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梦想剧场》课程开发方案、计划
一、设计理念
1.提升语言素养,激发创造活动。
戏剧是一门文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就是生活。这就需要学生将戏中人物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去把握其性格并注意对话语言的表达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是如此。 学生进入表演后又会根据实际,结合自身的一些特点不断调整、充实,进行再创造,从而使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等更具个性化,使得形象更为丰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2.发散创造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在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童话剧课程是创造性地统整学科知识的良好契机。童话剧的编排、展示、汇报以及道具的制作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与再创造,同时也关注到学生展示与表演能力的外化,并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有机整合,更融入了数字化技术手段,为学生的艺术积淀和动手能力的展示提供了自主多元的平台。
3.发挥主观能动,培养美好情操。
通过童话剧课程,学生亲身感受人物的生活、用心体验人物的言行,就更直接、更感性地理解了人物,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精神所感染。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表演技巧,还能在扮演角色中,培养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乐于分享的意识,提高生活情趣,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课程架构
1、台词训练:自我介绍、诗朗诵、讲故事、绕口令、即兴演讲、半命题演讲,提升学生的台词功底,锻炼自我展示的能力。
2、话剧鉴赏:了解儿童话剧的基本要素,懂得幕、转场、场面调度、追光、台词等专业名词,感受戏剧带来的魅力。
3、舞台表演能力训练:命题表演、即兴表演等表演训练,传授学生应具备的模仿力、想象力、自主创造能力等,提升舞台表现力。
4、成立小剧组:指导学生参与编剧、布景、服装、道具、化妆、拍摄等每一个环节,尝试完成戏剧的创作,并进行汇报展示。
三、课程目标
1.掌握一定的朗诵和台词技巧,能用普通话流利、大声、有感情地进行朗诵和讲故事,在朗诵中学会欣赏优秀作品,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提高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2.积极参加表演实践活动,学会运用观察、练习、模仿等方法表演,学习表演的初步技能,学会舞台站位和上下场时机,进而养成良好的台风。
3.激发学生对童话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将自身已有知识与各学科统整融合,通过童话剧的编排、展示、汇报及道具制作等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实践能力。
4.在表演、创编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效结合数字化手段帮助编演,在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情景展现、打磨表演技巧、领悟作品内涵,并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四、关键发展指标
能级纬度 | 相关指标 |
心理发展 | 1.在表演训练和作品欣赏中,增强表演兴趣,提升审美水平,培养积极情感。 2.积极主动参与戏剧编演活动,在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和自我的进步。 |
能力提升 | 1.在多样的展示和多元的评价中,提升展示自我、自主评价的能力。 2.在活动中初步习得将数字化技术与学科知识融合并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3.在小组合作编演过程中不断提升表演技巧,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
五、课程准备
1.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特色设计课程方案及流程单。
2.教师配合活动需求提前准备好展板、数字化设备等,并适当布置教室。
3.选取合适的童话素材,布置提前准备好道具制作的相关工具。
4.与各学科老师做好沟通,整合学科资源,做好课程活动中的学科融合。
六、教学计划(每周一课时,共15课时)
周次(时间) | 教学内容 | 教学策略 |
第1-2周 | 台词与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 1、诗朗诵、讲故事、等多种语言训练、普通话正音 2、结合数字化技术,录制音、视频反馈 |
