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16-10-1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研究方向:                    5                           

课题主持人:          张磊                  

所在单位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申报日期      2016年4月28日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一六年一月

 

 

 

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学生真实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两门课程均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此研究儿童的生活是研究这门课程的起点,是进行品德学科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品德学科的教材编排,以主题为单位,涉及到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教科书中所设想的“学生生活”是抽象的泛化的概念,映射出的内容也缺乏具体性,因此当我们进行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应站在学生“真实生活”的起点上。

学生的真实生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过往生活经历中的直接认知和体验,二是在过往生活中,通过阅读、媒体、听闻等中介方式所得到的间接认知和体验。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如是定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与语数英等其他学科一样,品德学科也有特定的教材,苏教版人教版等,因此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品德教材中所提供的相应主题。但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品德教材所提供的仅仅是主题,教材中的内容仅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而并不强调对教材内容的忠实。

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是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参考教材中所提供的主题,创造性地拓展相关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逻辑,形成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其涉及不同方式的设计,包括“活动化教学设计”“对话交流式设计”“资源拓展式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式设计”等等,这些不同的设计方式可以选择性地组合在一堂课中。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11版课标正式出版以前,便有不少文献谈及学生的生活和品德课程的关系,例如邬冬星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2006.9)一文中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他指出,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归宿。不少学者均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学生的生活对这门课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学生的生活,相较于过去一段时间品德课堂总是满堂灌式地洗脑与说教,在课堂效能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但这些研究总立足于应然,品德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生活,课堂应该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课堂最终应该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论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操作性上仍旧缺失指导。

自2011版的新课标出台以来,更多的学者开始真实的关注品德学科的课堂,思考品德课堂的时效性。在这一思考背景下, “学生的真实生活”,“课堂的有效性”,“真实的课堂”等等概念相继出现在论文之中,这表明研究者更为现实地思考当前的品德教育。例如陈有新《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实现品德课堂有效教学》(2016.2)一文中提出,教师要走进学生真实生活,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真实生活走进课堂,课后,要让品德课堂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杨文娟在《让品德课堂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一文中,强调教学要融入孩子多彩的生活,契合孩子活泼的天性,引领孩子健康的成长。同样强调品德课堂的生活化设计。

本研究立足于众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聚焦于品德课堂的教学设计,力争从教学设计这一方面寻找突破口,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更为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真实生活。

2.本研究的价值

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帮助一线教师更为清晰地找到一条打通学生真实生活和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道路,通过课例的搜集以及研究课的设计与实施,明确怎样的教学设计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对学生具有真实的指导意义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研究,进一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真实生活的内涵,从而明确获得学生真实生活信息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研究,进一步清晰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包括设计的起点,设计的针对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3.通过研究,理解品德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真实内涵,研究学生真实生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4.进一步提升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在品德教学方面的理性素养和实践素养,进一步提升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学生群体对品德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三)研究目标

这一课题是与课堂实践紧密相关的教学研究,通过实践研究提炼相关理论,找寻品德学科在教学设计有效性方面所遵循的若干原则,明确学生真实生活与品德教学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就具体研究目标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学生真实生活与品德课堂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提炼品德学科在有效教学设计方面所遵循的若干原则。

2.明确品德学科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与开发功能,提升品德学科的教学品质。

3.通过研究,总结与提炼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品德课堂中有效体现的途径与方式,形成相关精品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1.研究当前品德教学课堂。研究当前日常品德教学课堂中学生真实生活的体现及课堂效能,研究当前品德教学研究课中学生真实生活的体现及课堂效能。

2.研究教材内容。依据品德学科的不同课型,在每一种课型中选择若干主题进行研究,对每一课内容进行主题解析,进行教材内容的筛选,依据学生的生活需求进行适度拓展与开发,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在教材分析中明确其舍取标准。

4.研究教学设计。分析学生的真实生活起点,明确学生的成长需求,研究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点。研究学情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联度,尝试不同的教学设计以体现学生的真实生活,反映学生真实的生活需求。

5.研究品德课堂的教学效能。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通过采访观察等方法,发现不同品德课堂,其教学效能的具体体现。研究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能在教学设计方面所遵循的思路与原则。

 

 

 

 

 

 

 

(五)研究方法

研究方式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质的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

(1)文献法

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充分利用纸质图书、电子文献的信息资源,认真研读有关论著、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述评和分析。

