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本位,追寻品质课堂
——以《会变脸的水》教学初探低段德育课程新特色
【摘要】结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会变脸的水》一课的教学经验,浅谈小学低段德育课程中呈现的新特色:以主题式的趣味设计和丰富创新的活动营造儿童文化;以生活化、可操作的课堂情境丰富儿童体验,提升课堂实效;以品德课堂与德育目标、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提升儿童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童本位 主题式设计 体验式学习 课程整合
2016年秋学季,江苏省小学品德学科《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正式投入使用,翻开这本书香馥郁的新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浓浓的儿童意味和儿童视角。新教材着力烘托儿童文化,倡导易于被儿童接受的现代学习方式,并且着力提升儿童的学科和道德素养。我在执教新教材中的《会变脸的水》一课时,在一些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加以总结和提炼,以自身的实践浅谈低段德育课程中呈现的新特色。
一、营造儿童文化,开发趣味设计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我们在对一篇教材进行整体设计时,应该从儿童视角出发,确定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营造趣味盎然的儿童文化,并利用儿童文化的感染力,使儿童获得身心发展。
1、确立主题,体现趣味
小学品德学科目前呈现出了一种主题式的教学设计。这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性设计,是以真实情境去表达教学主题,以教学主题去表达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的一种实质性教学设计。[1]
在设计《会变脸的水》一课时,我也以儿童所熟知的“水”为主题,进行了整体设计。在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会变脸的水》一课有以下主要环节:(1)多样体验,发现水的外形千姿百态;(2)合作交流,体会水的本领神通广大;(3)创设情境,感受水灾危害,掌握水灾中的自救方法;(4)学以致用,准备应急包。具体环节见下图:
(《会变脸的水》教学环节)
从这一课的整体设计中,可以发现,教学主题的确立贴近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教学环节的设计围绕主题,富于趣味,适应了儿童心理;教学内容的开展以活动探究和自主体验为主,促进了儿童知行意的统一提升。
2、创设活动,注重多样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对小学生应该多采用活动式教学。”品德课强调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2]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活动,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会变脸的水》一课教学时,针对“引导学生发现水的外形千姿百态”这一目标,设计了以下活动:
案例一:《会变脸的水》教学片断
活动1:图片欣赏——自然界的水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水娃娃在大自然里会变成什么样子?你觉得大自然里的水娃娃怎么样?
(教师出示各种各样自然界中的水体照片:小溪,海洋,瀑布,冰川,雪花等)
生:水娃娃很神奇,会变成许多形状。/水娃娃好美啊!
师:千姿百态的水娃娃让大自然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活动2: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师:接下来老师要给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水娃娃还会怎样大变身?
(师介绍实验道具:一壶热水,一只透明的空水杯,一面干燥的镜子,一些冰块)
师:我先把热水倒入杯中,请大家仔细看看杯口,你有什么发现?
(生观察透明水杯的杯口,有雾气冒出)
师:接着我要在杯口盖上一块干燥的玻璃片,猜一猜,玻璃片上会怎么样?
生:镜子表面会变模糊。
师:再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湿湿的,热热的。
师:这是水蒸气遇到冷的镜面凝结成的一层小水珠。
师:最后,我要把这块冰放进热水里,我们一起看看冰会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
生:冰在热水里慢慢变小,冰遇到热水会融化。
师:通过刚刚的实验,你知道水娃娃有哪几种形态了吗?
(学生交流)
师相机总结:水娃娃有三种形态呢,可以是固态的冰,液态的水,以及气态的水蒸气,而且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活动3:做游戏——在教室里找水娃娃
师:现在水娃娃就已经变身成各种形态藏在我们的教室里,小朋友的火眼金睛赶紧来找一找,哪些地方藏了水娃娃?
(学生开展活动,寻找教室中的水)
生:饮水机里有水。/水杯里有水。/植物的叶子里有水。/我们的身上有汗水。/空气里有水蒸气。/老师做实验的冰块也是水变的······
师:原来水娃娃大变身之后可以藏在这么多地方呢,可真是无处不在啊!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围绕教学目标,我共组织了三项活动:欣赏自然中的水景,演示水的三态实验和做游戏找身边的水。在课堂教学时,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一下子点燃了儿童的激情,他们一时在美丽的水景中徜徉,一时在神奇的三态实验中发现探究,一时又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无处不在的水,而在活动中,孩子对于水的形态千变万化这一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可以看到,以活动和游戏环环相扣的课堂,俨然已经突破了冰冷无趣的四方空间,而变成了儿童喜闻乐见的开心乐园;将教学目标寓于层出不穷的活动中,不仅可使知识体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能有效地让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使用教材,优化创造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杜文艳老师曾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参考课标的教学建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3]因此我认为,在以儿童为本位的课堂中,还要注重创造性。例如,《会变脸的水》这篇教材中有一版块介绍了“水是生命之源”。 (见右图)
在处理教材这一版块内容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1)查一查:请学生课前调查水娃娃的本领。(2)找一找:课堂中学生进行合作,从课文42页的插图中找出水的四大本领;(2)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水的其他本领;(3)夸一夸:请学生夸一夸水娃娃。
案例二:《会变脸的水》教学片断
师:除了课文中水的本领,你还知道水娃娃的其他本领吗?
