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型”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
2010学年第二学期课题研究小结
杨丽铭
尽管刚刚接触该课题,但是在学校教研组的引领下,对于“课型”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进行了初步学习,从最上位的理论学习到立足实践的策略讨论,逐步明晰课型这个概念。
1.理论导读为研究者提供了案例范式。
子课题组通过自读、互读等形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较为系统地学习课程标准、学科心理学以及韩雪屏等一些专家对于语文能力能级指标的描述,将文本解读与具体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相结合,使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提升点的预设、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支架等的选择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整体关联地设计教学活动。研究中还特别关注校本化的研究案例的解读,以案例式理论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让研究者加深和丰富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
2.“新基础教育”理论支撑明确了课型研究的方向。
关于课型研究,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在这样的研究成果引领下,我们对什么是课型,课型的组成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得研究课型有章可循.
我们通过理论架构与案例导读,积极探索类课文的教学,逐渐总结出了课型研究的“五大要素”:“课型的教学价值诉求“、”课型的教学内容序列”、“课型的基本教学流程”、“课型的具体实施建议”、“课型的经典案例”,形成了课型研究的基本范例。
通过研究,我们明确了只有具备了如下构件,“课型”才得以成立。而教研组也根据这些构件的要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首先,我们明确了该课型的育人价值。这是课型成立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对每一个课型独特的育人价值有整体把握,对这个课型对本年级学生和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发展,以及能够满足学生何种语文学习的成长需要究竟有何种意义等关键性问题,心中有数。
其次,我们设计了系列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明确上该课型的课到底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能够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何以确立这些目标而不是那些目标?每个课型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有两大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和学生依据,后者是“新基础教育”一以贯之的“学生立场”在语文课型研究中的具体体现。
以“汉字文化课型”为例,其整体目标可以确定为:使学生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和独特结构;学会感悟和欣赏汉字的美等。根据不同年段的特征及其要求,每节课都应有更加具体特殊的目标。目标应该包含有两个维度:一是年级阶段维度。按照年级从低到高的年级发展阶段,各有相应的课型目标,形成纵向系列;二是内容维度。从语文教学的不同内容不同方面,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包容性较大的课型目标和教学内容,形成横向系列。纵横两大系列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才是“课型”之型的本义:纵横交叉形成的整体之型。
再者,我们形成了该课型的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程序、步骤和相关要求,即该课型进入教学实施阶段后,到底该怎么上,有哪些基本的教学流程。并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我们也逐渐开始关注每一类课型存在的变式,以使每一类课型的具体实施流程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如“抒情类课型”的基本教学流程为:第一步:调动生活经验,唤醒日常情感体验。第二步:转化言语内容,理解文中情感表现。第三步:唤起情感共鸣,学会自我情感表达。“叙事类课型”的基本教学流程为:(1)节点一:定向话题,产生期待;(2)节点二:理文顺脉,感知内容;(3)节点三:人情入境,说人解事;(4)节点四:读写迁移,活化积累;(5)节点五:拓展延伸,丰富体验
最后,我们关注了系列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注意事项。针对不同课型的价值、目标和教学流程,需要安排与其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朗读-感悟课型,需要有特殊的朗读指导方法,识字文化课型需要多媒体使用技术,何时放多媒体,如何依据不同汉字的历史和美的内涵,恰如其分地呈现多媒体等,都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要求。此外,还应形成一些上此类课型应注意的细节问题,方法和技术总是落实在具体教学细节上。
3.案例设计让课型育人价值的挖掘从认知走向实践.
有了理论的导读,有了案例的参照,我们将自己的研究也落实到试水阶段,我们利用备课组内研讨的契机,或共同解读文本或通体异构,谈自己对该课型育人价值、逻辑展开过程及课型实施要点的认识,通过它们,可以更有效的感知、领会并总结该课型的特征,及其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迈出的课型研究的第一步虽然比较稚嫩,但是从学习与实践中我们逐步感受着该课题的魅力。期待下学期的课堂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