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生命教育>>生命遐想>>总结汇粹>>文章内容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生命教育项目实施总结
发布时间:2008-05-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东旭  

本学年,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借鉴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以“课程框架的构建与完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教学主题的挖掘和拓展”、 “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创新”为基础性平台,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这个指导思想,我校确立了以下目标:

1.对学生

①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为学生选择性、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提供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课程与生活的全面融合。

②夯实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公民素养,“以情育德”,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更好享受生命,扮演好社会角色,履行好社会责任奠定基础。

③达成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亮丽的精神世界底色,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明确的自我发展意识,有积极的个性发展追求,有坚实的持续发展潜力,有鲜明的儿童形象特征。

④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探究,增强创造力,不断完善学生的品质和人格。

2.对教师

①通过参与生命教育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促成教师课程意识的提高。

②通过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提升教师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和国家级课程二度开发的能力,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分明的痼疾,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③通过参与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④通过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教学相长,全面提升教师的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全面提升生命质量。

3、对学校

①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不断提高这种专业化水平的过程中,不断夯实我们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基石。

②生命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推进能促进学校的自主式发展。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我们超越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立场,站在“生命”的高度,实现学校教育从学科教学到课程实施的重心转换,从而孕育出符合课程发展理论的大课程观和大课程论。

③实施生命教育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要求。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路线,围绕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及其潜能的开发这一核心,正确处理学生、知识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合理统合课程各方面的因素,建构指向学生发展的整合的课程结构,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品位。

围绕这三项目标,我们制定了科学的推进策略:

1、课程化建设策略。生命教育的实施不能简单看作是学校课程的叠加,而应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全面整合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融合学校原已进行的“感激教育”、“自我教育”和“体验教育”,在学校整体课程框架的基础上实施好生命教育。

2、开放性组织策略。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施,对于全校教师而言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因此要打破项目实施的神秘感,以开放的形态,开放的组织形式,和全校有志于生命教育的教师和校外的一切研究团队加强合作,彼此分享实验成果,并定期邀请市内的专家莅临指导,及时获取智力援助。

3、综合化实施策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着他们更容易接受基于活动形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课程的实施形态上,学校尽量采用综合课程形态,摒弃传统的单一接受式学习方式,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活动中体验、感悟,进而提升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萌生对于生命的敬仰感。

4、多元化评价策略。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它的评价将直接引导并影响课程的实施。因此,学校将通过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作为项目实验的主攻方向之一。

在这些策略的引领下,我们选择了以下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

1、课程开发。学校将在“生命教育探索性研究项目组”的基础上,组建课程开发组合课程实施组,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整合各类专题教育,按照校本开发的思路,开发生命教育类校本课程,或设计出生命教育系列主题,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单元设计的方式来实施生命教育。

2、专题教育。学校原有许许多多的专题教育分散于健康教育、夕会课、红领巾广播和节假日专题教育等专门的时间段内,但它们的缺陷在于缺少整体的构建,目标指向相对分散,不宜生命教育的实施。因此,学校将重新构架专题教育和学生学科类和综合类活动的体系,以全新定位的专题教育模式实施生命教育。

3、学科渗透。这是教师启动此项目研究之前习惯采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其弊端在于随意性较大,其实施的全面性、有效性不能保证。实施此项研究之后,学校将提出明确的学科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求,并以案例的形式“以点带面”,最终星火燎原。这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指标之一。

4、课后体验。由于我校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学生的课余时间足以保证他们能够开展综合类的实践体验活动。因此,学校将会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步唤醒他们(未来社会主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

主要实施措施是:

1.构建校本化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框架。这项工作应该是整个课程实施的前提,它为学校科学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提供了理论框架和行动指南。学校将根据生命教育课程框架,合理调配各类教育资源,科学安排课程实施空间。(文明礼仪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等)

2.成立生命教育探索性研究项目组。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选择若干名教师作为生命教育探索性研究项目组,以项目组这种团队形式,发挥业已形成的“团结合作、共享智慧、扎实推进、以点带面”的项目组推进模式的优越性。

3.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选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学校从以下三方面来构建整个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①对原有的主题活动系列进行重新的设计,(例如局小学生活动序列的构建等等)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题和研究方向;(菜单式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③整合现有国家级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应性改编和重组。而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将这些资源结构化,尽量结构化地勾画课程资源框架,为后续的研究和系统的实施奠定素材和资源基础。

4.整合各方资源,注重发挥学生、家长、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条件性课程资源,让家长、学生也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来。及时和家长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进一步夯实课程实施的基础性平台。(例如家长半日开放活动)

5.定期举行项目组成员研讨活动,交流方案及实施情况,智慧共享。先解放教师的心智,使其迸发创新实践的火花,而后站在理性的高度,进行成效分析,然后反思实施途径和策略的有效性,并进行科学的改良。智慧就在群众中间,我们在推进这项课程时就应该牢固树立这种思想。(例如生命教育周活动)

6.建设并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夯实课程实施的平台。教师通过以主题为指向的探索之后,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但是如果不能架构起科学的体系,则形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因此,必须通过反思,全面审视课程实施方案中早期设定的内容体系,进行充实和完善,甚至是必要的修订,以期形成较为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雏形。(校本课程的开发)

                                                                       杜英姿

                                                                      2007年6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