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5.12科学组徐婉玉执教公开课《做一位小科学家》评课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作者:jxxc    课题研究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3    更新时间:2012-10-23

听课反思

李波

今天十分有幸,聆听了徐婉玉老师执教的一堂三年级的科学课《做一名小科学家》。总体的感觉是:扎实、有效、巧妙。处处体现出新基础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随堂课不随意”。经过进一步反思,我觉得徐老师的课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            定位准确,善于把脉。

1、给教材准确“把脉”:《做一名小科学家》是三上第一单元第2课。经过上一课《科学是……》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科学家的基本研究过程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四个环节,但这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并未有深刻理解。徐老师今天充分运用课本中“让纸鹦鹉站在手上”——“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上” 等探究活动做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探究”,体验做一名“小科学家”的乐趣,同时学到了在做一名“小科学家”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这些“规则”与其说是“规则”,不如说是做学问的“原则”。我们都知道,对于刚刚学步的小宝宝,其人生的第一步是十分关键的;对于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学习科学的早期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是中规中矩,三思而后行;还是漫无目的,乱做一气?虽说只是一节课,其影响却甚为久远。如果缺少了对本课地位的清醒认识,我想这节课很有可能上得热闹,而最终不知是为什么而服务。“不小看任何一节课,不放过任何一节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我想这是听完徐老师课之后感触至深的一点。

2、为学生准确“把脉”: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由激发兴趣,到半扶半放,再到自主探究,可以说是层层递进,巧妙衔接,将“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这一教学重点与教学活动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更重要的是,徐老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也令人佩服。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兴奋的阈值并不高,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如果过于深奥,他们会表现得缺少探究动力;而对于过于简单的道理,他们也不会引起多大兴趣。而今天徐老师一下就找准了学生的关注点,并最大限度地维持着他们的兴奋点,一边将科学探究的主线贯穿到底,一边又不断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当“小科学家”时的所作所为,领会“科学研究”的实质是什么。这种由学生亲身体会得来的认识,与教师通过耳提面命告知学生“小科学家要这样做”要高明得多,也实在得多。

二、关注细节,注重实效。         

“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徐老师本人是一位有风格的老师,“严谨”、“求真”、“朴实”,并且永不停止探究的脚步……一切好的科学老师应具有的素质几乎都具备了,也因此她的课看上去很平淡,很朴实,却也很吸引人。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像吃饭、喝水一样平静而自然地进行着探究,简洁干净的指导性语言、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评价体系,处处激励却又让学生感受不到压力,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挑战,决没有一丝的打击与不快,对学习产生丝毫的失败与畏惧,我想这正是新基础理念落到实处的表现。

另外,同为理科,科学课中有许多做法与数学的新基础课是相通的。如数学课的“教结构、用结构”、“三放三收”等,在今天的科学课中都有所体现。当学生研究“如何让纸鹦鹉站在手上”时,教师对游戏规则作了细致的说明,却并没有教学生如何站,而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决不代劳”。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解释过于高深的科学道理,而是罗列出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已经解决好的问题,从中总结抽取出规律性的东西:即要想物体站稳,必须降低物体的重心。这是初中生物理课的内容,并不适合让小学生来说这些科学道理。因此,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先“动手做”,再“比一比”,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些“俯下身来”的做法,同样也符合新基础理念。

三、        商榷探讨之处:

结尾处总结提升、归纳科学道理的时间似乎过短,力度不够。虽经观察,却没有让学生形成“降低重心”的意识,有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而未能将前面三个的研究结果有效迁移到后续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去,显得有点生硬。如能将前三个研究成果的方法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沿着研究经过的路径一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就会将其中的共同点抽取出来,举一反三。

总而言之,本人对新基础理论的学习时间尚短,见识尚浅,未能充分领会徐老师课堂的精妙之处。我将通过未来的学习来弥补这个缺陷。

课题研究录入:jxxc    责任编辑:jxjmj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