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改革后教师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校本课程改革后教师的变化

1.       有了清晰的角色定位:从单一的角色走向多元的角色

首先,对课堂规则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这特定的情境中,师生或生生之间的约定。这种约定是师生在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是不断发展、不断循环生成的。这种约定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制度化和合法化。这里的规则不再是纪律,规定,而是促进教学进一步生发、促进学生真实生命成长的载体,在这样的课堂规则中,学生除了能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发展学科情感以外,更能从规则本身获取营养,(耐心地倾听完别人的发言,你会收获更多)促进人格的完善及价值观的树立。

其次,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对于学生主要以纪律约束,也不会一味地纵容学生,而是真正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从约束性的规则走向互为约定的规则,在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点拨引导,在信息交流时博采众长……倾听、引导、提升、学习,教师角色变原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线性角色为多维的立体角色。

这是该规则含义带给教师的最直接的变化。

2.    有了更为鲜明的学生立场,表现在:

(1)从埋怨走向反思。

平时教学后的及时反思中,经常听到老师们的抱怨,学生不会讲,讲不出什么东西,课堂比较沉闷,现在的课后闲聊中已经很少听到老师们如此的抱怨。更多的是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适切,是否符合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就是年段性是否彰显;反思学生在学习中是否有困难,应该如何提供给学生一些支架。不仅如此,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反思重建,在智慧碰撞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不仅反思自己的课,而且能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看课的能力,这些都是在老师们身上悄然发生的变化。

(2)从牢固的“教案意识”走向灵活的“资源意识”。

     所谓的教案意识是心中只有教案,不论学生怎么说,最终要被教师拉到预定的环节中来,是一种动态中的“静态”教学,而“资源意识”则是教师的心中,眼中始终是“学生”,通过动态生成的资源,促进生生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许嫣娜的《大海那边》是什么?反思中谈到的)通过教师的重建,我们感受到教师对资源的捕捉逐渐灵敏了。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动态”教学,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在有情趣的课文中收获理趣。

(3)从“放出精彩”的教师本位走向“放出初始状态”的学生本位。

     一直进行新基础研究的我们牢固树立要在课堂上做到“大胆地放”、“自如地收”的观念,这与本课题的初衷是一致的。因为只有放下去,才能引起师生生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一开始时的放还是很小心的,就怕放不出精彩,变成乱放,教师没办法收。但是,我们逐渐改变了这样一种仍以“教师利益”为主的做法,放出了学生的初始状态,放出了学生的困难,通过小组与大组的交流,通过教师的有向引导,放大了教师及学优生的作用,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使每一个孩子获得了不同水平的提高。只有从心态到行动上真正做到开放,才能促进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从有形的规则走向无形的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与约定,从而促进孩子真实的生命成长,我想,这就是这个课题给予我们的滋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