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
减负增效专项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 题 名 称 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
校本课程改革的研究
学 科 分 类
课 题 负 责 人 李伟平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09年12月
拟 结 题 时 间_____2012年12月_______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
李伟平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66年 9 月 |
|||||
行政职务 |
校长 |
专业技术职称 |
中学高级 教师 |
研究 专长 |
教育管理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
联系电话 |
86689251 |
|||||||||
通讯地址 |
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
邮政编码 |
213003 |
|||||||||
电子信箱 |
jxlwp@{域名已经过期} |
|||||||||||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含主持人)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李伟平 |
中学高级教师 |
局前街小学 |
策略研究 |
组长 |
||||||||
姜明红 |
中学高级教师 |
局前街小学 |
策略研究 |
副组长 |
||||||||
吕战亚 |
中学高级教师 |
局前街小学 |
策略研究 |
副组长 |
||||||||
金东旭 |
小学高级教师 |
局前街小学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
||||||||
周志华 |
中学高级教师 |
局前街小学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
||||||||
李娜 |
中学高级教师 |
局前街小学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
||||||||
耿群志 |
小学高级教师 |
局前街小学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
||||||||
杜英姿 |
小学高级教师 |
局前街小学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
||||||||
凌志伟 |
小学高级教师 |
局前街小学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
||||||||
王小霞 |
小学高级教师 |
局前街小学 |
实践研究 |
实践研究 |
||||||||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批准时间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完成情况 |
|
省级
省级
|
《让学生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规则的研究》
|
|
主持人
主持人
|
已结题
已结题
|
|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
日期 |
||
《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01年 |
|||
《整体构建育人课程体系》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97年 |
|||
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学校的发展 |
《中国教育报》 |
2005年10月 |
|||
智慧教育需要教师的“三力” |
《江苏教育研究》 |
2006年2月 |
|||
让教育充满生命关怀 |
《江苏教育》 |
2006年7月 |
|||
为学生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 |
《江苏教育》 |
2005年10月 |
|||
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
《江苏教育》 |
2005年7月 |
|||
摒弃浮华,追求本真 |
《教师教育》 |
2005年3月 |
|||
研究型教师群体培养初探 |
《江苏教育研究》 |
2001年1月 |
|||
开设小学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
《江苏教育》 |
1998年4月 |
|||
设计专题作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江苏教育》 |
1998年7月 |
|||
|
|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4、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限2500字内,可附页)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述评。 从大范围来讲,近几年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尤其是校本课程,是国家大力提倡推进的,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结合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或具有音乐特色,或具有体育特色等,通过校本课程,力争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但是,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具有鲜明的“生命成长”需求,即人精神生命的成长,这些校本课程究竟是具有表面的形式浮华呢?还是真正能促进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呢?正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从小范围来讲,我校以“生命关怀”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有亮丽的精神底色;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有明确的自我发展意识;有积极的个性发展追求;有坚实的持续发展潜力。为了实现这一成长,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同时个性化地开发校本课程,为学校课程创造丰富的结构形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进行全方位的规划。我们有研究的热情,有研究的保障,有研究的能力! 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传统课程结构形态的变革需要。 基础教育培养人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个体向着全面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方向努力,成为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体。虽说校本课程的提法由来已久,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或者表里不一,只是给传统的课程重新起个新名词;或者把校本课程和特长教学混为一谈;或者仅仅注重形式,漠视究竟能否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这样的课程形态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在形式本位的掩盖下忽视了学生本位。从实质看还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形态,忽视对人的真正意义上的促进。 (2)教育教学价值定位的重新选择。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的价值观和过程观得到了重新认识,“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的核心理念成为教学的价值追求。随着“知识教育”逐渐走向“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已不仅仅关注是否给学生传授了知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一价值定位下,我们的课程要重新选择和定位,校本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基准。 (3)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提升需要。 学生作为一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存在,只有各方面均衡、协调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往评价一名学生,常以“成绩”论好坏,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读书,缺乏创造力,缺乏多方面的能力,常常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或被淘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成绩”只是评价个人发展的一小方面,情感、能力、创造力、人际交往等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所以仅仅依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培养人的需求,仅仅依靠形式化的校本课程也同样发挥不了作用,我们开始探索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校本课程改革。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形成对校本课程的新内涵的本土认识和界定。 通过研究,形成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校本课程纲要。 通过研究,形成局小校本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 通过研究,促进减负增效工作的推进。 通过研究,培养具有先进课程理念和实践智慧的教师团队。 