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开题论证书
学 科 分 类 小学品德
课 题 名 称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张磊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开 题 时 间 2016年9月30日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〇一六年一月制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 |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概念界定 1.学生真实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两门课程均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此研究儿童的生活是研究这门课程的起点,是进行品德学科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品德学科的教材编排,以主题为单位,涉及到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教科书中所设想的“学生生活”是抽象的泛化的概念,映射出的内容也缺乏具体性,因此当我们进行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应站在学生“真实生活”的起点上。 我们认为,学生的真实生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过往生活经历中的直接认知和体验,二是在过往生活中,通过阅读、媒体、听闻等中介方式所得到的间接认知和体验。品德学科最为需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其教学设计源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生活。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如是定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与语数英等其他学科一样,品德学科也有特定的教材,苏教版人教版等,因此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品德教材中所提供的相应主题。但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品德教材所提供的仅仅是主题,教材中的内容仅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而并不强调对教材内容的忠实。 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参考教材中所提供的主题,创造性地拓展相关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逻辑,形成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其涉及不同方式的设计,包括“活动化教学设计”“对话交流式设计”“资源拓展式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式设计”等等,这些不同的设计方式可以选择性地组合在一堂课中。 教学设计根据公开课和常态课之分又有不同的区分,本课题中所涉及的关于品德课堂的教学设计会既体现公开课堂的精品式教学设计,又有基于常态化课堂中的日常教学设计。由于这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我们也会对这两种教学设计做出比较,打通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有效地汲取精品课堂教学设计的营养,从而服务于日常的品德教学。 二、文献综述 1 .国外有关公民教育的研究现状 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都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在我国,承担这一职责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国外,便是“公民教育”。 在国外,苏格拉底、柏拉图时期就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概念,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比较欧美国家的公民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以政府为主导,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目标,借助学校教育,综合运用全社会教育资源。多数国家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公民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规范教育。不少国家都成立了一些机构,专职引导国家的公民教育。在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公民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公民教育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及其制定的公民教育实施方案都对本国的公民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秦树理,2005) 国外公民教育的教育方式也呈现出自身特点,首先,国外公民教育侧重于引导和启发,他们往往采用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思考做出判断和选择。第二,国外的公民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如美国学校注重通过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和各种课外活动。在新加坡,除了直接的课堂教学以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及全国性的社会活动,如“礼貌运动”、“节俭比赛”等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鼓励家庭和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孙菲,2005) 综上所述,国外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但由于各国公民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是一样的,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中不断进行拓展,加强政府和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参与的力度。公民教育课没有指定内容,但这一课程与其他来自社会科和历史的课程有承接关系。国外公民教育的方法更注重实践活动和价值讨论判断。(王红,2004) 2.国内关于品德学科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虽然公民教育的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将西方的公民教育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后发现,公民教育的实质即等同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朱梅,2007)1999年以前,我国的公民教育统称为“思想品德”,除此之外,还有“社会”课和“自然”课。1999年后,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与自然、社会课程进行整合,更名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更广,与自我、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相关的主题都容纳进去。 早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11版课标正式出版以前,便有不少文献谈及学生的生活和品德课程的关系,例如邬冬星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2006.9)一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他指出,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归宿。不少学者均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学生的生活对这门课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生活,相较于过去一段时间品德课堂总是满堂灌式地洗脑与说教,在课堂效能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些研究总立足于应然,品德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生活,课堂应该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课堂最终应该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论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操作性上仍旧缺失指导。 自2011版的新课标出台以来,更多的学者开始真实的关注品德学科的课堂,思考品德课堂的时效性。在这一思考背景下, “学生的真实生活”,“课堂的有效性”,“真实的课堂”等等概念相继出现在论文之中,这表明研究者更为现实地思考当前的品德教育。例如陈有新《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实现品德课堂有效教学》(2016.2)一文中提出,教师要走进学生真实生活,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真实生活走进课堂,课后,要让品德课堂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杨文娟在《让品德课堂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一文中,强调教学要融入孩子多彩的生活,契合孩子活泼的天性,引领孩子健康的成长。