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要求,深化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学校体育需要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体育课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基本功能,锻炼学生身体,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结构,积极创设有效有效课堂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一线体育教师工作的重点。
依据《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实施策略中强调课程需要具有规范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分层递进的连续性,地区改革中以点带面、逐步展开的适应性,探索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与实效研究”的课题方向,这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体质: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培育获得,主要表现为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等综合稳定的人体生命质量特征。我们平常讲一个人体质强弱,主要就是关注他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人体生理功能、心理发育状况以及有前述三者综合凝练出来的适应环境刺激与变迁的能力。当前科技水平下,体质的先天遗传部分暂时不能得到质的改善,因此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后天获得上。对于非职业运动员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体育课堂正是后天体质健康获得的重要途径。但究竟体育课堂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是否真的有效以及效果如何,这必须得借助理论的推演和实践的论证。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形式更呈现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更显浓厚,课堂的诸多状况都或明显或渐进的发生改变。然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透过热闹的课堂背后冷静审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体质发展真的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干预了吗?由此带来现实性的问题:什么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活动?才是有利于学生体质发展的教学活动!
三、研究目标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明确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在有效干预学生体育健康的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形成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3、磨砺具有学科特性的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新型的青年体育教师。
4、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全面实施《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2、研究在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3、根据江苏省体质健康监测的数据比较研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4、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完善
四、课题研究过程
(一)分段安排研究重点、精心规划研究内容
第一步:提高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认识
首先让教师进一步明确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培育获得,主要表现为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等综合稳定的人体生命质量特征。我们平常讲一个人体质强弱,主要就是关注他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人体生理功能、心理发育状况以及有前述三者综合凝练出来的适应环境刺激与变迁的能力。当前科技水平下,体质的先天遗传部分暂时不能得到质的改善,因此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后天获得上。对于非职业运动员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体育课堂正是后天体质健康获得的重要途径。但究竟体育课堂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是否真的有效以及效果如何,这必须得借助理论的推演和实践的论证。
第二步:明确体质指标体系
对于体育课教学实践的实效评价,必须细化到教学目标即促进学生体质所涵盖的各项指标上去。如上文所言,我们认为学生体质构成要素主要有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育水平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运动能力。因此,我们将影响体质水平的各要素划分为四大指标体系:形态指标、功能指标、身体指标和能力指标。其中,形态指标主要着眼于外在体型以及身体组织情况,包括身高、体重、胸围等要素;而功能指标则着重考虑心肺功能,含心率、血压、心血管运动情况等;身体指标集中表现在人体力量上,含力量、爆发力、悬垂力、耐力以及身体的柔韧性、灵敏程度和协调状况特别是平衡性等,而这些分指标可以通过更小的单项指标测评得到;最后一项是能力指标,包含跑、跳和投的能力情况(如表1:体质指标体系)。
表1 体质指标体系
体质指标体系 | 形态指标 | 身高 | 身体指标 | 力量:握力、背肌力、腹肌力等 |
体重 | 爆发力:纵跳、立定跳远 | |||
胸围 | 悬垂力:单杠屈臂悬垂 | |||
上臂围 | 柔韧性、灵敏和协调性:站立体前屈、俯卧仰体;反复横跨 | |||
坐高 | 耐力 | |||
身体组成:皮脂厚度、体脂比重、去脂体重等 | 平衡性:闭眼单足站立 | |||
功能指标 | 安静心率 | 能力指标 | 跑:快速跑,耐久跑等 | |
血压 | 跳:急行跳远、摸高 | |||
肺功能 | 投:投实心球、掷垒球等 | |||
心血管运动 |
应该指出,这四大指标之间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其中每一项的变化都必然会导致其他项目的变好或是顿坏,它们共同决定了人体体质的强弱情况,因此我们在评价体育教学实践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体育课程各个项目内容之间的关联情况,还要求证这种关联综合合力是促进学生体质的提升还是变弱。
第三步:筛选有效指标
指标筛选的过程,首先是要排除先天性遗传指标如身高等,实际上,体育锻炼能够对先天性指标产生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要着重讨论是可以通过后天体质训练而改变的指标。故,我们并不对形态指标各分指标做单项考察,而是根据不同的课型内容,选择相应指标进行测试比较。如:水平三——双手前抛实心球,我们将测试学生在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各项能力指标、身体指标及功能指标有什么变化。
第四步:梳理促进技能掌握、提高运动负荷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通过专业书籍、文献资料的查阅学习,对各种课型、各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和整体架构,进而深入思考挖掘各教材有效促进技能掌握、提高运动负荷的措施和方法。