通过研究,培养具有亮丽的精神底色等六项素质的学生群体。 (2)研究内容。 探索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校本课程纲要。 探索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校本课程实施策略和行动指南。 探索影响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程范畴因素。 探索校本课程的构建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 探索校本课的实施对减负增效推进的促进作用。 2.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我们的主要观点是:良好的校本课程纲要和实施指南定能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培养出具有先进课程理念和实践智慧的教师团队,培养出具有亮丽的精神底色等六项素质的学生群体,也定能推进减负增效工作的全面开展。 我们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现实性。符合国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也符合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要求。(2)针对性。针对目标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关注形式,忽视学生生命成长这一现状,探索新型的校本课程,促进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3)可行性。通过实践与研究,探索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校本课程纲要和实施指南,促进减负增效工作的开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对比性。通过传统和现实的对比,通过形式和实质的对比,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方法。在此基础上,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 (1)研究初期。 文献法:研究国内外、教学中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研究中期。 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该方法适用于题目研究的实施阶段。 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步骤,发现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现实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计划,在平时进行实践研究,并进行反思,然后对实践进行修正和完善,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3)研究后期。 经验总结法:依据本课题的价值取向,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和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回溯性研究,归纳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校本课程纲要和行动指南,并将这一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局部“经验”发掘其普遍意义,探究发展规律。 2.研究途径。 作为非经院式的学校基层研究课题,我们将充分体现教师研究的特点,以课题中心组为研究核心,采用边研究、边总结、边推进的教师研究方式。课题中心组在学校课题负责人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结合实践的专题研讨方式,有序开展研究活动和交流活动: (1)核心引领。学校以课题中心组为核心,学习理论,明确概念,理清楚思路,把握方向,调控进程。 (2)多层互动。学校围绕核心课题形成多层次研究网络,各层面根据自己的平台,选择适切的内容展开探索。如:课题中心组、各学科组、教师小课题研究。 (3)分享智慧。学校除每月一次中心组沙龙外,每学期还将组织起各学科组的汇报交流、小课题交流以及学校开放交流活动。 (四)本课题研究基础。 局小历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并以“生命关怀”为办学理念,围绕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如:省级课题《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规则的研究》、《感激教育的研究》等已顺利结题,并完成了局小论著《给童年打上亮丽的精神底色》,这些都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在这些研究的思考上,局小开始思考其他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校园资源,其中课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迄今,学校已经成立了课程部,主要围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开展工作,已撰写了相关研究论文。 另外关于校本课程有着大量的文献参考,如:《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计划从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实践课程构建与实施——校本研修制度的新探索》、《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这些书籍又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支撑。
|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1.负责人曾主持了两项省级立项课题,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又有教科研的工作策略,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组其他负责人,都主持过九五、十五省级课题,又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有特级教师、教科研骨干和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科研力量较强。教科研骨干和广大教师有志于研究教育实践,改善教育实践,形成教学研究的主流文化。学校教师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并渴望通过研究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2.学校承担了省九五立项课题、十五省教科课题,学校教科研工作有较好的基础;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从制度到文化,从评价导向到设备支持、时空保障,都为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前几轮研究,学校都运用了综合性研究方法,既有质的研究,也有量的研究。其中对行动研究有了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并倡导“课堂志”研究。学校对推进综合性课题有了策略性的思考和组织保障。有点有面,以点促面,边研究边总结边推进,课题研究有实效,教科研形成合力,真正做到教学即研究,有效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3.围绕本课题,学校成立了研究中心组,并组织了各层面的对课题方案的讨论。同时学校对于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由来已久,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想法,形成了前期的研究总结,有着坚定的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的研究目标。每一位教师对校本课程有着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智慧,是课程深入实施的有力保障。
|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
完成时间 |
课题组成员分工 |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
前期论证阶段 |
2010.3 |
主要都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文献的检索工作 |
相关文献集 1份 开题报告 1份 |
前期准备阶段 |
2010.6 |
部分人员整理前期检索的资料,部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共同商讨制定计划 |
资料集 1份 研究计划 1份 |
课题研究阶段(一) |
2011.7 |
主要开展实践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期评估 |
研究教师研究日志 1份 活动实录 1份 中期研究报告 1份 |
课题研究阶段(二) |
2012.8 |
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实践研究,并进行总结性评估 |
补充研究教师研究日志 补充活动实录 校本课程实施故事集 |
课题总结阶段 |
2012.12 |
检验、评价研究成果,整理资料。完成校本课程纲要和行动指南 |
结题报告 1份 校本课程纲要 1份 校本课程行动指南1份 |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
预期达到的目标 |
承担者 |
★阶段成果: 研究教师研究日志 活动实录(录象带)
研究报告
专辑 ★最终成果: 研究报告
专辑
纲要
指南 |
过程性研究资料
中期研究报告
论文集、案例集、反思集
结题报告
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故事集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校本课程实施行动指南 |
马 蕙 曹之杰
王小霞
蒋敏杰
李伟平
冯静燕、陈 旻
金东旭
姜明红 |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2年12月 |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