同样强调品德课堂的生活化设计。 2016年,品德课程进一步进行更名,课程名称变为《道德与法治》,名称的变更进一步强调了该课程的社会属性,从名称看来,《道德与法治》课程更为体现公民教育的内涵。 三、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帮助一线教师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品德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生活。通过研究,能够帮助一线教师找到一条打通学生真实生活和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道路,通过课例的搜集以及研究课的设计与实施,明确怎样的教学设计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对学生具有真实的指导意义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文献研究,理解品德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真实内涵,研究学生真实生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性,提升学科的理论性。 2.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学生真实生活与品德课堂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提炼品德学科在有效教学设计方面所遵循的若干原则。 3.明确品德学科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与开发功能,提升品德学科的教学品质。 4.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品德学科的教学价值,能自觉地进行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尝试,提升教师的品德学科教学素养。 5.提高学生对品德学科的认识,明白品德学科与其自身生活的关联度,从而提高其对该学科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当前有关有效品德课堂的理论文献,深刻理解课标中所提出的关于“品德学科以学生真实生活”为基础这一内涵,发现学生真实生活和有效品德学科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 2.研究学生,研究当前品德教学课堂。研究不同的获取学生真实生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学生对品德学科的兴趣点和成长点。研究当前日常品德教学课堂中学生真实生活的体现及课堂效能,研究当前品德教学研究课中学生真实生活的体现及课堂效能。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发现学生生活与有效课堂之间的关系。 3.研究教材内容。依据品德学科的不同课型,在每一种课型中选择若干主题进行研究,对每一课内容进行主题解析,进行教材内容的筛选,依据学生的生活需求进行适度拓展与开发,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在教材分析中明确其舍取标准。 4.研究教学设计。分析学生的真实生活起点,发现获取学生真实学情的途径和方法。调查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成长需求,研究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点和最喜欢的学习活动之特点。尝试同课异构,研究不同的教学设计以体现学生的真实生活,分析比较不同教学设计的课堂有效性。 5.研究品德课堂教学设计中各资源的利用。对品德课堂中的资源运用进行价值判断,如何恰当地选择各种搜集到的资源,按照怎样的方式进行资源呈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6.研究品德课堂的教学效能。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通过采访观察等方法,发现不同品德课堂,其教学效能的具体体现。研究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能在教学设计方面所遵循的思路与原则。 7.研究品德课堂的教学评价。有效评价是目前品德学科的重要缺失。在本课题中,在可能的条件下,尝试性研究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为品德学科评价提出若干建议。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方式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质的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 (1)文献法 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充分利用纸质图书、电子文献的信息资源,认真研读有关论著、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述评和分析。 (2)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品德教学中现实课堂的分析,发现当前品德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课题思路不断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中比较不同教学设计之效能体现。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大范围地搜集品德课堂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分析学生真实生活的体现,研究学生的真实生活对课堂效能的影响。 (4)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并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及兴趣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效地打通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不断召开经验总结会,通过经验总结会,梳理前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同时进一步明晰后续的研究方向。 六、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姓名工 作 单 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沈洁常州市中山路小学小学一级课堂实践搜集理论文献,整理研究资料,参与课堂实践研究。何燕常州市华润小学小学二级课堂实践课堂实践研究,做好课堂实录和研究课录像工作。 苗花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文献资料整理课堂实践研究,设计调查问卷,研究调查方法。薛娴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中学高级文献资料整理研究品德学科课程标准,研究当前品德学科发展方向。张艳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小学高级课堂实践课堂实践研究。 七、研究时序进度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二是课题实施阶段(2016.9—2018.9 ),开展的主要工作有:①做好开题工作,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在调查、分析、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初步行动计划;②实施初步行动计划,及时总结、反思前期研究工作,制定第二步行动计划,并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然后进一步实施第二步行动计划。 三是课题总结阶段(2018.9—2018.12),开展的主要工作有:①撰写结题报告;②召开结题研讨会;③做好成果的交流和分享工作。
| |
八、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责任人阶段成果(限5项)1.《谈品德课堂中学生真实生活的调查与分析》论文2016.12张磊2.《品德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案例集2017.10所有成员3.《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2017.10张磊4.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课课堂实录课堂录像2018.8所有成员5.《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实现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设计》论文2018.9张磊、何燕最终成果(限3项)1.《谈品德课堂中学生真实生活的调查与分析》论文2016.12张磊、沈洁2.《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实现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设计》论文2018.9张磊3.《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2018.10张磊
| |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 |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报评审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 |
五、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