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让课堂常规走向规范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引言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而规则在体育中出现得很多,主要是与体育行为有关的各种规范,如体育比赛时的比赛规则;体育游戏时的游戏规则等等。换言之,所有与体育运动有关的活动均与规则相关联,这是由体育的特性所决定的。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仍很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此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对学习规则的建立乃至自身的素质、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体育课堂上利用孩子最喜欢的游戏来帮助他们建立人生初期的规则意识是有效途径之一。

【案例描述】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突然有个男生对我说到,“张老师,张老师,我们小组又乱开了”。我顺着孩子指的方向看去,男生的练习场地乱成一团,肯定又是哪个学生违反了规则。当时我正在指导女生练习,我走过去一看,果真如我所料。今天学生做的“猜拳立定跳远”练习竟变成了两组对抗赛,场地里学生大呼小叫地乱跑,有的连猜拳都不猜直接就向对方的堡垒跳去。看了这一场面我立刻停止了男同学的练习,组织学生集合了解情况。原来在猜拳胜利以后照例应该向前做一步立定跳远的动作,之后再和对手进行猜拳,可是有的学生在赢了以后竟然连跳了好几下,对方的队员看见他如此有“技巧”,也就照学了。这样一来二去的,双方越跳越乱,最后成了真正的“肉体对抗战”,完全忽略了猜拳的步骤。

案例反思与分析

对于上述案例屡屡发生,让初为人师的我很是烦恼,创设这个练习环节的目标达不成不说,反而要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反复理论和进行道德教育。仔细总结原因是学生在课上没有规则才造成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在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就非常重要。于是我不断思考并在课堂中加以实践,现在,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及自我行为的约束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让学生在尝试中感悟规则的“紧迫感”

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前提。只有当学生体悟到了规则的必要性,构成规则遵守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可,激发他们对规则的内需。

在教学《障碍跑》(水平二)三年级时,我安排了一次《障碍接力赛》的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我只对学生讲解了方法而故意没有讲出规则让学生进行比赛。

器材:跨栏架4只、折叠体操垫8快、标致桶4个。

方法:学生52人平均分成4组进行比赛,比赛开始后每位队员用“钻”的动作过跨栏架,用“跳”的动作过支起的垫子,用“跨”的动作过平放在地面的垫子,最后绕过标志桶跑回来跟下一个同伴击掌接力。

比赛一开始,学生们就奋力拼搏起来,你追我赶、毫不示弱。但是在进行了几轮以后有的学生为了“争夺第一”就开始出现犯规的现象,有的人撞倒了支起的垫子也不去扶,有的人踢倒了标志桶也不去理会,甚至有的人故意跑到了其他小组干扰别人的成绩。有几个“机灵”的学生也跟着效仿。大家都乱作一团!学生中间抱怨声、叫喊声响成一片。这时我终止了这次比赛,学生的抱怨声更大了,因为有的孩子是很喜欢这一游戏的,但他们知道由于秩序的的扰乱只能放弃这次游戏。

结束完游戏,我耐心地带领学生分析本次游戏无法完成的原因,我问:“什么原因让我们的障碍跑游戏无法进行呢?”这时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老师,有的同学故意踢倒了障碍,都影响到我们自己小组的发挥了。”另一个学生激动地说:“某某同学在比赛时故意跑到我们的小组挡住了我们的队员,对我们很不公平。”听到学生们发表的意见后我又问:“那么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学生们立刻讨论开了,似乎都若有所悟,意识到了要想做好游戏首先要明确规则,最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懂得规则是一种节制和约束,也是一种平等和快乐。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日渐成熟,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他们同样能透过表象,洞悉问题的实质,所以和他们交流规则的内涵,引发他们感悟规则在游戏中的重要性就显得意义深远。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游戏中没有规则的现象,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了解规则,理解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感悟到需要规则的“紧迫感”。

二、让有效设计保证学生对规则的 “新鲜感”

学生长时间的玩一种游戏,必定会对游戏产生“厌倦”,对规则执行就会减弱,从而出现种种不遵守规则的情况,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中技能学习的目标将游戏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趣味的改编,从而点燃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同时在游戏进程中不断保持对规则的“新鲜感”。

1.口诀的创编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体育游戏中出现口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新鲜而且很受欢迎,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口诀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可以边说边做、或提前掌握。促使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例如:在水平二(三年级)《合作跑》的游戏时将“合作”的要领和规则创编成口诀。

游戏方法:学生每12人分成一组,每组两人为一个合作小组,教师发令后,两人组合拉纸棒迅速跑向对面终点与自己一队小组成员交换纸棒进行接力,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为获胜。

