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xxc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6 更新时间:2012-10-23 | |
一、导入 ---------- “抓”住你的眼球 华而有实 1、师:大家都喜欢看电影吧?那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短片。 教师播放气垫船视频。 2、师:你知道在影片中出现的这个大个子交通工具它叫什么吗? 生:气垫船 3、师:它和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它可以在陆地上行驶。 4、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气垫船”(PPT出示课题:“气垫船”)。 【评析】取材于《红番区》那场激动人心的气垫船水陆追逐视频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紧张、神奇,学生全神贯注,不时发出啧啧的惊叹声,完全被将要研究的对象吸引。同时,视频在激趣的同时展示了气垫船从启动、气垫充气、水面行驶以及陆地行驶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对于气垫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开启学生思维,为后面的学习铺垫道路。 二、新授 ---------- 缫丝剥茧 深入探究 活动一、认识气垫船 教师演示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小模型,往管子里吹气,请你猜一猜哪一个会像气垫船一样悬浮起来?(教师出示两个模型(都为圆形,一个红色平底,一个白色凹底) 生1:我认为是红色平底的这个。 生2:我认为是下面空的这个,因为它下面是空的,所以空气能够跑进去。 师:你不光做出了猜测还进行了解释,好的,那下面让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现象。(教师用吹风机对准两个模型的进风口,套住进行鼓风) 红色平底的没有反应,白色凹底的悬浮了起来。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白色的这个底下是凹进去的,而红色的这个是平的,空气进不去。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已经发现下了凹的下面有一个空间。 2、师:那么你有办法让这个也悬浮起来吗? 生1:我给它下面也做一个空间。 生2:给它围出一圈边。 师:(出示准备好的围了裙边的气垫船模型)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呢?那想不想自己试试?【评析】 好的科学问题不是无边无际的,有针对性、有层次的问题如同“缫丝剥茧”能够启迪学生深入思考,作出科学假设,同时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学生有了疑问并产生了寻找答案的愿望,探究才进入真正的准备阶段。 师:动手之前要先动脑,你还记得老师刚才是怎么吹气的吗? (教师边说,边做示范) 生:吹风机和进气口要靠的很近。 师:近到什么程度呢? 生:吹风机的口套在了进气管上。 师: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罩着吹呢? 生:套罩住的话,吹的风就不会跑出来了。 师:说的真不错,那能不能压着? 生:不能。 师:好的,现在大家可以试一试,看看能成功吗? 【评析】教师通过演示和几个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明确了吹风机该怎么用,为什么要这么用,明确操作方法,为后面的实验活动做好铺垫。同时也埋下伏笔,套在进气管上可以保证进风量的一致,有效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这里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是对实验科学性和教学有效性双重考量的结果。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操作。 师:你们成功了吗? 师:思考一下:为什么气垫船能够悬浮起来? 生:因为有热空气,热空气轻,所以气垫船就悬浮起来了。 师:真的是这样吗?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生:吹风机往下吹气的时候,空气在里面就被压缩了,我们刚刚学过,压缩空气有弹性,气垫船就悬浮起来了 生:…… 师:同学们说得都挺有道理,科学家们又是怎么看的呢?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视频,来了解气垫船的原理。 视频出示。 【评析】 对于学生的解释,教师暂时不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碰撞思考最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再借助形象的视频资源适时总结提升,体现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价值和意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只有将自己原有认知与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建立联系,他的解释才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生动的视频适度提炼,学生的理解才会深刻,学习的烙印才会扎实。 活动二、悬浮能力的研究 1、师:真正的气垫船还可以载客,不过我们这个气垫船没有座位,那只能委屈“客人”抓住这个进气管了。哪请你猜猜看我们的气垫船能装多少个重物才浮不起来呢?(教师演示,把10g的铁环套在进气管上) 学生猜测 生1:7个。 生2:20个。 生3:15个。 2、师:大家都想做一做吧?我们用什么标准算气船浮不起来呢? 生:我想气垫船给压住了,起不来就可以了。 师:那我们就以当气垫船完全被压在桌子上就算浮不起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25个铁环,你准备怎么做? 学生:一个一个加,然后数一数有几个。 师:如果我20个还能浮, 21个却动不了了,你觉得应该算几个? 生:20个。 师:刚才他用了加的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我可以先放25个,然后再一个一个拿掉。 师:哪减到什么时候就不用减了呢? 生:气垫船有一点动的时候就可以了。 【评析】 探究实验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很多操作性的问题只有在操作前充分考量,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课堂的高效性。这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宝贵契机,教师处理地很好,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遇到类似问题处理的方法,意识到正确的实验设计和准确地操作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 学生实验。 师:说说你们组的气垫船能装多少个呢? 生1:7个就动不了了。 生2:我们全放上去了,还有点浮的。 生3:我们组能装10个。 