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教学反思
一.提问向智能的阅读方法开放
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很强的工具性。曾经有一则笑话这样讲过,中外的学生到科技馆,中国学生看的是热闹,而外国学生看的是门道。可见,非连续性文本看似简约却不简单。
通过前期的阅读也发现,目前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有指向某个单一的文本形式的,也有多种形式整合的。基于局小六年级学生视野宽广、信息量大的特点,如今天课上选择多种文本形式相结合,以“图表”“产品说明”“新闻”为主,相机穿插“图标”“漫画”等元素,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这些碎片化、信息量大的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细细追问下,会读吗?孩子似乎就有些犹豫了,读什么,怎么读,要读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会读了呢?浅尝辄止的阅读对于孩子的生长来说,滋养是缺乏的。此时,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导,积累方法。于是在这堂课中希望通过体验——交流——提升,指导读取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最后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的阅读和思维方式。
非连续文本的形式还有很多,一堂课中无法穷尽,希望方法能够让孩子成为生活中自主学习的得力助手。
二.提问向智能的生活开放
非连续性短小、易阅读,进行合理的整合,同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思想的熏陶。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智能手机带给人们智能的生活,面对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有利有弊的工具、品牌追求等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面临着选择,如何选择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能力。
在本课中,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载体“围绕智能选择”进行了三次提问。第一,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出行装备,在选择中丰富生活经验。第二,根据自己的需求、经济状况选择一款够用的手机,在选择体验中明确一种生活态度。第三,通过直面新闻、阅读交流、辩论明理,不断深化孩子对智能手机全面、深刻的认识,为使用智能手机选择一种合理的态度。
三.提问向智能的表达开放
立足语文挖掘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内涵,归根到底还是要培养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要能够表达出有质量的观点和理由,需要学会整合。
本节课中,在阅读的基础上创设了“辩论环节”,一方面激发学生言说的兴趣和热情,在小组交流和全班展示的过程中充分地说、大胆地说、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说。另一方面,更是通过“辩论”提升学生从多角度整合有用信息的能力,活化听到的、读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