(2)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品德教学中现实课堂的分析,发现当前品德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课题思路不断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践中比较不同教学设计之效能体现。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大范围地搜集品德课堂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分析学生真实生活的体现,研究学生的真实生活对课堂效能的影响。

(4)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并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及兴趣点,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效地打通学生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不断召开经验总结会,通过经验总结会,梳理前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同时进一步明晰后续的研究方向。

 

 

(六)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一是课题准备阶段(2016.5—2016.9 ),开展的主要工作有:①文献查阅,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相关理论;②收集资料,并约请专家作课题指导,进一步理清课题的研究思路;③认真做好课题申请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课题实施阶段(2016.9—2018.9 ),开展的主要工作有:①做好开题工作,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在调查、分析、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初步行动计划;②实施初步行动计划,及时总结、反思前期研究工作,制定第二步行动计划,并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然后进一步实施第二步行动计划。

三是课题总结阶段(2018.9—2018.12),开展的主要工作有:①撰写结题报告;②召开结题研讨会;③做好成果的交流和分享工作。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1.学生的真实生活丰富多彩,地区不同,家庭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事各有不一,我们应在纷繁的不同中寻找共性以推动共同的教学,同时又提供个性的表达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品德课堂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共性与个性的需求。

2.很多情况下,由于品德课堂课程本身“正能量”的隐性示范,致使课堂中未必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生活,学生也未必能在课堂中进行真实表达。因此,我们认为,在品德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以提取学生的真实信息为设计起点,创造性地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真实的自我表达。

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着眼于品德课堂有效的教学设计,兼顾有效的课堂实施,对教学案例将予以案例分析,这一分析将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起点,学生课堂中的真实表达,课堂对学生真实生活的有效指导来开展,这将是一次系统的聚焦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设计研究。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责任人

阶段成果(限5项)

1.《谈品德课堂中学生真实生活的调查与分析》

论文

2016.12

张磊

2.《品德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集

2017.10

张磊

3.《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7.10

张磊

4.关于本课题的研究课课堂实录

课堂录像

2018.8

所有成员

5.《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实现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设计》

论文

2018.9

张磊

最终成果(限3项)

1.《谈品德课堂中学生真实生活的调查与分析》

论文

2016.12

张磊

2.《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实现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设计》

论文

2018.9

张磊

3.《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8.10

张磊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力量

课题主持人张磊从事品德教学八年,研究品德教学四年。曾加入市级杨文娟名师工作室进行学习,参与杨文娟老师的省级课题《基于“经历与体验”的小学品德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为核心组成员。加入常州市教科院王俊老师的省级课题《小学品德学科“道德两难法”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为核心组成员。于两项课题中均承担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研究任务,在市级层面尝试研究课,并进行论文撰写,有着比较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独立承担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校级课题研究《小学品德课堂中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并顺利结题。课题主持人曾多次获得区品德学科基本功比赛和评优课的一等奖,获得市级品德学科基本功比赛的二等奖。在区级市级范围内均承担公开课教学,担任学校品德学科教研组组长,帮助数位年轻教师获得区级市级评优课的奖项,对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关于品德教学也已有数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他们都主持或承担过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累计有几十篇以上的论文发表或获奖,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他们都具有本科学历,积极进取,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品德教学也赋予极大的热情。他们的参与能较好地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本课题是在课题主持人的校级课题《小学品德课堂中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校级课题立足于“活动化教学设计”进行研究,而本次课题的概念“教学设计”较之更上位,不仅包含“活动化教学设计”,也包含其他“交流对话式”“资源拓展式”“学生自学式”等。

(1)尝试过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课。

(2)对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

(3)初步形成“品德课堂的教学设计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这一理论观点,并对此发表过相关论文。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图书馆、互联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包括专著、期刊、电子检索文库等优质资源。

(2)课题主持人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着独立进行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3)所选的研究题目与工作有直接联系,课题组成员对此课题关注已久,并且十分感兴趣,同时课题研究者大部分为同一学校工作的老师,有共同开展研究的空间与时间的保证。        

三、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在该课题研究周期内,本单位愿意为该项研究提供研究便利,如课题获准立项,本单位愿意根据课题研究所涉研究任务,提供适量的研究经费。

 

 

公   章

年   月   日

四、辖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五、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