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xxc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08 更新时间:2012-10-23 | |
三井中心小学陈国强评课: 从整个两节课来看,我们局小学生我概括为七个字:规范、投入,有条理。上课前,我观察课前学生安静等待15分钟,这很不容易。课堂上,自主讨论研究和交流活动一个接一个,但是,我们看整个学生的学校活动非常安静、有序。使徐老师在课堂的组织和推进过程中做到了动静结合,收放自如,学生用图形画表现自己的设计一目了然,这不是一日之功。学生用图形画的设计需要长期训练,学生对问题探讨深入、详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高效、亲密,过程有条不紊。这里向纠正大家认识上的误区,我听老师讲,局小的同学纪律难管,上课难控制,问题的根本是老师自己,不是学生自身,我们有时看到老师上完课去厕所里哭了,从这两节课我们看到,局小的学生是训练有素的,我觉得局小的学生很好,我在局小上过精品课,很开心。从老师风格来看,第一是单刀直入,彰显个性特色,从一开始徐老师就直奔主题,这也体现了徐老师爽朗的个性,语态亲切、自然,发挥了男教师上课亲和力和幽默感,这是徐老师的个性风格,这是我们每个人要形成教学风格,要经历的过程。 第二、结合学校特色引入教学,这给我们一个启发,课堂教学不脱离学校,不脱离学生,不脱离自己,简单的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校的特色可以有两方面,一是人无我有,别人没有的我拿出来彰显特色,人有我优,设计的痕迹明显,以特色,精心设计,推进问题,问题指向性强,语言风格,不拖泥带水,提问指向性强,指导细腻,如停止,怎么停止,起点,结合多媒体手段完成对难点的解读。 第三方面.开放的课堂展现生动,课堂徐老师把整个40分钟都交还给学生,他是把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主动交还学生。他经常会问还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向老师提要求,定位抓的准,老师在课堂上不是而是参与合作者,和支持帮助的角色,这和我们局小多年来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是分不开的。看事容易做事难,为什么特级教师说出的一句话和我们说的不一样,细节深入内心 第四、技术支持,凸显素质教育的主旨 课堂上机器人小车是高科技,可以控制匀速,对速度区分,这些是材料优势,还有Excel计算,数字化教学技术带来变革,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主流方向。
提升空间: 1.层次的设计,侧重点的安排上可以商榷,对速度概念揭示在下课前五分钟揭示,很晚。速度是核心概念,解决矛盾问题,相同的路程比时间好比,相同的时间比路程好比,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怎么比,所以要让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自然而然想到,有可比的方法,这个概念揭示应该凸出来,学生理解太仓促,尤其第一种,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其实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数学上计算速度,生活有经验,但是对来龙去脉还不是太清楚,我们科学课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科学课说穿了就是对数学概念理解的一个校本化实施。 2.机器人小车可以充分发挥功能,可以用机器人记时间,把秒表拿掉,实现数字化教学的目标,最后数字汇报更准,小车可以进一步指导。秒表第一次使用要教一教,可能场地限制,有个小小的问题,表格中的华西地区,中国没有这个区。 实验小学丁国芳评课 非常精致的一节课,三点体会 一.这节课结构清晰,层次递进,有一定深度。了解学生已经学过这节课,直接引入课题。师生跑步情景导入,引入了比较的两种方法:一个是相同的路程比时间,一个是相同的时间比路程。方法引出后,老师提出问题,如果路程时间都不同怎么比运动的快慢呢?处理的非常好,老师的问题是为了引出速度的概念,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这样的方法,研究球的下落速度的快慢,从平面比较速度到有一定坡度的比较,这个实验中隐含两个结论,一个是重力加速度的问题,一个是坡度越陡运动的越快,研究速度引入生活当中,骑自行车注意什么?高空坠物要注意什么? 二、细节处理把握好。课前教秒表的使用,扫清本节课的障碍。在研究速度的比较时,明确计师员,护球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细节好,学生的数据记录准确,为后面的研究带来方便。 三、教学的重点把握到位,学生学的开心,老师听的开心。值得商榷的是,提出了中数的问题,我记得中数在六年级数学课中出现,如果在今天四年级学习中出现中数,学生会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中数而不是平均数呢?学生会不会有疑问? 溧阳老师对本次活动的感想: 我理解的同题异构,应该是课题相同,教学目标相同,教学设计不一样,学生不一样,可以给我们带来了千变万化的变化。徐老师以机器人导入,用机器人的话,我觉得我们平时上课难复制,邓老师语言幽默,我听着很开心,如果我是学生很乐意听这个老师来上课。以往我上这节课让学生测自己的速度,就是拿着一块秒表,让学生走,速度难控制。两位老师的设计很新,以往没上过也没听过这样的课,非常的好。这节课的中心就是比速度、测速度,第一节花很长时间,一个是相同路程比时间,一个是相同时间比路程,我和后面的孩子有所交流,学生对机器人感兴趣超过对课本身的兴趣。第二节课我在下面觉得自己像学生一样跟学生学习,对速度的认识轻松,局小的学生就是不一样,训练有素,一边上课一边记录,活动井井有条,课很热闹。但是,如果我们平时的课堂这样热闹,校长要骂,总像没老师一样。提出我的困惑,有人说我们上科学,孩子就是大闹天宫,有的都爬到台子上面了,我们科学老师是管纪律好还是让学生开心好。