第3周 | 童话剧鉴赏 | 1、观看优秀儿童剧剧本和视频,了解学习童话剧中幕、转场、场面调度等专业名词 2、模仿视频片段,把握童话剧中人物语言、性格特点。 |
第4-5周 | 表演感受力训练 | 1、模仿动物和人的动作、表情、姿态 2、结合数字化技术,拍摄表演视频,反馈评价 |
第6-9周 | 《小红帽》排演 | 1、利用音乐互动,熟悉剧本 2、结合3D打印,制作道具 3、创设童话情境,自主排练 4、结合视频录制,分组展示 |
第10-12周 | 童话剧创编 | 1、采用“互联网+”交互系统学习创编 2、采用“互联网+”交互系统自主创编《狼和小羊》 3、采用数字化视频合作排练 |
第13周 | 确定展演剧目 | 1、自主选取要展演的剧本,成立剧团 2、制作相关海报、头饰、服装等道具 |
第14周 | 展演排练 | 1、利用平板为儿童剧选择配乐 2、利用网络制作课件,创设情境 3、利用视频设备,录制排练过程 4、利用绿幕抠像技术,录制“微视频” |
第15周 | 汇报展示 | 交流评比 |
活动过程
第1课时 台词与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准备相关的台词基本功训练材料,准备音频录制设备。 | |||
活动内容 | 形体站姿训练: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下贴近裤缝,挺胸收腹,下巴微收,双眼平视前方,面带微笑。 一、认识台词 1、介绍台词在表演中的地位。 1、以《韵音发音表》为练习材料,分组进行台词吐字发音练习。 2、音频录制,集体观摩,评价正音正姿。 | 1、学生了解台词在表演中的地位。 2、欣赏片段,感受台词对于人物表现的重要作用。 3、学生认识台词基本功,并学习相应的吐字发音技能。 4、小组活动: (1)分组练习,吐字发音; (2)录制音频; (3)组际交流音频,互相评价正音。 | 结合数字化视频演播设备,将学生的发音训练及时录制,一方面保留下过程性的学习资料,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发音、形体和站姿都有直观及时的感受,可以及时进行反馈评价,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发音形体的要求。 | |
活动总结 | 谈话:台词是表演课的入门级的重要内容,同学们要加强练习,课余时间也可录音互听正音,将台词说得更为标准流利。 |
第2课时 台词与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准备相关的台词基本功训练材料,准备视频录制设备。 | |||
活动内容 | 形体站姿训练: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下贴近裤缝,挺胸收腹,下巴微收,双眼平视前方,面带微笑。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韵音发音表》,指导发音有误的地方。 二、台词训练 1、朗读练习:《湖滩上,有一只天鹅》。 (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的节奏、咬字及重音。 (2)组织生自主练读。 (3)指名生朗读。 2、故事训练:《猴王吃西瓜》。 (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的节奏、咬字、感情及表情,生跟读。 (2)组织生分角色练读。 (3)组织生展示,录制视频,交流评价。 | 1、学生复习朗读《韵音发音表》,纠正站姿及发音。 2、学生学习诗歌的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朗读。 (1)学生跟读,把握猴王、老猴、小猴等不同的语气及心理。 (2)分角色练读故事。 (3)展示交流。 (4)观摩视频,对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完善。 | 通过语言训练材料的学习诵读,学生的台词表现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结合数字化视频演播设备,学生对自己的发音有更为直接的观照,同时对自己的姿态也有了更为明晰的把握。 | |
活动总结 | 谈话:请同学们课余时间继续要加强练习,打磨台词功底,提升表达能力,为进入表演打下扎实基础。 |
第3课时 童话剧鉴赏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准备优秀的儿童剧剧本及视频。 | |||
活动内容 | 一、读一读,演一演 1、课件出示《三只小猪》剧本,组织学生阅读。 2、组织交流:你发现了儿童剧中的哪些秘密? 教师相机小结:儿童剧可以分为若干“幕”;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等有提示语;儿童剧的语言生动有趣,情节有曲折等。 3、组织学生挖掘自身体验,融入表演活动,学习剧本的演出要求。 二、看一看,学一学 1、出示儿童剧视频:《小青虫的梦》,组织学生观看。 2、比较交流:视频中小演员的表演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刚刚的表演相比,有什么优点? 3、组织学生模仿视频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演出。 | 1、学生欣赏优秀的儿童剧目。 2、学习阅读儿童剧本。 3、挖掘自身体验,尝试表演,学习剧本中的演出要求。 4、学生观赏儿童剧视频。 5、比较赏析儿童剧中的角色表演。 6、学生模仿视频中的某一片段。 | 1、教师要在课前搜集童话剧剧本资料,研读,为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剧本做准备。 2、利用视频,组织学生欣赏、交流、模仿,为更好地走进童话剧打下基础。
