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活动时间多长为宜?
张磊
自2011品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活动性和实践性,作为品德课程的一项应有之性质,已渐渐融入到教师日常课堂行为之中。在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如阅读、讨论、辩论、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情境、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
课标中,对活动的方式和活动的组织形式都有所提及,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情况组织适宜的活动,但是对于活动时间的适宜性却未能明确建议。短短一堂课,40分钟,活动时间短了,似乎起不到帮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领悟从而激发情感的效果,而只是流于活动的形式。活动时间长了,又似乎呈现拖沓之感,未能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活动过程中的体悟感受,放得太开,失去了课堂的效率。一堂课,活动时间多长为宜,是我们品德学科老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活动时间要服务于活动对象、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方式,要根据活动的情况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时间。
第一,品德课堂中的活动时间多长为宜,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1.低年段儿童的活动应注意分散而短时。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低年级的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游戏、活动等来习得相关的知识,获得某种体验,要通过儿童实际的动手动脑来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进行学习。低年段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因此在40分钟内,尽量地丰富教学的形式,在一段时间的听讲学习之后安排3-5分钟的活动时间,一堂课间或安排不同形式的活动3-4个,这样能适当调节儿童的注意力,起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如一年级下册《我掉了一颗牙》一课中,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时,则在教学中安排孩子们认识自己的牙、给牙模型刷牙以及自己练习刷牙等实际的操作活动。几项活动都围绕着认识自己的牙齿,知道不同类型的牙齿刷牙的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并鼓励学生今后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这一目标展开。但由于活动分散在一堂课的不同时段,前两个活动由于操作简单,适当短了些,动手给自己刷牙这项活动前前后后安排了五分钟,这样的时间安排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和兴趣,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更是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2.中高年级的学生活动时间应服务于学生的认知状态相对延长。
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在品德课堂中所习得的知识或能力需要经历相对复杂的活动来体验完成,因此课堂中必须设计主要活动。在这一主要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被激活,充分的活动时间有利于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思考。
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教师取出各种各样的材质,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等等,让孩子们在感知各种材料的基础上,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感受塑料为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便捷。这一活动,需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以及思维来帮助他们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因此这就需要足够的活动时间,活动时间约为8—10分钟。如果再加上围绕着活动进行的小组汇报交流的话,可能时间会更长。
第二,品德课堂中的活动时间多长为宜,要考虑到活动内容的具体实施。
在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多样的活动方式,如阅读、讨论、辩论、游戏、角色扮演、实践活动以及撰写适当结论等。具体的活动内容涉及到具体的时间长短。
学习资料的阅读,需要同学们投入高强度的注意力,因此资料的内容须尽量精简却涵盖丰富的内容,阅读的时间应充分,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但如果阅读的时间过长,安静的气氛也容易造成部分学生注意力的涣散,因此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为1-3分钟为宜。
课堂中的讨论活动多见于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这种活动方式时间不宜过长,同学们能够将自己的主要观点说出即可,因此时间多为2分钟左右即可。而辩论这种形式的活动,往往在全班开展,涉及到辩论的人员范围则比较广,因此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通常为10-15分钟的时间为宜,充分地组织双方展开观点辩驳,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课堂中的游戏、角色扮演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是课堂中的主体活动,学生兴致高,玩得有趣,这些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有趣的层面,更是调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情感或认知或思维,因此这些活动往往应给予相对较长的时间,往往为8—13分钟为宜,既能充分地保证学生们游戏与活动的兴趣,又能通过老师适当地提示予以充分的思考。当然,如果是汇报类课型,学生们分组进行课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于课堂中进行汇报交流,这样的活动则是课堂的主体,往往要占20—25分钟的时间,教学中的其他板块则是围绕着该项活动开展的。
第三,品德课堂中的活动时间多长为宜,要考虑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
2011课标中特别提出了几种教学活动方式,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学习。在当前的品德教学课堂中,组织得较多的是体验学习和小组学习,如上所述,这种方式的活动呈现为小组内的阅读、实践操作、讨论、情境扮演等等。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这样的活动方式则更为综合,这种活动往往以一个小课题研究或一个小项目驱动,组织成员共同研究,这种活动往往是跨越课堂的,一堂课的时间也只是这一活动方式中的某一个片段。因此这种活动方式所需的时间往往持续几堂课,教师在课堂中起到活动组织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点拨思路,给予方向上的指导。
教学活动方式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活动时间,虽因具体情况而异,但却遵循着一些具体原则,即内容精简原则、人人参与原则和有效体验原则。同一项活动种,活动要求明确精简,学生易操作,不在理解上浪费时间。一项活动应尽可能保证人人参与,人人能从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活动开展才能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