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沈洁
一、课题研究概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新课改指出“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 ”。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一人唱独角戏 、学生没有参与权利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给学生创造更自由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成为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关系,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汪继宏就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提出了品德与社会互动式教学的模式探究,文章中指出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借助有效手段,增进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活动”这一模式来进行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参与。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完善,形成多元化的合作、竞争和共享,学生也能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传统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师在教学中,一是知与行的严重脱节,教师教学只重视课堂,忽视课外。二是教师过于追求德育教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说教”。 无论是编写的教材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大多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点状,师生问答的方式,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隔离,也与学生的发展相去甚远。品德课教学必须回归学生生活,带领学生走向实践,才会有知行的统一。
2.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1) 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师生、生生及其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作用,将交往互动视为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呈现方式和存在状态。
(2) 在交往中通过人与人,人与文本的视界融合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化的意义世界,实现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
(3) 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观点碰撞,激发教与学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核心概念界定
1.互动式教学的概念
互动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与学关系的新体系。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师生、生生及其与文本间的互动作用,将交往互助视为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呈现方式和存在状态。
2.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将模式一词最先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
因此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教师在不同课堂以及对待不同学生而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品德与社会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创设情境——探究互动——知识建构——迁移发展”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将交往互动视为教与学关系的基本呈现方式,主张以交往和对话作为教学实施的核心和灵魂,在交往中通过人与人、人与文本的视界融合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化的意义世界,实现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
(三)原定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从而提炼课堂教学的模式。
2.通过研究,教师积极探索品德与社会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路径与方式。
3.通过研究,总结与提炼品德与社会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的能力。
研究内容
1.研究当前品德课堂。研究当前品德课堂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性开发,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即时交流,让学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寻找共鸣,加大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加深理解、感受平等尊重。
2.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在品德课堂中,通过对学生任务合作能力的研究,来观察学生的团体意识,从而研究其聆听与沟通的能力,互相合租的能力,最终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3.研究品德与社会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自于对社会生活的总结与启发,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识的目光从书本转移到生活与社会中,教师利用引导实践的过程增进师生交流,获得教学反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态,充分利用纸质图书、电子文献的信息资源,认真研读有关论著、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述评和分析。
2.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品德教学中现实课堂的分析,发现当前品德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课题思路不断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中比较不同教学设计之效能体现。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大范围地搜集品德课堂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分析学生真实生活的体现,研究学生的真实生活对课堂效能的影响。
4.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并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及兴趣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效地打通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不断召开经验总结会,通过经验总结会,梳理前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
二、课题研究过程
在课题实施阶段, 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态,充分利用纸质图书、电子文献的信息资源,认真研读有关论著、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述评和分析。通过对品德教学中现实课堂的分析,发现当前品德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课题思路不断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中比较不同教学设计之效能体现。通过大范围地搜集品德课堂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分析学生真实生活的体现,研究学生的真实生活对课堂效能的影响。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并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及兴趣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效地打通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不断召开经验总结会,通过经验总结会,梳理前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同时进一步明晰后续的研究方向。
按照课题行动计划,沈洁老师积极探索,上了两节研究课。《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人种有不同》这一课则直接让学生以不同人种的身份参加世界公民大会,探讨不同人种身上的不同,最终建立世界人民是一家这样的概念。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展开多项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张磊老师发表了论文《谈小学品德课堂中“道德两难”情境设计的意义与价值》,针对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景设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沈洁老师上了两堂研究课——《想想他们的难处》、《人种有不同》。
四、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继续着眼于学生课堂,立足学生实际,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积极开展研究课,撰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