|
第4课时 表演感受力训练(一)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准备相关的表演训练材料。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关的动物情景。 3、准备绿幕抠图技术。 | |||
活动内容 | 形体站姿训练: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下贴近裤缝,挺胸收腹,下巴微收,双眼平视前方,面带微笑。 一、复习导入 配乐朗读:《湖滩上,有一只天鹅》。 二、表情训练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我们都有哪些表情? 2、用语言描述一下你要模仿那种表情。 3、在老师的提示下,把表情模仿出来。 4、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用动作结合表情练习。 5、共同展示。(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6、(1)评选出表演突出的学生,特别点评; (2)表现不太到位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点评和帮助下完善表演。 三、动物模仿操 1、你们最喜欢哪种动物?能不能尝试表演出来? 指名学生表演,教师点评。 2、出示儿歌: 大象伯伯慢慢走,伸出脖子够易购。 小熊小熊摇一摇,吹气喇叭嗒嘀嗒。 大黄牛,哞——,竖起牛角顶一顶。 小螃蟹,小螃蟹,伸出爪子横着走。 小猴子,挠挠头,爬起树来快又快。 老鹰,老鹰,展开翅膀高高飞。 (1)动物姿态模仿:1、大象2、小熊3、黄牛4、螃蟹 5、猴子 6、老鹰 学生尝试表演,教师点评示范。 (2)结合多媒体设备,创设上述动物生活的情景(如丛林,沙滩,天空等,并配以音乐),学生在情境中模仿练习。教师评价。 (3)利用绿幕抠像技术,录制下学生的表演。 | 1、学生模仿生活中的表情,并交流展示。 2、学生模仿动物: (1)自主模仿表演,经评价后继续完善。 (2)结合多媒体,在有音效及背景的情境中表演并评价完善。 (3)利用绿幕抠像技术,形成最终表演视频。 | 1、表情和动物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模仿资源,便于学生练习。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增加了音和影,为学生创设了逼真的情景,增强了他们的表现力。 3、最终的绿幕技术不仅考验了学生的演技,也激发了他们表演的欲望,给他们带来了独特的表演体验。 |
第5课时 表演感受力训练(二)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准备相关的表演训练材料。 2、准备视频录像设备。 | 1、利用表演素材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 2、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表演的录制,给学生提供直观反馈的平台。 | ||
活动内容 | 一、节奏感训练 教师组织学生围圈,师打响铃鼓,生根据铃鼓的节奏把握走路的速度和动静。 二、无实物表演 1、出示命题: 洗手帕、提水、擦玻璃、拖地板 照镜子、刷牙、吃面条、打蚊子 要求:逐个表演,然后各自发挥想象串联成情节。 2、教师点评指导。 三、情绪记忆 1、游戏环节:捡豆豆。 捡,捡,捡豆豆,捡了一个酸/甜/苦/辣/香的豆豆。 (分别做酸甜苦辣的表情,由老师示范) 2、拓展训练。 现在你是身处寒冬、酷夏; 此刻你饿极了、喝极了、痛极了; 烈日下喝着清凉的泉水,冬天淌过刺骨的河水; 在冰天雪地里终于看见了燃着的火堆。(指名学生表演,教师评价) 四、视频录制 1、采用视频拍摄设备录制学生表演。 2、观看视频,进行自评和互评。 | 1、学生进行节奏感训练。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无实物表演和情绪记忆表演。 3、采用视频设备录制学生表演。 4、学生观看视频,进行自评和互评。 |
第6课时 《小红帽》排演——熟悉剧本,角色分工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准备《小红帽》剧本。 2、制作与剧本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准备音乐(代表四个人物的音乐:《森林狂想曲》——小红帽;《天使小夜曲》——外婆;《波斯市场》——大灰狼;《拉德斯基进行曲》 ——猎人)。 | |||
活动内容 |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森林的美景。 2、请生模仿森林里的树木花草。 二、故事欣赏——分析人物特点。 在这个美丽的大森林里,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1、欣赏《小红帽》的故事。 教师:这个剧本有几幕?故事里都有谁?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讨论:在四个人物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小红帽有没有做得不太合适的地方? 三、听辨音乐——找出和人物特点相符的音乐。 教师:小红帽的故事可真好听,老师还为4个人物配了4段音乐,请同学们听一听,分一分,这段音乐像谁。 1、分段听音乐,区分并模仿小红帽和外婆的音乐形象。 (1)第一段音乐像谁,为什么。 教师:谁来学一学小红帽走路的样子,她边走路边做什么? (2)第二段音乐像谁,为什么。 