(二)合理选择研究策略
1.推行“案例式理论导读”,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教研组通过导读、自读、互读等形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较为系统地学习体育课程标准、江苏省体育课程刚要指导、等,将文本解读与具体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提升点的预设、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支架等的选择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从而整体关联地设计教学活动。研究中还特别关注校本化的研究案例的解读,以案例式理论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让研究者加深和丰富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
2.规划“结构化教学研究”,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在课题研究开始之初,课题组就通过路径设计的方式,规划结构化研究,打通各专题之间的联系,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课堂教学设计中价值观的具体综合(教学策划层面,强调对学科教学内容整体性的重组和加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以教学大单元的构建为背景,从单元教材分析、学情阶段分析、常规和能力提升规划、学科活动规划与设计、单元教学实施建议等几个维度拓展教师研究视角。
3.尝试“研训一体化设计”,转化研究的智慧与成果。
本课题研究始终紧扣教育教学实践,通过素养大赛、日常研讨课、专题性案例分析、微课型的形式拓宽了教师解读文本的视域。依托每两周一次的集团内教研课、新基础精品课、名师工作室活动等平台以“贴切的学情教材分析、精准的目标定位、适切的课堂流程设计”将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功能转化出来。课题组以“点”带“面”,铺开实践研究,先后进行了专题研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运动负荷的方法(课型)教学研究、不同课型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各项指标的研究。本着边实践边调整边总结的原则,课题组核心成员及时进行了理论提升,形成了与单元文本及类文本有关的理论体系,使得该课题研究具备了理论的高度与实践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成果
归纳总结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与实效研究观测量表及评价参照系,只要开展了体育课,学生体质都会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而有针对性的、方法得当的体育课堂则比常规教学更能推进学生体质水平的提升。
1.体育课堂教学需要高效合理的设计。
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原本40分钟的体育课,过多的时间安排在整队、纪律、讲要求上,大量占用了学生身体活动的时间,还有很多老师摆脱不了竞技教学模式,把大量时间安排在讲解技术动作上,看似专业,其实是对小学生心理特征了解的缺失,把原本学生喜爱的体育课上成所谓的“专业课”。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热身活动变成围绕教学内容的游戏来开展,如:前抛实心球课中可以在准备活动中安排围绕肩部、腰部的游戏“梅花梅花几朵开”等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开展。通过自制创新教具把主教材技术环节的学习变得高效有趣,把练习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开展。每堂课安排相对应的课课练等。
2.探索课堂教学的新特质。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与实效研究课题的提出,让教师带着学生发展观走进课堂,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提供多维、多向、多层互动的可能性;突破线性的教学流程,呈现多维、多向、多层互动的丰富性;追求适切的集聚提升,体现多维、多向、多层互动的指向性。逐渐形成具有“真实开放性”、“结构灵动性”、“发展成长性”特质的新型课堂。
附表一:
课题组发表和获奖文章及基本功、评优课、公开课一览表
时 间 | 姓 名 | 文 章 题 目、授课内容 | 发表刊物 |
2016年10月 | 王杰 |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的提高运动负荷 | 《教学研究》 2016.10 省级 |
2016年12月 | 王杰 |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田径》 2016.12 国家级拟发表 |
2016年12月 | 王杰 |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与实效研究 | 《青少年体育》 2016.12国家级 拟发表 |
2015年1月 | 欧园明 | “小”场地“大”课间 | 《中国学校体育》 2015.1省级核心 |
2016年5月 | 欧园明 | 在赛事中蜕变 | 《中国学校体育》 2016.5省级核心 |
2015年7月 | 欧园明 | 教学设计《水平四体前换手变向运球》 | 《体育教学》2015.7 省级核心 |
2016.10 | 张奎 | 常州市小学体育教学评优课《侧向投掷》一等奖 | |
2016.9 | 张奎 | 天宁区体育教学评优课《往返跑》 一等奖 | |
2016.10 | 陆涛 | 开设局小教育集团展示课《仰卧推起成桥》 |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影响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的效度。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愈发觉得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严重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首先是体育教师普遍缺失全面的专项素养,不能一专多能,同时对体育课标的解读不够清晰。这种情况的存在影响了教师对于不同教材的驾驭能力不够,往往使得有些内容的课堂显得低效。其次是教师还不具备新型的基本功,他们在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支架。
2.教师固有的学科认知造成了体育课堂中技能和游戏的相对割裂。
体育学科任何水平段的课堂教学首先是以技能学习为载体的,但同时不完全以技能掌握为唯一评价标准。课堂的技能掌握良好、学生的热情参与度高、学生能在一个快乐融洽的氛围中学习等应该是体育课堂的理想状态。但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顾此失彼——关注到趣味和负荷之后,教师就迷失在技能的缺失之中。
六、下阶段研究规划
(一)主要目标
1.阶段小结:基于前期的理论学习、实践案例分析,课题组成员对于课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借助中期汇报的契机,对前期形成的路径与方法进行阶段小结,形成比较明晰的策略。
2.节点转换:磨砺具有学科特性的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新型的青年体育教师。
3.结构提升:继续用理论来表达经验,边实践,边调整,边总结提炼,继续对课题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形成实践化的案例与理论性的总结。
(二)主要工作
1.进一步提升教师独特的专业素养和视野,开展教师大练兵活动
2.进一步规划实施课堂转化实践案例,在具体的案例中提升教师对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清晰认识,写出相应的有价值的文章和教学案例等。
3、整理各个课型,开设各个水平段的研讨课活动。
4.进行理论架构与总结提炼,对于前期研究进行总结,为后期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