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金东旭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初步感悟分号的用法和多种的组段方式。
2.通过词串组合、实物演示、分析比较等方式,理解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发展学生思维。
3.通过围绕“主题词”的说话练习,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石头书》是苏教版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就文本的言语内容而言,本身的难度不大,然而从文本的言语特点和文本核心价值来说,本篇课文为我们中年段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
首先,文本中的字词比较有特点。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多种语言现象:有叠音词的读音规则,有古今字义的演变,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义多词等语言现象。……这些教学资源的存在,使本课的字词教学应该可以充分体现丰富性和文化性,以通过字词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
其次,文本中的构段方式比较有特点。在这篇课文中有顺承和并列两种基本的构段方式。如第七小节第一句话是一个典型的并列句群,抓住这个教学重点,就能让学生在感悟冒号、分号、省略号用法的基础上,初步感悟复杂的长句,使学生对句子的概念理解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同时在调换语序的朗读或说话练习中,初步感受并列句群的言语特点。第十一自然段的段落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顺承段式的一种表达顺序——按时间的顺序,为下节课充分感受化石演变时间的漫长打下一个认知和理解的基础。
最后,对话体文本本身,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提供了一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如何理清此类文本的脉络则为学生今后接触此类文本时的自主阅读提供着一种方法上的范例。
★学生实际:
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然而由于低年级字词教学中识字任务的重点决定着学生更多的只是在识记字形上建立了一定的方法模型,而在字词意义解读的丰富性和文化性上则稍显不足。同样,三年级的学生也已有了学习对话类文本的基础性经验,但是由于年段教学的任务侧重点不同,因而学生在阅读这类文本的时候,容易对文本涉及的内容本身感兴趣,而忽视对文本言语的咀嚼和涵泳。因而他们在自主阅读时一般不会关注文本本身提供的大量的语言学习内容。教师在设计这课的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就应该关注到三年级学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