以说是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较好的解决。学生基本能够理解什么样的变化叫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再次,从对教材的处理与把握上看,老师基本沿着教材设计者的教学思路进行演绎,有着较为完整的逻辑思路。即:先观察蜡烛,再观察蜡烛的形态变化,再设法让学生看到蜡烛燃烧时产生的其他物质,通过比较两种变化的类型,揭示两种变化分别属于什么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对更多物质进行研究,分别归纳到两种变化中去。达到熟练运用知识的地步。最后的让学生举例,也属于这种作用。教师不失时机的提示:有许多物质在变化的时候,并非只有一种变化,往往是两种变化相伴随的。 |
|
课题研究录入:jxxc 责任编辑:jxj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