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课题总结
这一学期主要研读薛发根名师的案例,教师进行课堂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写景的文章突破最大。并且在2016年11月完成中期评估。
在写景状物类的课文教学中,成员老师们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过的经历,觉得学生和老师的落脚点常常落在事物有什么特点上,所以在学写景文单元的时候,学生常常能毫无悬念地猜出老师的设问是什么,一个单元的学习千篇一律。师生的教学热情、师生的思维广度都受到局限。在课题的引领下,再次遇见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们将开放性主问题的重点放在而对文章的语言谋篇布局和语言的穿插结构上。例如:这几句话在描写佣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同为写祖国名胜,比一比,三篇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等。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精心设计开放性的大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学生面对提问时却“启而不发”,或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只是是浅尝辄止,出现课堂中无奈的断片,这样的断片往往让我们手足无措,着急地用自己的语言替代学生的回答,草草收场。
组内成员沈花老师执教《秦兵马俑》的过程中,她如下推进此教学板块:
主问题及目标 | 出现时机 | 推进片段 |
主问题设计:欣赏完这么多的兵马俑,你有什么发现? 目标: 实现多角度的发现;1.抓住总分结构,体会各种兵佣形态的特点 2.聚焦语言,感受长短句不同的表达效果。 | 学生朗读完描写兵佣的句段。兵佣的特点学生基本体会到位,但是没有不同层次的拓展。 | ······ 师:(出示描写将军俑、武士佣、骑兵俑的三段话) 相机追问1:这几句话在描写佣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无任何反应 师:不急,自己读一读。 生:写了他们的外貌 生:还写了动作、神态 师:追问2:这些句子的内容包括佣的多个角度,这三段话在语句的长短上有什么区别?自己放声读一读,同桌讨论讨论。 生:武士俑写得最长,它的类型多。 师:你说的字数多。 生:四字成语多。 师生配合朗读,生读四字词语。 师:追问3:短句读了什么感觉呢?我们平时说话不这样。更能把军阵和秦军的什么特点表现出来? 生:特别有劲。 师:是呀,短句读起来跳跃、短促、有力。 生:特别有气势 生:军士特别勇敢,信心百倍 生:感觉他们骁勇善战,无所畏惧 师:在武士佣的这段中,有描写细致的长句,也有朗朗上口的短句,其它两段的描写语言呢? ······ |
活动后课题组成员就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问题推进进行研讨。得出了一些启示和策略:
1、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推进过程中遇到冷场不急立刻救场,可以采用先等一等,再进行“插播式追问”的方式进行推进。在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仍然没有效果的情况下,这时,把学生遇到的困难暂时搁置一下。
2、追问面向全体学生,追问不易琐碎,根据学生的反馈确定追问个数。如果个数超过4个学生仍然处于茫然状态,需要反思主问题的设计是不是太过开放而忽略了学生的年段特点。
3、带着个问题解决后,仍然要回到原来的主问题上,运用思维的迁移,以点带面地扩展,让学生形成完整有深入的思维方式。在此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自主提炼总结,回应了主问题,也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总结提炼,这样,学生对于主问题的思考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在《黄山奇松》、《莫高窟》、《黄果树瀑布》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围绕文章的谋篇布局,结合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在不会的地方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