生:我知道水能用来洗脸、刷牙。
师:对,水能给我们带来清洁呢!
生:我知道水能灭火。
生:我知道水能做成冰块。
师:是的,水和水形成的冰块都有冷却物体的作用。
生:水能做酱油呢!
师:你真会发现呀!像许多食品厂、炼钢厂等工业生产也都需要水。
生:我还能在水里游泳。
师:哦,原来水娃娃还可以让我们锻炼身体!
······
师小结:水的本领可真多,大自然和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世界上的生物如果长时间缺少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难怪,水被称作——生命之源呢!
通过对教材的开发和补充,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孩子们不仅发现了教材中水的本领,更在交流互动中了解了水的更多作用,切实地感悟到水是生命之源的含义。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如杜文艳老师建议的那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裁剪补充、重组处理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4]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充满童真与童趣。
二、尊重儿童体验,提升课堂实效
品德学科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倡导的是先进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背景积极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和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经验,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情感与认识自主地、创造性地体验教学情境,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享受教学活动过程的同时,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建构新知识的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5]
1、创设情境,生成体验
我在执教《会变脸的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习得有效的水灾自救自护方法,在课堂中创设了“城市内涝”这一水灾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和发现。情景一是“小小应急包”:在逃生前,我为每对同桌准备了一只空的应急包和一个装了生活用品的小筐,孩子们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选择逃生需要的用品放入应急包。
准备好了应急包之后,我带领着孩子们“疏散”,此时我设置了 “小小建议师”的情景,请孩子们对水灾时可能经过的危险地带进行提醒。
在安全通过危险地带后,因水位上涨我们逃到了一处高台上,这时孩子们成为“小小自救员”,运用合适的物品和方法使自己得到救援。在这一情景中,我设置了两个环节:环节一是“高台遇险”,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三个障碍,第一,走了很长时间,又渴又饿,该怎么办?如果有同伴没带需要的逃生用品又该怎么办?第二,天气很冷,该怎么办?第三,脚受伤了应该怎么处理?启发孩子在情境中借助应急包进行自救和互帮互助,并让孩子体会应急包中所准备的物品应尊重“生命第一位”的原则。环节二是高台呼救,在有救生艇路过的情况下,请孩子从随身物品中找出可以呼救的东西进行求救,并互动评点不同的求救方式,让孩子认识到在自救时要讲究方法。
案例三:《会变脸的水》教学片断
师通过视频、图片、音效、语言描述等多种方式创设“暴雨引发城市内涝”这一情境。
(投影上显示电闪雷鸣的景象,大雨淹没了街道)
师:同学们,外面已经电闪雷鸣,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小雨越下越大,变成了中雨,中雨越下越大变成了大雨(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动作表示下雨),地面的积水已经很深,而且还在不断上涨,我们要赶紧疏散了。
【情景1:小小应急包】
师: 在疏散之前我已经给每对同桌准备了一个空的应急包和一个放了生活用品的小筐。请同桌合作从小筐里选出你们需要的逃生用品放进包里,不用的东西还是放在小筐里,塞进桌肚。
(小筐内放有水、饼干、玩具、课外书、口哨、手电筒、毛巾被、医药包等实物。同桌合作选择自己需要的逃生用品放入应急包。)
【情景2:小小建议师】
师:现在外面的雨已经由大雨变成了小雨,就趁现在,请小朋友们跟紧老师,我们准备疏散啦。
(投影显示电线杆、汽车、漩涡图,组织学生对可能遇到的危险进行互相提醒。)
师:我们一起在全是积水的大街上小心翼翼地走着,快看,前面有根电线杆被水冲倒了!(投影显示:被水冲倒的电线杆)你想提醒伙伴注意什么?为什么?
生:电线杆和路灯都带电,千万不能去碰。
师:我们顺利绕过了电线杆,继续向前走,哎呀,前面有辆汽车开过来了,(投影显示:行驶的汽车)请你快来提醒大家!
生:车来了,大家快靠边走!
师:幸亏你大声提醒了我们,我们躲过了汽车,咦,前面那是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投影显示:积水形成的漩涡)
生:那是漩涡,很可能是下水道的盖子没有了,我们不要踩到它。
师:有了大家的好建议,我们一起小心地安全地通过了这些地方。
······
【情景4:小小呼救员】
师:我们在水灾中坚持了一个晚上,这时天渐渐亮了,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汽艇声)远处出现了一艘快艇,是救援队叔叔来救我们了!(投影汽艇图片)快利用你们的随身物品,赶紧求救!
学生自主选择随身物品展开求救,有的用口哨,有的用手电筒,有的挥舞红领巾等。教师随机拍照。
师:救生艇暂时没有发现我们,我们把求救物品放在桌上,耐心等待。我们先来看一看,大家用了哪些方法呼救?