3、师:有的小组25个还能浮,而有的小组10个就动不了了,为什么大家的模型的悬浮能力不一样呢?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起来 【评析】 积极的行为总是由动力的驱动而产生。教师适时的提问如同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引发研究的内趋力。 (小组讨论) 生:我想可能是这个大小不一样,大的可能就多一点,小的就比较少。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你认为底盘的大小可能是影响气垫船悬浮能力的重要因素,那还有哪些是影响气垫船悬浮能力的重要因素呢? 生1:吹风机有档位,风力的大小也会有影响。 生2:我还发现有的气垫船裙边的颜色也不一样,那可能也有影响。 师:是颜色不一样吗? 你摸一下呢? 生:黑色的软,白色的硬。 【评析】 这个环节材料的选择是很有意思的,有意识地选择了管径一致、底盘形状一致、裙围宽度一致,但底盘大小不同,裙围软硬不同的气垫船模型。这么选择是基于对本课知识目标的反复审视,并通过课前大量实验后,对影响气垫船悬浮能力相关因素进行取舍、控制的结果,其目的只有一个:让科学探究课堂的实验材料最具结构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非常关键。此外当学生仅仅通过眼睛看还无法搜集足够的信息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更多的观察手段去发现事实,也是很好地处理。 5、师总结:气垫船的悬浮能力裙边软硬、风力的大小、底盘的大小有关(板书) 6、师:光想看来还不行,最好设计实验验证一下,那下面请每个小组选择你们想要研究什么内容? 每个小组选择研究的内容。 7、师:现在每一组都有研究方向了,那请你围绕你们小组研究的,讨论一下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 师:怎么才能知道气垫船的悬浮能力可能和风力大小有关呢,怎么做? 生:我先用吹风机小的风吹一吹看能多少个,再换大点的风力试一试,比较一下就可以了、 师:那研究底盘大小的呢? 生:我可以选择一个底盘大小不一样的来试一试。 师:你已经知道改变了底盘的大小,有哪些条件是不能改变的? 生:风力的大小,裙边的软硬。 师:那研究裙边的软硬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两组都是选择研究裙边的软硬,而且我们组的裙边颜色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合作来进行比较。 师:你想到了合作,真好,你还注意到他们组的裙边和你们不一样,可是这两个真的能放在一起做对比试验吗? (一组是小底盘白裙边,一组是大底盘黑裙边) 生:不能,因为他们的这个底盘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我们做对比试验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但是现在有两个条件改变了,我们还能放在一起比吗? 生:不能。 师:你们组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来做对比试验? (小底盘白裙边的小组):我们要选一个底盘小的黑色裙边的来比。 【评析】 这里出现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学生能想到通过小组间合作的方法,非常不错,而且他们考虑到了如何简单易行,合作的想法和经济的意识都是科学课大力倡导的,教师的表扬完全正确。但是碰巧地是如果照孩子们说地这样做,器材却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于是矛盾便产生了。教师敏锐地看到这一点,问题跟进地非常及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于对比实验条件控制的认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优秀的互动营造出精彩的课堂情境,令人回味。 师:大家都明白怎么做了吧? 下面就请每个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每个小组汇报你们的结果呢。(教师完成统计表) 统计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分析一下我们的统计数据,想一想:影响气垫船悬浮能力的主要因素你更倾向于哪些? 生:影响气垫船悬浮能力的主要因素有:风力大小和底盘的大小。与裙边的软硬没什么明显关系。 【评析】 活动环节设计体现了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在接受任务后进行思考、合作、交流。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在亲身实验中去探索发现,常此以往将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积累科学探究行为经验。最后,当实验结束后及时将数据记录下来,并通过EXCEL对数据搜集整理,把抽象的数字通过直观的柱状图展示,有助于启迪思维,引领分析。 纵观整个新授环节,无论活动设计还是教师的教学如同缫丝剥茧、层层递进,暨充分体现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这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同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涉及 “知识点分解、器材选择、生成性资源应对、数据处理……”等诸多细节方面也做出了较好的诠释 三、拓展 ------------ 巩固深化 启迪创新 1、师:关于气垫船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那你想不想自己亲手做一个呢?这些都是家中常见的材料,请你自己选择不同的组合看能不能做出一个气垫船? 生:我选择纸碗和纸筒。 生:我选择酸奶杯和纸筒。 师:这个气垫船悬浮的效果会好吗? 生:不好,底盘太小了。 2、师:有没用同学用光盘来制作的呢? 生:光盘底下是平的,没办法形成气垫。 师:听起来很有道理,你看看老师做的这一个呢? 出示制作的光盘气垫船模型,进行演示。(学生看到结果后很惊讶)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它能浮起来? 生:光盘上面还有一个小瓶盖,瓶盖里面也有空间,也能形成小气垫。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通过今天的学习,下课后,请你试着自己做一个更好的气垫船好不好?下课! 【评析】 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气垫船,学生兴趣很高,不但巩固强化了本课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起到了一个学以致用的效果。其中利用光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验,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量,更是对学生质疑精神的鼓励。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使本课显得扎实中蕴含灵动。 |
|
课题研究录入:jxxc 责任编辑:jxj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