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技巧
指导小学生掌握以下人际交往的技巧,能大大提高小学生自己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举止文雅 行为举止文雅,就是说待人接物要热情,讲究礼仪。
坦诚待人 待他人坦率真诚,才能换来他人的坦率真诚。真诚的交往可以避免许多猜疑和误会。
信任他人 信任是坦率真诚的前提,只有信任他人,才会坦率真诚与之交往。信任也是相互的,信任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
宽容大度 宽容别人,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烦恼。原谅别人,就消除了自己的埋怨情绪,人际关系就增加了一份协调。处处埋怨别人的人,一肚子怨气,就容易出言不逊,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乐于助人 助人是合作的前提,是促进人际交往的动力。助人就是团结人,将来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相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就等于和别人绝交。
温和中庸 温和是防止人际关系恶化的最好预防针。一个人际交往老练的人,就是态度温和的人,遇事不慌,临危不乱,受挫不躁,不鲁莽,不偏激。忍让豁达 俗话说:“吃得亏,打得堆”,忍让是为了友谊和团结,为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最终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所谓“和气生财”,两和皆旺,两斗皆伤。忍让会引起对方得寸进尺吗?忍让会使人感到好欺负吗?的确,忍让也要讲技巧。自己忍让了,就要明确让对方知道你是有意忍让,让对方知道你的看法和立场,所谓“吃亏吃在明处”。以忍让为前提的批评和交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十分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
自信自强 自信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缺乏自信的人,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把表扬看成是“讥讽”,把善意的批评帮助看成是“整人”,其实是自卑感在做祟。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应看到,有缺点的人总是有自己的长处的,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就不应有任何自卑。
最重要的一点 为人父母先做表率。孩子的为人处事、性格脾气等,往往是父母的翻版。孩子是模仿、学习的高手,家庭氛围的熏陶、感染极其重要。
怎样衡量小学生自己在人际关系上心理成熟的程度呢?不妨让他们问自己以下一些问题:
1.行为举止文雅吗?自己爱和认识的老师、长辈主动打招呼吗?在家里遇到来访者能彬彬有礼地接待吗?与人交谈时能做到言谈举止稳重且不说脏话吗?
2.待人真诚、坦率吗?能做到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吗?是不是不愿说假话?是不是感到心里藏不住话,有意见偏要说出来不可?
3.信任他人吗?是不是相信这个世界上好人总是多数?是否相信“人心叵测”,“人言可畏”?一般来说,人在没有感情用事(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总是有良心的,你相信吗?
4.能宽容他人的过失吗?是否相信他人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总是有他的原因?是否相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否认为和自己作对的人或有过失的人,只要认真改过,就应“既往不咎”?
5.能助人为乐吗?帮助他人后感到一种愉悦吗?能事事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吗?还是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尔虞我诈”,和他人交往就是为了利用他人?
6.能折衷温和地处理冲突吗?能够在看到他人的缺点时也不忽视他人的优点吗?还是看待他人时一好百好,一坏百坏?在遇到争执或冲突时,能做到“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能看到好事情有坏的一面,坏事情有好的一面吗?相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吗?还是思想上片面化,爱走极端?出现过因思想上走极端而引起行为上暴躁的情况吗?
7.有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吗?感到怕与人交往吗?怕在公开场合露面或说话吗?感到自己没有交往能力吗?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吗?
8.有忍让精神吗?相信“小不忍则乱大谋”吗?相信忍让会赢得理解和融洽吗?还是认为越忍让越容易受欺?
总的来说,与他人交往时,恭谦文雅、坦率真诚、信任、宽容、助人、温和、自信、忍让,是社交老练的表现,心理成熟的表现;而粗俗、虚伪、猜疑、狭隘、自私、偏激、自卑、放纵等,是缺乏社会技巧的表现,是心理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现,意味着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对学习生活和将来的社会生活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作为父母觉得孩子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就要鼓励欣赏;哪些方面有不足应该积极引导。既能让孩子感到交往中的乐趣,也能让孩子明了努力的方向。
人际交往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有: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