游戏规则:1.两人在前进中不能松手2.到达接力区后才能与下一个合作小组接力3.在跑步时不能跑出自己的跑道,影响到其他小组比赛。

根据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制定了游戏口诀:两人拉住小纸棒,不能松手不掉棒。协调一致跑直线,合作冲向终点线”。这样用简单易懂且能哼唱的形式把《合作跑》游戏的规则和要求表现出来,学生理解快,容易掌握,而且也愿意遵守规则。这一方式显然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特点,因为反复的诵读口诀本身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游戏兴趣,也在促使学生不断地强化并内化游戏规则,从而做到坚持遵守。

2.改编游戏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水平一(二年级)《跑与游戏单元》,本单元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技能的认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接受能力,所以在教学时利用游戏强化学生站立式起跑动作和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就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经常做同样的游戏后就缺少了对游戏的“新鲜感”,同时参与的兴趣及对规则的遵守就会减弱,为此在单元游戏教学时,针对技能教学目标对适合学生的游戏方法、规则进行了改编,形成课时游戏的计划,在保持游戏连续性及序列性的基础上,变化游戏形式,以此更好的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对游戏保持热情,对规则继续遵守。

《跑与游戏单元》集体游戏一:老狼几点了

老狼几点了”游戏方法:学生在场地上成散点围绕教师站立,游戏的开始后,学生集体对“老狼”提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这时老狼可随意回答时间,之后学生再问,当“老狼”回答到12点时,散点的学生快速的向四周跑开,中间的老狼“去抓在逃跑的小羊”抓住的小羊最后变成“老狼”继续站在中间和老狼一起抓捕。形式如图1

“老狼几点了”游戏情节紧张刺激,方法简单易懂,学生容易掌握,但通过课堂教学 的实践,发现部分学生已经“厌倦”了这门游戏,既然没有了兴趣,就更别提对规则的执行和遵守了。

 

 


1

 


游戏二:对“老狼老狼几点了”进行改编的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

方法:在场地上画两个圆圈(大圈套住小圈)负责抓捕的学生站在内圈的线上,负责逃跑的学生站在外圈的线上,游戏开始后这时同学们齐声问老师“荷花荷花几月开”教师可随意回答月份,这时学生继续问,但当教师回答6月开的时候,内圈的学生迅速的起跑去抓外圈的学生,外圈的学生则按照自己的路线进行奔跑来躲避内圈学生的抓捕。直到教师口哨响起立刻停止抓捕,本轮游戏结束,被抓到的人则带到内圈充当俘虏最后抓获的俘虏个数超过外圈人数的一半为获胜,双方交换角色。形式如图2

规则:抓捕的学生在追捕时用手“拍”到逃者就算抓住,不许用“拉”、“扯”等方法,逃者不能跑出“边线”如果外圈的同学跑出边线则与被抓到的人一样抓进内圈。

2.

游戏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的创编游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方法:将学生分成春、夏、秋、冬四组站在场地的线上,游戏开始后,学生一齐问教师:“老师老师什么天?教师可选择回答:“夏天” 。这时“夏天”小组的学生立刻转身向“安全线”的方向快速跑,而和夏天相对的“冬天”小组立刻跑出负责追拍“夏天”小组的队员,被抓住的队员回来后接受”小惩罚”(素质练习下蹲起立、俯卧撑等)。之后按照开始的站立方式继续进行游戏。形式如图3

规则:抓捕的学生在追捕时用手“拍”到逃者就算抓住,不许用“拉”、“扯”等方法,逃者逃到了安全线后就不能进行抓捕,否则和被抓到者一样进行“小惩罚”

3

 

显然,编排的新游戏在训练目标及规则上没有实质变化,只是外观形式有了变化,玩法同样简单易操作。这种创编以“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对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玩法,让学生有大量玩的时间。因为新形式地不断刺激,学生为了从新的游戏中体会到快乐,必然会主动地去遵守和适应游戏的规则,从而倦怠情绪就不会滋生。在这一次次反复玩的过程中,规则意识也就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和提升。

三、主体参与让学生对规则保持“认同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那么,我们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主地制定游戏规则,这样产生的规则才更符合“民意”,更能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需求进行游戏规则的改编

在水平二四年级《投掷与游戏单元》中有一游戏叫“击打活动靶位”。游戏开始后孩子们都喜欢当“投手”。分好组别后,学生开始游戏,而刚一开始,就有好几位学生都挤在“投手区”里,都争着要做“投手”,争抢着“武器”。当看到我走过去时,他们都抢着说“:是我先来的”。我问他们:“投手区人数有限,你们都抢着去当投手,那当活动靶位的人不就没有了么?”他们都说:“有”。我又说“:那你们谁愿意在里面当活动靶位呢?”于是为了谁先当“投手”,他们又争执起来。在我的提醒下学生商量将原本是在两面投掷的“投手区“增加到四面,正好一组是14个人,7人在外面做投手,7人在内做靶位,聪明的学生开始用猜拳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做投手。确定以后,他们有条不紊地玩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互相交换了角色。游戏结束后,我请他们把好办法介绍给大家,他们都显得非常高兴。在后来的游戏中,不管是“关门捉贼”的“警察”还是“老狼几点钟”的“一群老狼”,他们都用轮换着“上阵”的方法来获得不同的体验,对游戏意愿和需求得到了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满足了各自的角色需求,又体会到了新的游戏规则给他们带来的游戏快乐。由于游戏规则是学生想办法产生的,他们会在游戏中自觉遵守并迁移、推广,也会帮助其他同伴在游戏中树立规则意识,满足游戏欲望。

