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真实生活的调查对课堂设计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让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中生长

                                                      ——局小基于学生真实学情的有效教学设计校本教研活动交流

这个学期,我们局小较为特殊,由于学校改建,一个学校被划分到了两个校区,低年段和高年段在中山校区,中年段则借用了少年宫的一栋楼。开学之初,我们品德学科教研组便根据这样的特殊时期,进行了教研活动的特殊性安排,即分年段分校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本学期,我们学校的品德学科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学生真实学情的有效教学设计”,我们之所以要开展这个主题的研究,其研究背景有三:

一、新基础研究在品德学科上的辐射作用。

我们是一所新基础研究学校,新基础研究在语文数学英语术科等学科领域均开展得较为轰轰烈烈,但唯独从未涉及到品德学科的研究。但是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敏锐地察觉到要上好一节品德课,其中所须遵循的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原理与规则是与新基础的理念非常契合的。因此,我们主动地将新基础理论移植于品德课堂。重视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贴切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设计。

二、品德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标中,这句话给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给予了准确的定位,品德学科是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同学生的生活状态预示着同样的教材将选择大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

三、教师自身实践的真切感受。

由于我参加了杨文娟名师工作室,有着较多的机会承担研究课的任务。因此在曾经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交流过自己的实践感受。我感到研究学情对于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品德学科在教学设计中的预设一定来源于真实具体的学生群体,而不能想当然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做参考。例如,我曾经执教的一堂《千年不衰的汉字》在我们学校上,班级的组织形式上显得有些乱,但是教学内容的开展却非常顺利。将这节课带到金坛的一个学校去上,组织形式出奇地顺利,但是学生基本上以被动接受为主。根据我的经验交流,我们整个教研组也认为“学生的真实学情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于是,本学期的11月份和12月份开展的两次教研活动,便序列性地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研究活动,并且将这两次活动与我所在的名师工作室要承担的一节研究课相整合。根据杨文娟工作室的安排,我将在12月份承担一节研究课,因此,我提前一个月便早早地开始了备课与磨课的过程。我选择了六上的《春节与圣诞》这一课,将研究课的重点放在了“春节”这一内容上。

我将课备好以后,于1113和另外一位年轻的品德学科潘彩萍老师一起执教了同样的一份教案。潘彩萍老师所带的班级是原来的中山校区的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所呈现的特质与我们传统的局小学生所呈现的特质是不一样的。在那次教研活动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不同的学生面对着同样的一份教案,他们的接受度与兴趣点是不一样的。中山的学生对教案中所呈现出的饮食文化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有话可说,因为这部分学生在春节的时候的确能感受到与往常的不一样,但局小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都非常优越,他们对春节的饮食则显得比较淡然,大多说的是在餐厅聚餐。对这样的不同学生的同课同构,教研组展开了热烈的评课议课环节。经过交流,老师们一致得出了一些观点:

1.教学设计是要研究学生学情的。从两堂课来看,同样的一份经过精心准备精心预设的教案,但由于两个班级的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所呈现出的课堂就完全不一样,这不同于语文课,语文课的预设可能更多地以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发展为依据,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预设得对学生的生活经历下足功夫才行,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便是学生生活的课堂再现,更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提升。

2.研究学生学情的方式不仅要采用定性研究法也要采用定量研究法。那么如何研究学生的学情呢?我认为不仅要采用定性研究法也要采用定量研究法。定量研究的好处是有利于教师根据从学生中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研究更为清晰。

3.面对相同的教学主题,不同学生的发展目标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学生,由于起点不一,经历不同,因此我们为学生所拟定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有所区别。例如对于已经对传统年文化较为远离的学生来说,帮助他们认识传统春节文化,喜欢传统春节文化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对春节文化比较熟悉的同学来说,了解各地丰富的春节文化习俗,并提炼习俗特征,从而发展创新春节年文化可以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

带着这样的观点,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重建。因为我在名师工作室中所承担的研究课,所面对的学生是浦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因此我与其班主任则进行了一番详谈,了解学生分别来自哪些地方,比例大概是多少。了解学生们春节有哪些传统的民俗,了解有多少学生过春节的时候吃饺子。这样一来,我对这些学生的的春节文化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设计了针对这个学校这个班级学生的教学目标,即了解春节的年俗文化,提炼文化特征;发展春节的年俗文化,在新时代中创生有意思的新的年俗文化。这堂课在工作室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作室的成员都说这堂课最契合地体现了学生立场,研究学生的生活,基于学生生活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自这堂课在名师工作室开展以后,我带着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学校的教研组层面又进行了一次交流,做了一次主题为“让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中生长”的汇报。在此次汇报中,我从“如何在课堂前了解学生的生活”“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生活”“如何在课后发展学生的生活”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生活呢?

我想可以分成这样几个环节:学生生活的再现与交流,学生生活的提炼与总结,学生生活的畅想与规划。是否遵循这样的课堂组织结构,要按主题来定,但是如果该主题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那么这样的组织方式是比较合理的,从关注学生生活开始,提取真实的生活资源,再到组织学生的生活资源,从中发现一些特征,提炼出指向于教学目标这一方面的元素,之后通过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最后将课堂中所提炼出的知识或体验到的情感再次反馈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如何在课后发展学生的生活呢?

1.与班队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相整合。

2.可以序列性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关记录。

3.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