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真实生活的学情分析在小学品德课堂中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6-12-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浅谈对学生真实生活的学情分析在小学品德课堂中的重要性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张磊

【摘  要】学情分析往往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分析,但对于品德学科来说,更重要的是分析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从笔者的两堂课堂实例来看,不同的学生群体,当面临同样的一份教案,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差异迥然。因此,一堂好的品德课,必然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脚踏实地地为他们的生活指引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 真实生活    学情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堂

 

在《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句话给“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给予了准确的定位,从基础到核心到发展目标,全方位地展示了这门课程的起点、过程与方向。

对于一堂课来说,每个老师都懂得学情分析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就是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在“学情分析”的概念中,往往侧重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但是对于品德学科来说,不仅要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分析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

一、不同学生的真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其生活经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市的与农村的,富裕人家与贫苦人家的,在同一个城市里,本地居民和外来打工者子女的,不同生活群体,其生活的经验差异迥然。即使是同样的生活群体,由于自身生活体验的偶然性,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品德学科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因此,生活经验的不同决定着学生对品德课堂中同一个学习主题,存在着不同的学习起点,不同的学习预期,也必然呈现不同的,或强或弱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的真实生活对教学的过程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同一个江苏,同一本苏教版教材,教材中设计了不同的教学主题。面对同一个教学主题,不同的学生群体,其进入课堂的起点均是不一样的。即使我们心里千百次地述说着均衡化的理想,但现实终究是非常骨感。如果不研究学情,拔高或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整堂课必然以惨败而收尾。

拿我自己的一堂课为例。我曾执教过五上的一堂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千年不衰的汉字》。我精心准备了一堂文化味儿十足的课堂,从研究汉字的产生到研究汉字的演变,到汉字的趣味性以及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其中穿插着许多精美的动画视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认知字形演变的连线活动等。可以说,这堂课的前期准备是相当充分的,教学设计中渗透了认知与情感的教学目标。在我们自己的学校试上,上得非常出彩,因为我们学校的生源质量高,学生家庭的学习氛围较为浓厚,有不少学习过毛笔书法,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地对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他们带着这样的先期学习经验进入了课堂,则更加能够引起共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当我满怀信心地拿着这样的教案,来到另一所学校上课。这所学校的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子女,在他们的生活中,认识简化字成为了主要的目标,很少有学生有额外的感知汉字文化的机会。当他们一下子面临汉字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字体,甲骨文、金文、篆书等等时,他们完全被如此众多新异的知识所迷惑,只是听着我不停地讲述,却很难引起共鸣,更不用说还能动手操作,进行汉字演变过程的连线。

同一堂课,面对不一样的学生,学生的真实生活对教学的过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可以看出,这两个课堂,一个是满堂彩,一个是满盘皆输。如此截然相反的效果,我们不禁得反思我们自身的教学设计,决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并非是我们老师闭门造车的好设计,而是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与学习需求。

三、从学生立场出发,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1.充分的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在以一个教学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了解他们对这样的教学主题有哪些了解,又了解到怎样的程度,已经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体验,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教学的设计,也就是要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

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做学情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年段特征的把握上,这不同于语文学科。而是要深入学生之中,做好关于学生生活的调查研究,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进行交谈的谈话法,也可以设计几个调查问题,在学生群体之中进行询问,举手统计或交流发言的方法。当然如果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情调查,也可以设计出一些调查问卷,在学生之中进行发放,进行问卷调查,这样的问卷调查由于排除了学生现场的相互干扰,得到的数据可以更为客观,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真实的生活。

2.以学生的生活基础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

面对同样的一个教学主题,我们可以设计千差万别的教学目标。解读品德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其中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每一条涵盖的范围都非常广,是适应于不同的学生群体的。例如“知识”一列中的一条: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这一条显然是上位于《千年不衰的汉字》这一课的课程目标,将它细化在我的课堂中,便形成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通过认读几个简单的甲骨文感受汉字的象形与会意的特点,了解汉字的简化过程,初步能辨认出不同的字体。

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不适合那些对汉字文化比较生疏的学生群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来达成这一条课程目标,例如能通过了解个别字在历史发展中的字形演变,发现汉字发展的特征,感受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一教学目标可能则可能更为地贴切那些对汉字没有前期经验的学生,但同时也能有效地达成这一课程目标。

3.因生制宜地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在品德学科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增强学生直接的体验,而正是这种直接的体验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知识,积淀情感。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他们能够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活动,并从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收获经验,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适度地进行一些挑战性活动,或者更可以将活动提前到学生的课堂之前,而在课堂中呈现活动结果的汇报,从而将学生的经验发现引导到更高阶段的层次上去,这样的教学活动无疑是高效且有实效的。

但是我们也的确发现活动能力较弱的一些班级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尚未真正开展过自主性的活动,只有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之下,才能勉强开展。且其自主的发现能力尚未形成,在活动中,无法从中汲取到老师所理想的活动体验,而只是如走过场一般,留不下痕迹。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课堂的可操作性,降低活动的难度,多多提供教学活动开展的支撑,帮助学生尽可能地收获更多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体验。

品德学科,其一项重要特征便是生活性。这一特征便决定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首先摒弃均衡化教学的理想状态,学生生活的非均衡化是不争的事实。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抛弃学生的生活经验,而想当然地给予学生我们所认为的“好”的教学,这只会使得学生消化不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其与教学主题之间的需求点,从而设计我们的教学,脚踏实地地为他们的生活指引前进的方向,是我们作为品德学科教师理性的教学任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