教师:音乐听上去很忧伤,就像外婆在病中思念着小红帽。 谁来学一学年老的外婆走路的样子。 2、区分并模仿大灰狼和猎人的音乐形象。 教师:再听两段音乐,你们听听像谁? (1)音乐很神秘,好像大灰狼鬼鬼崇祟地跟在小红帽的后面呢! 教师:谁来学一学大灰狼走路的样子。 (2)音乐听上去很有力,就像勇敢的猎人迈着有力的步伐走来啦。 教师:大家来学一学。 四、角色扮演 1、组织学生自由分组,商量分配角色。 2、熟悉角色台词。 | 1、学生欣赏PPT展现的森林美景,模仿森林的花草树木。 2、欣赏《小红帽》的故事,分析人物特点。 3、分段听音乐,区分并模仿小红帽和外婆的音乐形象,并模仿小红帽和外婆的走路姿态。 4、区分并模仿大灰狼和猎人的音乐形象,并模仿两者的走路姿态。 5、学生分组第一次排演:熟悉角色台词。 | 利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听辨音乐,创编与人物相匹配的动作,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由于选取的四段音乐形象分明,学生一下就把音乐与人物相匹配起来了;而且使得表演丰满起来:小红帽——蹦蹦跳跳地采花;外婆——驼背弯腰,拄着拐棍:大灰狼——脚步轻轻,鬼鬼祟祟跟随在小红帽身后;猎人——脚步有力,扛着措枪。在音乐媒介下,学生的表演更生动。
|
第7课时 《小红帽》排演——道具制作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准备多样的头饰图片,制作相关PPT。 2、请学生准备相关的手工材料。 3、准备3D打印设备。
| |||
活动内容 | 一、看一看 1.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风格的头饰和面具。 2.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来欣赏。 二、想一想 1.组织学生根据儿童剧中的角色交流头饰的制作方法。 2.让学生把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说一说。(说外形、说色彩、说材料) 三、试一试 范例:设计蝴蝶头饰 与学生互动讨论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刚刚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想要做的头饰,下面老师也想来做一做,我想做一个蝴蝶头饰,大家想一想:第一步该怎么做?(师生讨论) (1)画出头饰外轮廓,并剪好。 刚刚我们用剪和画的方法做了蝴蝶的外形。 下面大家分小组讨论,怎样把这只蝴蝶装饰的更漂亮呢?并且说一说用到哪些方法。 (2)用漂亮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对外轮廓进行细节装饰。 怎样把这么漂亮的蝴蝶头饰戴在头上呢? (3) 用长条纸做好头箍。 (4)最后将做好的蝴蝶贴在头箍上。 四、做一做 1.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充分利用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进行头饰制作。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2.创意制作交流。 五、3D道具制作 1、指导学生合作在电脑上完成头饰构图。 2、与3D技术相关联,打印3D立体道具。 | 1、学生从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来欣赏头饰图片。 2、学生思考角色头饰的制作方法。 3、学生交流头饰制作的步骤。 4、学生动手创意制作头饰。 5、结合3D打印技术,小组合作制作3D头饰。 | 1、网络提供的多样化的头饰图片丰富了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3D打印技术的介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及创造能力。 |
第8课时 《小红帽》排演——分组排练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准备《小红帽》的剧本。 2、准备平板,提供网络。 3、人物头饰。 | |||
活动内容 | 一、组织分组合作排练 1、教师分配角色。 2、对台词,讨论动作、出场、语气等。 3、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为人物和情节选择合适的配乐。 4、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制作课件,创设情境:森林(花,草,树,蘑菇等) 教师巡视,提出修改意见。 二、组织视频自评 1、利用视频设备,请生自主录制下排练过程,实时查看表演效果,进行反馈修改和完善。 2、表演完善后,结合绿幕抠像技术,录制完整的剧目视频。 |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配好角色,自主排练。 2、学生学习利用网络选择配乐和制作课件的方法。 3、学生利用平板录制表演过程,实时反馈评价。 4、结合绿幕抠像技术,录制完整的剧目视频。 |
第9课时 《小红帽》排演——分组展示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课件背景。 2、音乐。 3、人物头饰。 4、数字化视频设备。 | |||
