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学活动的“有向开放”
发布时间:2015-03-1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实现教学活动的“有向开放”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金东旭  姜明红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学校共同度过的时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只有在学校中才存在的活动方式,是师生生命活动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共同体内的交往,要求让每个参与活动的人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成长,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与成长。

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和教师一起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这一有机整体中的“反应链”。双方的角色在课堂中呈现出应景性和丰富性,而这种应景性和丰富性必须依赖于课堂生长本身。一个生长性的课堂,也就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课堂。通过开放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资源的生成,再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及教师的回应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的“生长元”,实现新教学过程的生成。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凸显了互动生成的特征,课堂才会呈现出生动可变性,课堂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才会被开发出来。

新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课堂规则”的重建,并依托课堂规则的建立,催生新课堂。“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规则的研究”的提出,即直面课堂教学改革中依然沿袭存在的不合理规则和控制方式,着眼于让学生在生成的教学环境中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不可否认,要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规则,必须依赖于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准确定位,必须依赖于学生拥有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但课堂规则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体现出来的,“由于人的行为既有理性因素也有情感因素,所以,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直接满足师生双方的情感需要和教学目的。如果互动的目的直接建立在活动本身,互动的对象就会相对稳定,维持的时间也较长久;如果互动的目的是外在性的,为满足某种工具性的需要,这种互动不具有长久性,任务完成,互动淡化。”因此,研究新型的课堂规则,其核心就是教师如何利用课程和课堂资源组织起师生和生生之间高效的多向、多层、多维交往活动,并使这种交往成为师生同构共生的生命历程。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语文组始终以“有向开放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作为抓手,积极探索着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规则。

一、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提供多维、多向、多层互动的可能性。

新课改之后的一些语文课堂,的确为开放的课堂作了一些看似全新的诠释,然而细细一品,却总能发现“假性开放”和“开放过度”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未能树立教学活动的“有向开放”观。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一书中对“有向开放”作了这样的诠释——“有向开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目标确认的前提下,以指向目标实现的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平台。

1.“有向开放”有“定向”。有向开放的核心就是要目标定向。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案形成之初,就牢固树立“结构”的意识,为学生提供语文学科所独具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这个学科中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这就涉及到了内容结构、方法结构和过程结构这三个方面。而“有向开放性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应该基于这三种结构的基础之上。首先,教师应该准确理解、把握和定位教材,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的重组和加工,以大单元策划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呈现出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其次,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结构群,并通过我们的教学发展学生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自我增生的可能。最后,教师还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关联式的策划,包括活动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

2.“有向开放”有“多向”。“多向”的核心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本身是否能提供给学生一种多样性的选择。学生是带着自身的全部丰富性和独特性走进课堂的,因此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本身带有太多的制约性,而没有为他们提供多角度、多路径、多层次的活动载体,教师就无法让互动直接建立在活动本身,那就必须要有外在性的制度或规范约束。也就是说,备课要备出丰富的可能性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以一个“多向”的大板块的教学问题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时空的保障。这样一种弹性化的设计,往往能促成课堂中的思绪飞扬和兴味盎然,最有可能使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涌现出新的问题和答案,使课堂教学回归它的生成性本质。

二、突破线性的教学流程呈现多维、多向、多层互动的丰富性。

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本质就是活动参与者在课堂中进行多维、多向、多层的对话和讨论。如果一堂课中只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那未免感觉遗憾。如果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之间如果没能进行有效的对话互动,那课堂中就会少了许多的灵动和感动。只有让学生既成为同伴思想的倾听者,又成为同伴的补充者或建议者,他们才有可能在充满活力的精神家园中实现共同成长。

1.“退让”生出丰富性。在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没有能够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往往在学生之间讨论激烈,欲罢不能的时候突然介入,利用自己的“权力”硬生生地终止了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原因可能是教师原本就是想利用“对话”这一躯壳,或者说教师头脑中还是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权威,与其让学生相互争论,不如自己的直接点拨来得省事省时,还有的教师可能是害怕学生的发言超出自己的预设后无从对应。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只要教师在课堂中阻塞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管道,那么,也就堵塞了师生之间情感和思维的交流通道。

这儿我们不得不说到新课改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强按牛头饮水的被动学习的方式。当前很多地方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仍然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上演一问一答式的教案剧。如果教师在和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留出时空,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的发言时乐于、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才能在不断叩问,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真诚地展示自我,愉悦的接纳别人并不断地丰富自我。同时,也只有这样,班级理念才会形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组内与组际相呼应的对话状态,形成有学生自主拉起的互动式的对话网络。当阅读教学中成功地推进“生—生”之间的对话,不仅能促进师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更能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不断生成,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

2.“弹性”形成灵动性。有人感叹:生成--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我要说的是,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可能无法“预约”,也不需要“预约”,但“生成”这一课堂的“景观”,却是可求的。记得余文森教授曾说,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

在以前的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学基本就是按照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进行环节转换。如果按传统的规定的路径走,是不会出岔子的,教师是有“安全感”的。所以教学过程就只有纯粹的串联。而随着“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展开,我们老师的教学开放了,教师直接面临了迎接开放后的丰富学情的应对能力的挑战。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充分的预设,则为灵活面对具体学情,灵动、智慧地推进教学过程,提供了有效支撑。面对每一个开放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设计许多并联的链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设想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形出现,如果怎样,我如何应对?

