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 认识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了解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会设计并操作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动滑轮具有省力的作用;初步学会组装滑轮组;能对定滑轮和动滑轮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区别。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培养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提高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的能力。
※ 制定依据:
★ 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五课。本单元主要是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本单元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进行内容设计的。从第一课《什么是机械》开始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机械,然后依次通过《怎样移动重物》、《斜坡的启示》、《拧螺丝钉的学问》、《国旗怎样升上去》四课来学习探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这4种简单机械的结构、作用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一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着重介绍传动装置,引导学生从力传递的角度理解简单机械的组合,初步进入对复杂机械的研究。所以滑轮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滑轮也是简单机械向复杂机械的一个过渡。
本课教材从聚焦问题“国旗怎样升上去的”导入滑轮的话题,引导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认识滑轮的结构特点;接着出示使用滑轮的两种方法,给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最后猜想两种滑轮的作用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从而发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我在设计教学时紧紧围绕“解决问题设计使用滑轮的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发现滑轮的不同组装方式和作用、联系生活应用拓展”三个开放的活动情境来设计教学活动,将本课分解为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定滑轮的结构和作用,解决“国旗怎样升上去”的问题。本课为第二课时的教学,认识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借助动滑轮的探究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培养学生合理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设计、细致地实验操作和分析数据发现规律的能力。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的思维会更深入,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 学生实际: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本单元内容有兴趣更充满着挑战。有关“力”的内容学生仅在四年级接触过一次,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初步学过测力计的使用。滑轮是大多数学生不熟悉的简单机械,因为它总是被包裹起来,特别是动滑轮的使用学生见到得不多,所以在设计动滑轮的使用方法时调用生活经验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发挥小组的力量来讨论,并在尝试中发现。
通过本单元前面四课的学习,学生对什么是机械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机械是能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在解决问题中认识了杠杆、斜面和轮轴的结构、作用和用途,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特别是第一课时对定滑轮的实验探究,与本课的探究活动有相似之处,可以给学生一些方法结构的启示。
不过,知道怎么做和正确的操作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实验探究动滑轮作用时会遇到操作和分析数据上的一些困难;滑轮组的组装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所以这些活动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操作和分析,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