2.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增强对规则的认同

在水平三(五年级)《跑与游戏》单元做“丛林追拍”的游戏时参加者为52人,50人成五列横队,侧平举前平举散开当森林,剩下一人为追者,另一人为逃者。接下来的规则和方法由学生自己制定,让学生按男女生进行分组讨论。男生小组讨论结果:①两人在森林里互相追拍,一旦被抓到两人互换角色。在追拍时不能拉扯其他的“森林”。两人不能重复相互追拍2次以上。④若两人相互抓拍过一次后必须找其他“树”去交换角色。女生小组讨论结果:①两人在森林里互相追拍一旦被抓到两人互换角色。②在追拍时若碰到森林里任何一棵树就算失误,则必须罚停2秒钟不许跑。③在逃者在逃跑时可以选择任何“一颗树”互换角色,但不能重复换一个人。④追者或逃者不能跑出森林如果跑出就算失败,由森林里的第一棵树代替角色。听了男女生两个小组的规则,和大家一起商量总结规则最后大家形成了公认的游戏规则。两人在森林里进行追逃,一旦拍及两人互换角色。②逃者若碰到森林的任何一棵树也为失误,将由森林里的“第一棵树”与之角色互换。③逃者累了可以与任何一棵树互换角,追者若连续三次没追上逃者则与逃者互换角色。④如果追者或逃者跑出树林就由森林里的“第一棵树“替换角色。这样《丛林追拍》游戏的规则就在学生们激烈的讨论中诞生了,组织好学生我发令开始了游戏,可以看出学生对追逃游戏非常有兴趣趣,不仅要快速奔跑,而且还要反应灵敏。值得欣慰的是大家都能积极的按照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没有人因为违例而被换下来,大家都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后来学生还设置“森林”的变化:森林必须全体向右转并两臂侧平举;吹二下哨则全体向右转并蹲下;组织者可不断地变化口令,让这个游戏的全过程每一个人都有事做,不会等闲。正因为人人参与了规则的制定所以人人心中就有了规则。

游戏中,孩子自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些规则不仅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更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他们不仅熟悉这些规则,更能在游戏中用这些规则进行自我约束,他们不仅能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规则,更能在与同伴或与其它班级的交流中不断调整完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努力,一套适合自己的游戏规则就如期诞生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学生不仅乐于遵守,而且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规则的执行力度,从而教育学生要学会遵守规则,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互督互助让规则保持“持久感”

规则的意义,不仅要使学生在互相监督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更要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与激励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我们制定课堂规则的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是乐于监督其他同学的违规现象,而对如何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如何树立自我的榜样以激励同伴这些方面显得有点漠然。针对这些现象,受“新基础”教育“合作学习”的启发,在同学们的共同商议下,我们的“小组合作”也产生了,这一举措不仅创意新,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非常有效。

在游戏时我们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在各小组每两名同学为一个小组,这两个学生便成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体”。他们将在所有活动中享受同等的奖惩待遇。例如在分组游戏时,四个小组长不仅要进行游戏也要管理人员,两名小队员要相互提醒相互检查,发现对方做得不到位的必须马上提醒帮助,否则一经教师或组长发现就直接扣除小组的游戏分数。反之,在游戏时这一组学生如果合作有效,能按照要求进行游戏,认真倾听要求,游戏时相互督促规则不去犯规,整个小组就可加分。这样的“共同体”由于利益与荣誉是共同的,因此他们在相互监督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几节课下来,我欣喜地发现队伍站的更快了,游戏时学生更有规矩了,他们更专注了,有时在游戏开始时还有的孩子会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一会轮到你时不要失误啊,记住这个规则啊!”还有的孩子主动帮助不了解规则的同伴去讲解。他们不仅自我约束得更好,也在帮助别人、督促他人时得到了快乐。所以只要全心投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找到更多富有新意积极有效的方法。“小组合作”的建立,使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了双赢。

总之,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迁移经验来确立、生成和提升学生在游戏中的规则,增强了学生们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使得学生们在遵守角色游戏规则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行为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发展了他们自身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也发展了学生们在游戏中的协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培养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学生制定适合他们自己能力和兴趣特点的游戏规则,还要在游戏中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遵守游戏规则,不随意破坏规则,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叶澜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

2. 霍焰.体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3. 邓四文.如何利用班级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规则意识,2001,(7)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