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表达,生成表达智慧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关注文本表达,生成表达智慧

杨丽铭

一、什么是关注文本表达     

关注文本的表达就是凸显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结合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是用什么语言形式来表情达意的,并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

二、为什么要关注文本表达

 (一)理论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关于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既要弄明白课文表达了什么,又要搞清楚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教学要求,早就有非常明确的表述。这里就以高年级的表达为例。

对于高年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要求的同时,还提出了“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即“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可见,关于高年级阅读理解课文的要求,是一个既重视课文表达了什么,又重视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既重视表达形式,又重视表达内容,既重视词句段,又重视篇章,前后联系,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忽视或偏废其中的任何一面都是残缺不全的阅读教学。领会和把握一篇篇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协调统一,这正符合语文课程最为显著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表达能力,生成表达智慧。

(二)教学现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1.重感悟,轻表达。尽管语文课程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是长期以来,重情趣、重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习惯的教学理念依然占主导地位,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唯美的情境,理解作者写了什么,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依然是精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换句话说,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过多纠缠文本内容的理解,缺少对文本表现形式上的叩问。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以及这样表达能带来怎样的效果缺少必要的认识。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教得好,那么不必有什么作文指导。我想,可能是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注重对作者的表达方式的叩问就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最好范例。

 2.重表达训练,轻表达习得。阅读教学中,也有另外一种极端,既关注表达内容,又关注表达的形式,但是,这两者是两条平行线,没有相交的时候。比如教师一味注重对学生进行重点句式、篇章进行模仿训练,而作者为何要这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及这样的效果学生却不得而知,他们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关注表达”变成了机械的“表达训练”,学生只会生搬硬套,没能掌握表达的精髓,缺乏内容与形式真正统一的表达不是真正的习得表达。只是“两张皮”而已。

因此,关注文本表达就应该处理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不割裂理解,不厚此薄彼。以下以《广玉兰》第二教时的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关注文本表达。

三、如何关注文本表达

(一)关注表达内容,挖掘独特的教学价值。

关注文本的表达内容是关注文本表达的第一步,只有首先弄懂文本表达了什么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去关照文本的表达形式,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广玉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花的喜爱之情。整篇文章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描写细致而且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

这样一篇散文,如果教师不教,我想学生也能读懂,因为作者的语言朴素淡雅,并没有难理解的地方,再加上课文最后的中心句“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学生从中就能读出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或者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这句中心句到文中去验证一下“从哪儿能看出广玉兰的幽香、纯洁、生命力旺盛”,那么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就失去了其宝贵的“教学价值”。

 一篇文章,当它作为语文材料时,它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主要的是了解和学习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或者说是怎样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这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一再提出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挖掘课文在这方面提供的教学资源,挖掘其独特的“教学价值”。那这样一篇散文有怎样独特的教学价值呢?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我们挖掘了这样的“独特”:

1.独特的遣词造句。细读全文,会发现有多处用词准确、生动、精当。如“渗透”、“玉琢冰雕”、“含羞待放”、“生生不息”等,如果细细琢磨,就能读出广玉兰花瓣独特的色彩与质感,读出花与叶旺盛的生命力。而第二自然段“我无法……,说它……吧,又似乎……;我也无法……,说它……吧,它又显得……”这个看似拿捏不准的句式更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也只有这样独特的表达方式才能准确描摹出广玉兰花瓣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的美。

2.独特的情感布局。这样的独特还体现在作者写广玉兰花的形态上,如果说“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这三种形态的花的美是读者能一眼就窥见的,那“凋谢了的”广玉兰花的美就需要独具慧眼。因为这其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但凡凋落的花,给人的感觉是悲伤而无奈的,但是作者却赋予了凋谢的广玉兰花不同的情感,那“挺立的花蕊”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不断“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这里没有生命逝去的悲伤,只有新生命开始的喜悦,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希望,这是一种生命之美,希望之美,这独具一格的视角,怎么不堪称表达一绝?另外,与其他花形一对比,作者浓墨重彩的描绘笔墨不是学生如何围绕主题安排详略,谋篇布局的最好范例吗?

 3.“独特”的行文思路。从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来看,作者从花写到叶,从被花香吸引到近观广玉兰的花瓣、花形到叶片,从闻其香味到赏其形色到会其品格,从好奇到欣赏到赞叹,由远及近,由表及里,顺理成章,所以只有循着这样的行文思路才能体会到作者在这样一篇状物类散文中托物言志的匠心独运。

这些都是这篇文本为教师提供的独特的教学价值,在学生读懂课文基本意思之后,要用心地引领学生去搞明白,文本的意思是如何随着语言的铺展表现出来的,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但是,这样独特的教学价值该如何传递给学生,给予学生在关注文本表达中独特的滋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生成语言表达的智慧?