但是,课堂中那么多不同的生命个体,以其特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往往让课堂中的一些情况无法预约。所以,在充分预设的背景下,我们依旧需要在灵动的课堂上对出现的学情瞬间进行明确的判断,并迅速做出回应。通过教师的充分预设,通过教师在每一堂日常教学中积累捕捉资源、运用资源的能力积累,最后会上升为实践者的一种专业素养。这种素养,将促进真实有效的、高质量的课堂互动。

三、追求适切的集聚提升体现多维、多向、多层互动的指向性。

在教学中,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价值提升,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不断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发现捕捉,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1.化点状生成为整体生成。

往往开放式问题的提出,学生反馈出的各式信息、资源会十分丰富,但也多呈散点式。例如:《爱如茉莉》一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茉莉般的爱?”抛出之后,预计学生会在父亲出差母亲住院、父亲回来直奔医院、父亲守护母亲等地方找。有的会找母亲对父亲,有的会找父亲对母亲的,有的找动作,有的找神情……教师必须采取“织网”的策略,将学生生成的对爱的散点式的感受紧紧围绕“人物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来编织,促成点状生成向整体生成的转化。

2.化浅层生成为深层生成。

课堂上由于教师本身解读或倾听不到位,面对学生的资源捕捉、反馈就不到位,呈现出或缺乏机智,没有进一步通过评价、追问等提升,或受教案牵制急于进入下一环节。这样,学生该读、该悟、该练、该说的时候往往会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即为“浅层生成”。对于这一顽症,教师主要要修练内功,学会“刨坑”,舍得花时间牢牢抓住追问,品析、读悟,促成深层次的生成。

《月光启蒙》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歌谣”,学生曾提出质疑。在充分品味了歌谣的美妙后,教师追问:“那歌谣怎么会长呢?”在经过一定讨论后,第一个学生认为:“我认为,这些歌谣是母亲从外婆哪里学的,外婆又从他妈妈哪里学的。这样一代代传下来。”教师随即点穴:“你的意思是说这些歌谣是流传下来的,那文章为什么不用‘流传歌谣’呢?”这样一问,学生又转入深入的讨论,随后有学生提出:“那里的人生活虽然清苦,可他们依然生活的很有滋味。他们在劳动的时候,或者劳动结束后就一起编歌谣,唱歌谣,歌谣里有他们对生活的向往。”教师马上提升:“噢,原来他们的生活是这些歌谣的摇篮。歌谣是从他们的心里长出来的。”讨论到这里,马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话,我认为五谷是生长出来的,歌谣是孕育出来的。这个长是孕育的意思。”老师马上再提升:“孕育,多么好的一个词,歌谣顿时有了生命。她的母亲就是黄河故道边的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生活,并用自己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蕴育了一首又一首歌谣。”……

3.化错误生成为有益生成。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每堂课上教师都会得到错误资源的生成,但并不是每个错误生成都能被教师敏锐地捕捉、抓住,并且通过扭转,甚至转化为促进目标达成的有益资源,那就更寥寥无几了。

我在执教苏教版五下的课文《月光启蒙》一课时,进行了充分预设,但在课堂上,又通过教学机智较为灵动地把握了资源的捕捉和集聚。文中出现了两首歌谣,作者写道:“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当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歌谣,体会歌谣中的内涵时,我忽然发现有孩子打着明快的节奏在朗读,随即,我让这个孩子试着读给大家听,让大家辨一辨,“母亲唱歌谣是不是这个味?”这一朗读,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我觉得不是这样明快的感觉。书上说,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三月的和风给人的感觉是暖暖的,如婴儿的手拂过脸颊,柔柔的。”“我觉得也不是这样的感觉,书上还说像小溪的流水。小溪的流水细细柔柔,涓涓流淌,那样的感觉是那么美好。”“我结合他们的想法,我觉得,他找到了童谣和歌谣都有韵律美,但风格不一样。”……

带着这样的体会,学生开始用这样的感觉朗读这两首歌谣。于是,三月和风般的歌谣朗读声,让课堂沉浸在月夜的美妙中。所有的孩子进入了情景。

另外,教师还可以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发现提升空间,并进而让学生的发展更有高度、宽度和深度。从单一生成走向多向生成。除此以外,师生互动中,教师要及时发现有价值的资源,放下去,变成大家的资源,把个体资源转化成全体资源。

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智慧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切入点,才能展开有生长的教学;有效的、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更是实现高质量的语文课堂的关键。如果我们真正落实了教学过程的“有向开放”观,那教者就不会满足于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情感等在同一平面上运动,而会向往能促进学生不断攀升的教学境界。其实,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的状态和行为,掌握学习内容的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乃至由此提出的不同问题或得出的不同答案,往往成为了课堂中弥足珍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面对这些资源,如何和学生“对话”也就成为了考验教师在教学过推进过程中的核心理念“试金石”。在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上,对话是无处不在的,而人性也在对话中形成并得以发展。本校《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规则的研究》促进每一位语文教师更新了语文学科教学价值观。该研究直接促进了语文教师对目标制定、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展开等教学环节的重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