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二年级小朋友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他们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欢喜地进入机房,有的小朋友十分娴熟地打开了机器,握住鼠标,熟练地进行着各种操作,有的小朋友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老师,期待着老师的讲课,而有的小朋友一付惶恐不安的样子,面对眼前的机器有些不知所措。
镜头二:在指法练习课上,老师布置同学们把第五单元的练习打五遍,为了鼓励那些先完成的同学,老师说先做完的同学可以玩游戏,于是小朋友都跃跃欲试,在课程过半时,有些学生已经完成了任务,他们开始玩游戏了,再看那些还没有完成的同学,他们眼睛已经远离了自己的屏幕,紧紧地盯着边上同学游戏的画面,一些隔得稍远一些的同学,也竖起了耳朵,仔细地聆听着游戏发出的音响。
镜头三:在 word 文字处理系统基本讲授完后,老师布置学生做一份电脑小报。学生们纷纷忙开了,有的上网搜索资料,有的拿起了作文本输入自己的习作,两节课下来,我发现有的同学小报已经有了些样子,而有些同学还在十分笨拙地一个个打字,很显然他们的任务是完不成了,因为文字输入上的差距,使得这些同学很难把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思想展示出来。
这些场景是让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头疼的事情,教师手中拿同一本教材要给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为此,本学期,我们以分层教学为主,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展开了实践和研究。
分层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指导课改,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应是学校管理与教学要创造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让所有的学生在大多数领域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教师还应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
我们在上课时都发现,有些上课内容,对接受能力强或接触电脑相对频繁、基础好的同学来说,显得浅显,布置的课堂练习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而对一部分可能日常生活中接触电脑的机会不多相对实践机会少些的同学来说,操作技能就显得滞后些。而另有部分同学可能对电脑处于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状态,老是停留于喜欢看同组的同学操作,自己不愿动手,即使有问题也化气息浓不主动问的阶段。这就使我们看似现代厚的课堂隐藏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当要求完成同一教学任务时,就会产生这样的局面:一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和拓展内容,而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正在进行时,更有甚者尚还处于懵懵懂懂中。而教师则在循环往返地指导、复述。而到了下一堂课又有了新的教学内容,状态又是前一堂课的复制,这样周而复始,问题越积越多。从表面上看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了,同学们各个兴致勃勃,一切OK,可实际上却掩盖不了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同学学得不尽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久而久之对课堂失去了新鲜感,还有一部分同学则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累,课堂也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对于这样的课堂,我们不免就会思考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次教学就显的十分有必要。在本学期研究中,我们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调查摸底,动态分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些表现以及平时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学生层次确定后,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这也是鼓励学生学习的手段。
二、分层确立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Flash动画制作初步”单元教学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能够利用Flash制作出一个简单的动画”的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制作出图文并茂、具有交互功能的小影片”的教学目标。
三、选择不同教学的方法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在“文字编辑与排版”教学单元中,教师讲解对文字进行修饰的方法后,布置学生练习。此时,要重点指导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出错落有序、富于变化的版式,通过设置出漂亮的版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就可让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四、设计分层次练习,使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作业量上设计必做题、选做题,使学生练习具有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作业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本题和变式题,达到大纲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题。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查找文件》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练习题:
1、说一说桌面上“花.bmp”文件的属性。(限时:1—2分钟)
2、在“我的文档”中用查看的方法把“雪景.bmp”文件找出来。(限时:1—2分钟)
3、运用“资源管理器”程序把“雪景.bmp”文件找出来。(限时:1.5—2.5分钟)
4、利用“查找”程序把“快乐的暑假.bmp”文件找出来,文件大小不超过1MB,并拖到桌面上。(限时:2—3分钟)
对于上面四道题,都是侧重方法性的练习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少做、快做,对于个别已经熟练掌握操作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跳过,直接做有提高性及有发展性的题(第3、4题),同时也鼓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试做难度较大的题,适度加压,适时推波助澜,避免半途而废,在尝试中得到提高。在安排练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信息时代里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很重要,因此应重视方法性知识的练习。对于这类题,不能定框框限制得太死,具体的细节应让学生自行安排,以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更能让学生适应各自实际情况。不论操作程度的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个个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五、小组学习,共同提高
在分层次教学中,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不同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教学,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长。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的利用了信息技术课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将分层教学方、小组合作再配合适当的评价规则,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为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