(二)关注表达形式,寻找价值转化的途径。

 全国小语会长崔峦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更要借助内容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既要重视语文形式的学习,又要重视语文内容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并重视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针对该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我们探索了一些“教的法子”,寻找到一些转化这种价值的途径:

1.品语言文字。在品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体悟。本文的教学中我们尝试品出

用词的精准:如用“能不能说花瓣的色彩就是白中带绿?”来引导学生感受“渗透”是一种满满进入的状态,赋予了这色彩动态、鲜活的美;通过比较“含苞待放”和“含羞待放”的不同之处体会“羞”字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句式的独特:通过让学生看看广玉兰花的图,读读文字,品品表达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感受只有这样独特的句式才能准确描摹出广玉兰花瓣色彩和质感那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

修辞的巧妙:文章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反复,通过让学生谈最吸引自己的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做批注,进行交流,教师在相机点拨中丰富了学生对运用修辞的认识,体会到了这种修辞在描写广玉兰的花与叶的过程中起到的巧妙的表达效果。

2.理表达顺序。读散文应该读出散文的线索与情感。因此在本课中,教师进行了“三理”:一理文脉,教学开篇就引导学生回忆文章是从花与叶两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二理详略,在教学四种花形后进行作者所用笔墨的对比,引导学生从作者独特的笔墨安排中读到凋谢的广玉兰的独特及作者对它的赞赏、喜爱。三理收获,教学结尾,让学生谈一谈对于表达的收获,学生自然回顾到如何状物(从形态写到品质)。

3.悟思想感情。不论是表达内容还是表达形式,最终都是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关键是感受它是如何表情达意并且表达了什么情意?

在遣词造句中悟:如在“渗透”“玉琢冰雕”中悟作者对广玉兰花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的独特美的喜爱与无法穷尽其内涵的意犹未尽的情怀;在看似拿捏不准实则十分精准的句式中悟出作者独特的喜爱之情。

在多层对比中悟:如对比四种花形所用的笔墨、对比古诗中凋谢的花与作者笔下凋谢的花,通过多层次的对比,感受作者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布局、独特的情感。

在情感朗读中悟:感情朗读是积累语言、加深理解、升华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的教学中采取引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者表达之精妙,在朗读中悟出作者对广玉兰由衷的赞叹与喜爱之情。

(三)关注表达效果,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理解、把握一篇课文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要弄明白课文表达了什么;二是要搞清楚课文是怎样表达的。表面上看,此二者的差异十分明显,但就其实质而言,它们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小鸟的不可或缺的双翼。”是的,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就好比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表达形式不能脱离文本中所表达的内容,我们更要要从课文内容中感悟表达方法,这两者绝不能分隔,就像工具性和人文性一样。

  关注表达效果,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的揣摩感受这样表达的好处,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从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达到对作者表达内容与形式的认识的统一。

1.在前后照应的教学环节中升华对核心价值的认识。本课的教学是引导学生以“赏花人”的身份跟随作者一同赏花,通过对文本内容及形式的咀嚼揣摩,在最后的环节中回应前文,问学生赏出了什么?学生赏出了关于花的形、色及品质等诸方面的内涵,而这样的内涵是不能穷尽的,因为每一次阅读、每个人阅读的体会都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自然再一次升华了对那句话“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无法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的认识。从文本内容到文本形式在文中走了多个来回,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到精神的升华,。

2.在多维思辨中与作者产生多元共鸣。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多处比较,有字词的比较,同时在教学凋谢的花时引导学生比较作者自己的文字(比较四种花的笔墨),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文字与他人的文字做比较,在“同中读异”;尽管学生对于广玉兰的认识是多元的,但它的幽香、纯净与旺盛的生命力依然是最核心的认识,在“异中读同”。从而读出作者独特的情感,在这样的思辨中与作者产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共鸣。

3.在多感官的参与中丰富情感体验。在这节课上学生进行着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形式,同时,看图、触摸更集聚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得关注表达的语文课不再是单一的形式训练,而是在感受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多角度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更广泛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关注表达,处理好表达内容、表达形式及表达效果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对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认识统一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才是让学生真正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表达能力,生成语言表达智慧的重要途径。本文仅试图从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角度进行了浅析,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更优化的策略途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