活动内容 | 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排演 1、分组综合排练,教师巡视指导,不断修改提升。 2、分组展示,教师提出表演要求:小演员要听清楚音乐再出场,注意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观众们要仔细看,对演员表演进行评价。 3、小组互评。 4、利用绿幕抠像技术,录制学生的表演视频。 5、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自评和互评。 | 1、学生在情境中排练。 2、分组展示,小组互评。 3、录制视频。 |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2、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表演的录制,给学生提供直观反馈的平台。 |
第10课时 童话剧本的创编(一)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布置学生回家阅读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准备相关文本材料。 2、准备人手一个IPAD。 3、采用“互联网+”交互系统。 | |||
活动内容 | 一、谈话导入 1、我们的课本上有不少课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如果我们在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它编成童话剧进行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很有意义的。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编剧,写写剧本。 二、学习剧本的一般特点 1、师生利用平板,共同研究《皇帝的新装》剧本,了解剧本的特点和改写要求。 (1)师将《皇帝的新装》改编后的剧本利用交互系统传至学生平板。 (2)生对比文本和剧本的异同,在文本上做上标记,拍照上传至后台。 (3)组织交流,讨论剧本的特点。 三、小结 1、编写剧本,可以对原文进行修改。(增加、删除、调换、改变) 2、剧本必须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的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空间的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来。因此,它的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也不能过多。 3、剧本的语言主要指台词。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语言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还要求通俗自然、简练明确、响亮动听,适合于舞台表演。 4、在编写时,还要注意舞台说明和舞台提示。
| 1、利用“互联网+”交互平台,学生将成果拍照上传并交流,学习文本与剧本的异同。 2、学生小结剧本改编的特点及要求。 | 利用“互联网+”交互平台,师生的平板电脑形成一个交互系统,教师能及时更新学习资源,学生能及时将学习成果上传并交流,提升了学习的体验。 |
第11课时 童话剧本的创编(二)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准备人手一个IPAD,导入《狼和小羊》文本。 2、采用“互联网+”交互系统。 | |||
活动内容 | 一、复习导入 1、回顾童话剧本创编的要素。 二、改编《狼和小羊》 1、观看平板上的文本,讨论:哪些内容可以进行改编?为什么? (可以增加:小羊讲道理的话、狼和小羊的心理活动、不同角色的动作表情等)师相机板书。 2、小组合作,在平板上狼和小羊的第一次相遇改编成课本剧的一幕。 3、上传后台,交流评议。 三、创编结尾 1、师在平板上出示“狼向小羊扑去”的图片,组织学生讨论:这个剧本结束了吗?小羊一定会被狼吃掉吗?可能会有什么转机?出现什么新的人物? 2、小组合作,在图片旁创编剧本的结尾,并上传。 3、组织评议剧本。 自评与互评剧本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记录下互评的意见。 四、修改剧本 1、根据自评与互评的结果,在平板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剧本。
| 1、生交流童话剧创编要素。 2、小组合作,在平板上改编《狼和小羊》第一幕,并上传交流互评。 3、小组合作,在平板上为图片创编结尾,上传交流评议。 4、修改完善剧本。 | 利用“互联网+”交互平台,学生在平板上能更为便捷地修改、编写剧本,也能及时将学习成果上传并交流,提升了学习的体验。 |
第12课时 《狼和小羊》排演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准备创编后的剧本。 2、角色头饰。 3、准备每人一个平板。 4、绿幕成像技术。 | |||
活动内容 | 一、组织分组排练 1、对台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台词进行特色改编。 2、讨论动作、出场、语气等。 3、在平板上为人物和情节选择合适的配乐。 4、戴上头饰配乐练习。 二、组织互动交流 1、排演时,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得到了解决?如何解决的?哪些未解决?为什么没能解决? 2、全班讨论在排演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共享资源。反思:你认为在戏剧的排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三、组织展演 1、分组表演。 2、组织互评。你认为哪个组最出色,为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3、利用绿幕成像技术进行录播。 | 1、学生分组排练,对台词、讨论表演细节、利用平板配乐等。 2、学生交流排演中的问题并总结。 3、学生分组表演,互评并录像。 | 利用平板选择合适的配乐,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资源选择的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对人物和情节加强了理解。 |
