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课堂交流
局前街小学蒋敏杰
一、传统教学中课堂交流的不足
教法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学法单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二、掌握有效数学交流方法的途径: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这既给学生的学习扩展了一个自然、亲切而有价值的空间,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数学观点。
2.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 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的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4. 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老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促进学生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情境有多种,现实的情境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容易提高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有趣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这种综合性的刺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探索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从而实现多层次地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感觉;辩论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放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巨量的综合性的信息,从而为他们个性化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2. 设计悬念,突出重点,让学生在深化知识的探索中开展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去研究和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这对促进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增强了自信心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3. 运行积极评价,增强交流成功感
在组织交流活动时,应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乐趣,在评价交流活动时,可以让学习之间开展互评,让每个人谈自己的成绩与不足,谈其它人的成绩和长处,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增强参与交流活动的成功感,通过参与交流中的表现和收获,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通过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自我,而且弥补了自身的许多缺憾和不足,从而使交流活动不仅是一个交流思想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兴趣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交流思想给予肯定,对交流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输导、鼓励,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