我的第二个困惑是,学生开心上完课,课堂教学活动后收获有多少,离开后,头脑里能留下什么? 金坛老师对本次活动的感想: 感谢瞿老师为我们搭建了平台,让我们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感谢局小成功的承办了这次活动,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领略了相同的教材不同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活动设计上,徐老师运用了学校资源机器人,创设四大赛区比赛的情景,由表及里,把活动做足做深,体现一英尺深,达成教学目标。邓老师这节课,利用局小学生广闻博见,设计两个活动,师生比赛跑步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引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第二个活动利用自己制作的简单教具,引领学生探究重力加速度问题,两位老师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利于探究的活动,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都是精致、简捷。都从学生角度出发,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 教研室瞿老师总结 我们举办这样一个同题异构的活动,表达这样一种思想:教学无对错。只要我们教师以自己的一种思考,以认真的态度,以负责的方式,来演绎科学课堂教学,我想这就是对的,教学无对错。但是,教学效果有优劣,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个体,应该在课堂教学当中,去不断的演绎科学教学的思路和教学技能的法则,不断以学生的视角反思教学活动本身的一种效益。在这样的认识下,对课堂教学要更多的呈现一种自由度,有了自由度才能够得以创新,这个自由度越大,创新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就越丰富。对这样的认识,我们进行了这样主题式的异构性的主题活动。从实际效果来看,两位教师课前都进行了谨慎的思考,同时对教学的技术、技能,资源也进行反复的优化。对课堂教学的形态,也在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思考。从教学表像这样的视角,可以反映出、揣测出两位教师及他们所承载的团队对课堂本身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创造性结果的精彩呈现,以最热烈掌声表示感谢。要知道想着去做一件事,努力做一件事情让它像一件事是不容易的。 对两课的认识: 第一节,徐的课堂,关注视觉思维,把逻辑性的对比试验、对比观察,对比分析,用最简单图形进行最充分的表达,我们发现图形在思维构思和思维呈现的作用。2.关注发生思维,学生有表达思维的机会和充分性,学生想到的层面和能清晰表达出来,前后两者还是有本质的不同。换位思考,我们来听课老师的会有很多想法,把想法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有理有据的表达,让同伴认同,接受你的想法,需要慎重紧密的思考。学生有那么多丰富表达交流的机会,充分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为教师课堂带来新的挑战,3.赋予新的操作载体——机器人,尝试新鲜事物和把一事物滚瓜烂熟,到底哪一种为优。我觉得从努力创新的角度前者可以让人感到欣喜,让我们对教学资源产生新的认识,当然,这节课用的还有点稚嫩。但是我觉得这种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思路还是值得我们赞许的。我们说瓶瓶罐罐做科学,只能是瓶瓶罐罐吗?到了现在新技术还就真的是瓶瓶罐罐吗。我觉得教学资源可能性可以让我们产生新的认识,假如三十年前教学载体和三十年后教学载体还一样,我觉得很悲凉。我们可以透过机器人,想象一下到,我们退休时,科学的技术载体可能是什么模样,如果还是瓶瓶罐罐,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脱离的太远,没有时代气息,思想过于保守了。当然,我们可以用的更好一些。4.技术应用。数学计算有难度,Excel计算赋予了一种可能性,我们的教师可以是很纯真很质朴的,也可以是很现代很技术化的教师,两腿一起走,才能成为教学本身。 第二节课,我们可以通过一节课认识一个教师,我们这节课后认识了邓老师。运用技能于课堂,课堂教学用到秒表,秒表的使用,我认为没必要课前做这个事情,在课堂中间领会贯彻这个技能,更符合课堂的现实。技术与课堂,赋予了教学本来的模样,而没有刻意做什么事情,而呈现莫一种样子。2在尝试中纠正错误,赋予了教学本质的人性,我们做教学也要不断自我更新、纠正,学生更是如此,还原教学最本真形态,而不是刻意追求人为想要的模样。我们研究教学,不是迎合某类人的口味。我们来思考教学、讨论教学,探索教学是为了让教学成为教学本身,这点很重要。研究听课的人是怎样的人愿意听怎样的课,对口味来上课是教学研究的一大悲剧。3.赋予探究以情趣,这样一个有层次、深入性的探究活动,它并不累,效果还很好。让我想到了两句话:一句是举轻若重,一句是举重若轻。我们教学究竟要有怎样的味道呢?这节课就是举重若轻,很好。4赋予速度予内涵,同时关注深层次的发信,过程当中贯彻控制变量这种方法,以速度为载体有新的发现。给我们启示,如何合理使用现有教材,我觉的最高层次的认知是师生在一起就是教材。最低层次,教材是这样,我就是这样的。第二种认识我们都不认可,但是第一种认识怎样呈现,需要智慧。第二种启示呈现同时赋予以娱乐的感受,教师的语言以及行为动作,我相信在备课过程中一定有谨慎的思考,在呈现过程中确实能围绕学生的活动自然的展开,课的尾声联系课内与课外的实际。赋予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两位教师最辛勤的劳动,表达最热烈的感谢。通过有声有色的课堂让我们有了深刻的感受,回到我们的课堂也会有一些变化,只要我们有变化,我们这次活动就是成功的,谢谢大家! |
|
课题研究录入:jxxc 责任编辑:jxjm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