第13课时 确定展演剧目,准备相关道具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自主确定要展演的剧目。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准备手工材料,制作道具。 | |||
活动内容 | 一、组织学生成立剧团 二、学习海报制作 1、看一看:教师出示课件,组织学生欣赏 2、说一说:组织学生根据剧目主题交流海报的制作过程。(说主题、说创意、说色彩) 3、做一做: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充分利用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进行海报制作。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4、创意制作交流。 三、组织学生合作制作其他道具材料 | 1、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海报图片。 2、学生交流表演剧目及海报的制作过程。 3、学生动手制作,并互动展评。 | 1、教师准备相关的“海报”图片,以备引导学生欣赏,拓展学生的思维。 2、学生可以边画草图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3、为孩子动手制作准备充分的时间。 4、引导孩子借助网络资源及相关资料进行创作。 5、布置一个“海报展示”的现场,让创作好的孩子展示作品。 |
第14课时 展演排练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自主准备要表演的剧目剧本。 2、确定节目所需的海报、头饰、服装、布景等道具。 3、利用平板选择合适的配乐。 4、利用网络制作课件,创设情境。 5、利用视频设备,录制排练过程。 6、利用绿幕抠像技术,录制“微视频”。 | |||
活动内容 | 一、组织分组合作排练 1、指导学生进行剧团分工,确立“导演”、“摄像”、“布景”等职务,分配角色。 2、对台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台词进行特色改编。 2、讨论动作、出场、语气等。 3、利用网络为人物和情节选择合适的配乐。 4、利用网络制作课件,创设与剧本相关的情境。 教师巡视指导。 二、组织视频自评 1、利用视频设备,请生自主录制下排练过程,实时查看表演效果,进行反馈修改和完善。 2、表演完善后,结合绿幕抠像技术,录制完整的剧目视频。 | 1、学生分组排练,进行剧团分工,分配职务与角色。 2、对台词、讨论表演细节等。 3、利用平板选择合适的配乐。 4、制作课件,创设情境。 5、录制过程性视频,及时自我评价、修改。 6、结合绿幕抠像技术,录制完整的剧目视频。 | 1、利用平板网络,学生自主选择配乐,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也加深了对剧本的理解。 2、利用网络制作课件,为表演增加真实和趣味性。 3、利用视频录制,给学生提供实时的直观反馈的平台。 4、利用绿幕抠像技术录制完整的视频,让学生在数字化的体验中增加对表演的兴趣。 |
第15课时 童话剧展演
活动流程 | 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策略等) | 学生任务单设置
| 体验性活动设计 | 情境布置 (教学资源运用) |
活动准备阶段
| 1、收集及整理汇演活动节目。 2、提前几天在社团内部选出活动主持人,并准备好主持稿。 3、在汇演前安排教室的布置,将剧目海报张贴于黑板上。 4、在活动前给每位学生发两张投票贴纸,汇演结束后用作投票。 5、收集学生制作好的儿童剧微视频。 | 1、教室环境布置有利于增加活动氛围
2、表演道具等在表演的前一天要确保学生已经准备完毕,并提醒学生第二天带到学校来。
| ||
活动内容 | 一、活动形式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各组的童话剧表演。 二、活动内容 1、主持人致开场白,并宣布童话剧班级汇演活动正式开始。 3、观看学生结合绿幕技术制作的微视频。 5、学生为自己心目中的好剧投票。 最佳剧本奖 最受欢迎男主角奖 最佳表演奖 最受欢迎女主角奖 最佳搭档奖 最佳配角奖 最佳风采奖 最佳创意奖 最佳魅力奖 最佳活力奖 最佳道具奖 最具突破奖 最佳导演奖 最佳配乐奖 未来之星大奖 最佳微视频制作奖 | 1、学生分组展演。分为现场表演和微视频展示。 2、学生自主投票。 | 1.表演奖项的设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鼓励学生的表演热情。
2.学生自主投票,选择参加年级汇演的小组,有利于增加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
附件3:“数字化梦想剧场”课程评价单
班级 姓名 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