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将会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被打破。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手段的更新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产生一种冲击,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应该看到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信息化对教育的挑战,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我校几年来在教师中开展了多层次的计算机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参与电子课件制作、参与课程结构与方式的设计与探索。这足以说明教师们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而不仅是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在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教师和教材是知识的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真实世界的全面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重新看待认识的权威性。也就是说,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权威,社会的权威和个人的责任才是人们认识的权威。
近年学校分别投资组建了双向多媒体电教系统、校园网络系统、教务排课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教育技术现代化要实现“四化”,应试向素质化、单机向网络化、单向向交互化、线性向非线性化。这一精辟的总结为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最关键的是要把握网络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这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构建教学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有:
①怎样才能使现有的软件资源和将来开发的资源重复利用,以提高教学效益。
②怎样在一个统一平台下集中各种软件素材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
③怎样使它成为学生进行研究学习、自我评价、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在Internet技术中,浏览器是一个通用的操作平台,具有调用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能力,支持网络数据库,并支持客房服务器方式,更重要的是具有易于操作的特,能完全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我们相信基于浏览器辅助教学将会是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主要操作平台。
1、硬件环境及软件平台
网络:100M快速交换以太网
桌面连接:共享式10M集线器
服务器机型:PentiumⅢ667
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
数据库服务器:MS SQL server
工作站操作系统:Windows98
2、基于浏览器的辅教应用软件
目前在我国教育行业,辅助教学仍属起步阶段,当前市面上售出的大部分软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没有统一的标准。
②辅助教学理论尚未成熟,因而没有主流产品。
③没有系统化的软件。
④软件适应性不强。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走自行开发和购买外来软件相结合的思路,构建基于浏览器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共分以下几个模块。
☆ 注册管理系统
每一个模块都设置管理员,作为超级用户,分别进行维护审核工作,对正常信息进行核准,而对一些重复和不良信息进行删除。普通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再线注册成为普通用户,具有信息资源上传,登陆校园论坛等功能。注册后即可自动分配多个不同项目的个人收藏夹,可以收藏自己在本站浏览过的自己需要的资源。
☆ 教学素材资料库
教师在课前准备时,需要大量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消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运用本模块教师将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中得到与本学科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都可以分学科上传到教学素材资料库,供教师学生共享。
☆ 教学课件中心
在编写电子教案课件时,教师所需的教学资料可方便地通过校园中的任何一台电脑,连接Internet、在线图书馆、教学素材中心得到,利用这些素材和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就可以创作完成精美的电子课件、制作好的电子教案都可以分不同学科上传到教学课件中心,供教师学生共享使用。
☆ 师生作品展示
教师和学生的书法、美术、摄影、手工、电脑小程序、flash动画、自己拍摄的录像片段、自己编的歌曲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
☆ 书海漫游
这是一个在线图书馆,教师和学生的可以再线浏览和查找文献资料,并可以收藏的自己的藏书夹。
☆ 艺海拾贝
这是一个有关音乐、美术的资料库,可以查阅到各个时期的音乐、美术作品,和相关历史资料、图片、音乐视频资料等。
☆ 校园论坛
提供校内师生关注的问题的讨论、发布倡议书、研究性学习专题讨论等。
☆ 教学研究
可以查看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论文、最新教育动态。并可以发布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学术报告、教学案例、经典教案等。提供教师的学术交流的平台。
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
通过精心准备,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手段,教师创作出严谨而丰富的电子课件,其目的就是将它应用于教学。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繁琐的教具,而是借助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而且学生课前还可以把自己预习的内容、从网络中收集来的资料收藏到资源中心服务器上。这些内容都可以从教学资料中心服务器上直接读取并传输到各个课堂,方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如一堂普通的写作课,命题作文《十强赛,我要说》。老师首先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世界杯亚洲十强赛的写作情景,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其中有“国足追踪”、“十强观察”、“名家评论”等栏目内容,学生在网上观看录像,浏览文章,在线交流。关于中国足球能不能冲出亚洲,学生们各自在网上搜寻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之后,老师再让学生动手拟提纲、写文章,写好的文章还在网上观摩交流,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再进行修改。网络环境为学生的写作课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样,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是以一种共享的、开放的形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供学生共同讨论以寻求解决,而不是将问题和矛盾潜藏在学生个人的心头。首先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影响。由于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电脑的使用和资源的网络化等技术环境不但保证学生能够对科学概念和技术进行探索和创新活动,也孕育和发展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电脑之间的网络通讯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课堂教学自然应该倾向选择合作式的学习策略。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后都可以将课堂上讲解的多媒体课件再次从教学资源中心的服务器中读取,对于不理解的环节还可以反复观看。教室以后有条件配备一些电脑还可与网络中心连接,便于学生课后复习、练习以及完成作业等。当然,学生在复习中可以浏览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更重要的是它将改变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侧重于调动各种认知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对概念本身的加工和记忆过程则相对减少。而且由于网络技术具有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化的功能,所以学生能够时刻监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一方面,各种有效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将丰富、零碎的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另一方面,具有交互功能的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反馈,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控和自调,从而具备一种组织的能力。学生可能是通过欣赏一段音乐去创作一篇散文,或通过观察一幅图像去了解一个现象,甚至通过观看一段影片了解某地区环境污染状况,设计一套整治方案。每个学生的研究方案和报告都可上传到讨论区,其他学生读可发表评论。而且,通过网上测试平台,学生自我测试后还可以立即计算出分数来,并完成各种统计工作。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数学课,设置了一个过关游戏,若一时过不了关,还设置了求助按钮及相关知识要点,还可以经路讨论区进行讨论。通过网络自测加深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概念知识,学生兴致极高,达到了很好的反馈效果。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由原来的纸笔测验转向更多地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电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监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把教学时间更多地分配给学生从事探索和开展讨论,教师在更多的时间里是帮助学生组织探索和讨论,提醒学生如何讨论和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教师所计划的课堂活动中不可预测的活动增加,要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的建议。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结果,学生会发现他们自己对学习负有更大的责任。它将改变师生的角色和责任。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中,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解释者的地位转变为技术助理、合作者和帮助者,并且他们的教学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
最后,使用网络技术对教师备课也产生重要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有关的科学概念,了解各种相关的背景,还要能够使用各种教育技术。另外,由于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背景不同,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指导。这些都为教师准备、设计教学增加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