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活动中“人人参与”
发布时间:2017-11-0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如何确保活动中“人人参与”?

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句话说明活动体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重要。活动是品德教和学的中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

2011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明确指出本课程的活动性以来,越来越多的品德学科教师在“活动”意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品德教学一改以往“宣传模式”,而是通过设计活动来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活动化教学”是品德课堂应然之发展方向,但是却有不少教师只关注活动本身给课堂带来的气氛,而忽略了活动与每一位学生之间是否产生了真实有效的互动关系。在本问题中我们主要讨论如何确保活动中的“人人参与”。

    课堂中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角,只有真正做到活动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到活动中,他们才会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我们要恰当调节“个体”与“全体”的地位,创设条件,力求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兴趣主动参与,让每个孩子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

但在品德课堂的现实情况中,我们却发现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却不能保证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参与。例如在班级组织一次“两人三足跑”的游戏,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学生兴致高昂,个个都希望参与,但事实上,一堂课时间有限,只能满足两三组同学的参与热情,绝大多数孩子只有观看的份。因此,如果在一堂课中单单靠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显然是浮于表面的。

要保证活动中的“人人参与”,我们首先要明确“参与”这一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参与解释为: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即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参与一词在英文当中是“participate”,指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种鼓励个人为团队的目标做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通过对 “参与”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发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可以表现为实践操作性参与以及情感体验式参与两种。品德教学中所设计的一项活动,如果不能保证学生的实践参与,但至少应保证学生的思想和感情能投入到这项活动中,那么这样的活动也保证了“人人参与”。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保证活动中的人人参与呢?我们认为可以从活动设计、活动组织形式、活动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来保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