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19科学组耿群志执教公开课《国旗怎样升上去》教案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作者:jxxc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7    更新时间:2012-10-23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学科

科学

班级

五(2

人 数

46

课题

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时

第2教时

执教

耿群志

日期

2011.05.19

教学目标:

1. 认识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了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会设计并操作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动滑轮具有省力的作用;初步学会组装滑轮组;能对定滑轮和动滑轮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区别。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培养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提高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的能力。

制定依据:

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五课。本单元主要是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本单元采用总--总的结构来进行内容设计的。从第一课《什么是机械》开始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机械,然后依次通过《怎样移动重物》、《斜坡的启示》、《拧螺丝钉的学问》、《国旗怎样升上去》四课来学习探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这4种简单机械的结构、作用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一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着重介绍传动装置,引导学生从力传递的角度理解简单机械的组合,初步进入对复杂机械的研究。所以滑轮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滑轮也是简单机械向复杂机械的一个过渡。

本课教材从聚焦问题“国旗怎样升上去的”导入滑轮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认识滑轮的结构特点;接着出示使用滑轮的两种方法,给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最后猜想两种滑轮的作用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从而发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我在设计教学时紧紧围绕“解决问题设计使用滑轮的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发现滑轮的不同组装方式和作用、联系生活应用拓展”三个开放的活动情境来设计教学活动,将本课分解为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定滑轮的结构和作用,解决“国旗怎样升上去”的问题。本课为第二课时的教学,认识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借助动滑轮的探究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培养学生合理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设计、细致地实验操作和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的能力。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的思维会更深入,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学生实际: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本单元内容有兴趣更充满着挑战。有关“力”的内容学生仅在四年级接触过一次,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初步学过测力计的使用。滑轮是大多数学生不熟悉的简单机械,因为它总是被包裹起来,特别是动滑轮的使用学生见到得不多,所以在设计动滑轮的使用方法时调用生活经验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发挥小组的力量来讨论,并在尝试中发现。

通过本单元前面四课的学习,学生对什么是机械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机械是能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在解决问题中认识了杠杆、斜面和轮轴的结构、作用和用途,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特别是第一课时对定滑轮的实验探究,与本课的探究活动有相似之处,可以给学生一些方法结构的启示。

不过,知道怎么做和正确的操作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实验探究动滑轮作用时会遇到操作和分析数据上的一些困难;滑轮组的组装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所以这些活动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操作和分析,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的问题情境

1.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国旗怎样升上去”的问题,现在你能来演示并解释这个问题吗?

2PPT 呈现定滑轮结构并小结。

3.提问:除了定滑轮,滑轮还有其它提起物体的方式。你见过吗?请将你们的想法画下来。

1.请一位学生上前来交流。

 

 

 

2.学生在纸上画出方法。

 

复习回顾,进一步认识定滑轮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简图的方式呈现学生的基础性资源。

二、

探究动滑轮的作用

 

1.呈现资源:动滑轮提起物体的方法。

提出思考的问题: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它与定滑轮有什么不同?

 

2.提问:请你预测一下,使用动滑轮有什么作用?说说你预测的理由。

 

3.提出小组讨论要求:怎样才能证明你的预测是否准确呢?你们准备怎样做?

呈现小组资源,组织交流讨论,完善方案。

实验步骤:

测量物重。

②测量提起物体的拉力。

比较分析,找规律。

 

4.组织学生进行动滑轮实验。

 

5.组织学生交流并比较实验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哪些小组的数据与众不同,想想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6.小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1.学生四人一组照图做一做,边体验边思考。

可能性:滑轮位置、用力方向、用力大小、用途等方面的不同

2.学生回答。

 

 

 

3.学生分组讨论,撰写实验设计单(材料、步骤、注意点、分工)。

 

一组学生作代表交流实验方法,边说边演示,其他学生互动评价。

 

 

 

4.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5.交流实验数据。

 

 

 

6.观察数据,寻找相同的规律,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思考不同数据出现的原因。

做一做,体验动滑轮提起物体的方式,并与定滑轮作比较,发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通过对比分析,多角度思考,对动滑轮建立初步的认识,同时通过体验活动也为后面的假设和测量活动奠定基础。

 

充分让学生提出假设,说明假设的理由,呈现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培养他们科学假设的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的实验方案(差异性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将方案进一步完善,形成可实施的实验方法,并通过一组学生的操作演示进行规范性指导,以提高实验的正确性。

 

呈现各组数据,在分析中发现动滑轮能省力,能省一半力的规律。对于特殊数据进行归因分析,培养学生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

三、

探究滑轮组的结构和作用

1.提问: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定滑轮和动滑轮因为位置的不同,在提起物体时的作用也不一样。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那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呢?

 

2.呈现学生资源:组装好的滑轮组

提问:他们组装的滑轮组对吗?你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3小结提升: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滑轮组,把物体挂在动滑轮上,在定滑轮上用力,就能既改变用力方向,又省力。

1.思考产生组装滑轮组的设想。

分组进行尝试。

 

 

 

 

 

2.呈现资源的学生交流: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

其它同学观察、判断教师呈现的滑轮组是否达到了设想的效果:既改变用力方向,又省力。

 

 

 

 

组装滑轮组,发现滑轮组的特点,体会因为组合而带来的克服缺点,叠加优势的效果。

四、

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1.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滑轮组的用途。

2.出示:活动晾衣架的图片,提问: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选择安装哪种滑轮?为什么?

3.总结。

1.独立思考后回答。

 

 

2.学生回答。

联系生活,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合理选择,体会合理方便降低工作难度是利用简单机械的一般原则。

                     

 

 

课题研究录入:jxxc    责任编辑:jxjmj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