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课题总结
这一学期我们重点突破了互联网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开放。
课题组成员邵佳丽老师立足于互联网+的语文探索不止。从《狼王梦》到《天火之谜》,邵老师和团队成员一直在努力思考,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提问促进课堂的进一步开放。
互联网的链接,信息的共享,使得语文与网络相链接这一构想成为现实。网络以其容量大,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在阅读的内容的选择有更强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课堂的开放。
在课堂中,教师借助于网络,更加倾向于“任务体”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查阅式:教材所选的篇目虽然是名家所写的经典名篇,但由于距离学生的时代教员,加上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理解力、认识能力受到局限,难以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在教学《天火之谜》时,让学生欣赏雷电的相关教育资源,让学生对雷电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搜集富兰克林的相关资料,发表在博客上,通过相互浏览博客,查阅到更多与富兰克林有关的信息。
巩固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和训练重点教师会设计一些有巩固性的练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能一对多的宽泛反馈。但是在互联网下,给我提供了改变提问的平台。我在平台上下达了练习内容,要求每个学生登陆平台进行巩固练习,并且及时完成,通过后台数据反馈,我看见了每一个学生的多音字巩固情况。这样的环节让基础巩固从一对多的模糊开放到一对一的清晰。保证了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运用式: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如何运用范文仲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迁移,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在教学《天火之谜》的时候,如果是传统的教学,我们通常只能全花关键词,然后体会品读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互联网那的教学中,我借助网络的“绘图”与分享功能,让学生体验“小小科学家,根据课文中的描写绘制出富兰克林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装置。学生的运用迁移的过程中内化、理解课文中的语言,在分享交流绘制情况的过程中,体会到富兰克林实验的严谨认真。
在执教《天火之谜》的过程中,邵老师的提问没有针对内容的具体提问,都是结合内容的体验实践。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很高,以体验任务驱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比传统的课堂更加高,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师借助网络、数据的反馈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深入学习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