投影展示学生所使用的呼救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互相点评。
师:看,又有一艘救生艇开过来了,快用刚才评出的好办法再次呼救!
学生运用点评得出的正确办法再次呼救。
(学生在情境中利用应急包中的自选物品自主求救)
教学时我发现,“城市洪涝”这一模拟情境的创设,不仅较为有效地解决了“没有水灾发生”的现实困难,更带动了孩子的热情,他们情绪高涨,参与性强,积极主动地入境体验,在逼真的情境中去观察、思考和实践,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自救,不仅有效掌握了自救自护的方法,还在灾害情境中互帮互助,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正是体验式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优点。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为儿童提供更为广阔的体验空间,引导儿童在实实在在的体验中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思辨、自主实践、自主发现,这不仅是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深度理解与践行,更为学生全面、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基石。
2、规范情境,注重实效
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了情境体验的意义和作用,将体验运用于课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体验与儿童的生活脱节,有些体验是一种浮于表面的为体验而体验,没有让儿童获得体验学习的实效。
如我一开始在设计《会变脸的水》一课时,曾以“海啸来了”为主题创设情境,在“小小应急包”情景中,用卡片代替实物,让孩子把卡片当做逃生需要的物品进行选择;在“小小建议师”情景中,直接出示几张存在安全隐患的图片,让孩子提建议;在“小小呼救员”情景中,直接给孩子提供一些求救用品,让他们上台表演呼救。对比后来的设计,之前设计中的情境体验便显得较为不真实了。首先,“海啸”的发生对于内陆的孩子来说,距离较远,不太现实;其次,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要重复跳入跳出情境,一边逃生,却又一边气定神闲地“表演”,孩子的体验感并不生动;最后,这样的体验仍是被教师“牵着走”的体验,没有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后一份设计对比来看,最鲜明的一点不同在于后来的情境设计是先让孩子自主准备应急包,教师并不点评,孩子只能通过后续的“高台遇险”情境来检测自己准备的应急包能否帮助他们逃生,这样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主的,也是更加深刻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体验时,也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生动性,尊重儿童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体验真正地落到实处。
三、提升儿童素养,实现课程整合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有机整合了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内容,使儿童的学科素养得到综合培育。这样的课程整合,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综合性、真实性、丰富性,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的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将德育目标和学科素养渗透入每一课的教学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结合体验,渗透德育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教育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实际上,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但是,德育目标的体现不应该是填鸭式的说教,而应该是在课堂中由浅入深、恰当好处地渗透和感知,实现知识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结合。因此,在《会变脸的水》一课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案例四:《会变脸的水》教学片断
【水灾情景:小小自救员】
师:我们终于跑到了一个高台上,现在可以把急救包拿下,坐好休息一会儿。
师:这时候天都黑了,我们已经走了好长时间,有渴又饿,想一想,我们现在最需要什么?
生:水和饼干!(学生拿出水和食物)
师(随机采访):为什么你们想到要带上水和食物呢?
生: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的话,人几天就会死。没有食物,也会饿死。
师:你们想的真周到,水和食物是生命必需品,在关键时刻可以保命呢!
师:但老师发现有几位同学没有带水和食物,现在有渴又饿,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可以把水和食物借给他。
生:我愿意和他们分享。
师:你们真无私,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困难的时候就该互帮互助,一起渡过难关。你还想提醒没带的小朋友注意什么?
生:下次一定要带上水和食物,不然会有生命危险呢!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结合逼真的情境体验,将生命教育、团结互助等正能量有机融于其中,学生在无痕化的品德教育中,实现了情感的自主体验、认知的自主构建、行动的自我引导,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自主发展。
2、融合学科,提升素养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就有明确规定,其本身就有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标,而小学品德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品德学科应努力追求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促进儿童学科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会变脸的水》一课中,我在“发现水的千姿百态”一环节中,将水的三态实验引入课堂,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自主观察、自主思考和交流,不仅体会到水的三态间的互相转化,更与科学学科有机整合,培养了一定的科学素养。
除此之外,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科元素和课程资源与品德课程有机整合,如果能大胆地根据课程要求,结合实际对教材不断进行变革与整合,使之不断转化为符合当地、本校、教师与学生实际的课程,相信一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这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运用主题化、活动化、体验化、学科整合等新特色对于小学低段品德教学的丰富作用,它以灵活生动的课堂和自然妥帖的教育替代了传统品德教学的杂乱和枯燥;它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学生围绕主题,身处情境,在丰富有趣的体验中自主观察、思考、实践和发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和提升。以上所述,是我对低段品德教学新特色的几点探索与实践,不尽完善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指正。
[1] 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2] 王晨,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5
[3] 杜文艳,增强课程标准意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感[J]江苏教育研究,2012(18)
[4] 杜文艳,增强课程标准意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感[J]江苏教育研究,2012(18)
[5] 全颖,体验式教学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