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思考
一、缘起:
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开始在教学序列中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这个单元的设置“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二、对比思考:
就个人的学习与思考,本人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产生了一些思考,在与各位老师的交流中,大致出现了以下三种的思考(比较简要的叙述)。
其一: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学,即先教学例一,放下去一个大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有些难操作)、分析解决问题,并在交流中突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本质,即可以通过现在倒回去想原来,(还原的方法)。然后再教学例2作为应用。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问题的现状分析,突出策略的使用,这种策略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现实的情况下自觉使用的,老师只是帮助学生将具体的策略系统化。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操作到抽象化分析问题的过程,全体学生的思维层次也从无法入手到可按具体的方式分析。这样的教学落角点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思考中形成对“还原”策略“的理解。
其二:学生对于还原现象本身已具备了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聚象的,需要现实的可操作性问题来得以应用。通过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发现例2相对比较容易。这时我就在思考可不可以将例题2的教学放在前面,作为引入策略的第一个环节,通过例2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对信息的整理过程,基于个人经验之上的主动的提出“还原”的方式,教师通过对多种不同整理后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整理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中思考过程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突出解决问题的相同策略方式)有没有不同的(方程的解决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突出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还原思维)。在解决了例2后,再教学例1,突出还原策略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是找出现有的量,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还原”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环节落角点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信息——提供思维过程——内化策略。这也是在二实小执教老师突出策略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三:可以不可以将两个例题同时扔给学生。当学生在解决例1有困难的时候,借助于对例2解决的分析过程,来突出“还原”策略,找到现有的量例回去求原来的量。
三、反思:
思考这三种教学的过程,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流程,教师在分析教学过程中都关注到了学生现有的基础性状态,都力图去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突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式。在这里,个人就有了以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是重在解决问题还是重在发现策略,并及时在尝试中应用。
如果我们把教材的体系打通我们不难可以发现,其实在这种单元的教学法中,都是基于学生的原有经验来实施教学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还是学习策略似乎成为了一种矛盾。
首先想比较一下前二种教学过程:
如果是第一种,对于学生来说,挑战相对大些,可供学生交流体验的过程多一些,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到了全体学生在基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的发展,即对策略应用的体验更为深刻。
如果是第二种,两次教学下来,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显得十分轻松,对例1的教学难点没有困难。但前提是对例2的教学花去了相对比较多的时间,关注了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过程中的信息整理——收集——分析的过程,而策略的提炼与体验更多地呈现一种经验之上的数学化过程。
这里我们不免有了这样的一个思考:教学需要学生提升的是什么?是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还是学会分析具体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个人的想法是对信息的整理与分析是关键,而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信息分析后的一种个人的思维结果。也就是说这个问题通过信息的分析后,可选择一、二种不同的解决策略,这些都是可行的,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因此本人更趋向于第二种或第三种教学。
理由有三:1、从结构体系来说,教材需要学生在不同的现实问题中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无论是列表解决应用题,还是画图解决面积问题,行程问题,还是一一列举的方式。
2、既然具体的策略是生活化的,为什么教材不单是通过生活化的现象来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策略应用,而是需要学生运用一些策略来解决数学化的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从聚向到抽象的过程。
3、学生的基础性资源的捕捉,现实的学习起点怎样来把握。策略教学是教学策略的形成及认识过程,因此同化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体系,达成对同一类现实问题的反思,才昌这一课时的重要体现之处.
四、后续的思考:
1、学生会选择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呢?可能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没什么好回答的。但现实的问题在于,就一个具体问题其解决的策略可以是多样化的,也就是说在某一种特定的现实情境中,学生解决问题可有多种不同策略加以选择,选什么,怎样选,选的好不好,也应该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对于用线段图来还原解决问题,本身这个问题的对于还原就不具备其典型性,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并能付诸于实施。(在前期的学情分析中,全班只有2位学生能利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3、对于解决这一类问题,具体的数学化的解题过程怎样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也是需要教师来进行总结与交流的。
综合所述,只是本人在参加了两次教研活动,听了两节课后的一些想法,其中必然会有很多没有实践后的一些个人的理性思考。因此在其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体会这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形式到价值,从问题到结构,再一次基于个人教学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