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燕老师《我们要去捉狗熊》有感
发布时间:2018-06-0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许嫣娜  

幸福的样子

——听王燕老师《我们要去捉狗熊》有感

许嫣娜

燕子老师是我的好友。有时会想:是什么让我们在相遇后的短短一年里就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与默契?问题的答案似乎脱口而出,又仿佛需要再三思考。在听她反复研究《我们要去捉狗熊》一课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幸福,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有着相似的幸福的样子。

幸福源于对儿童天性的认知。

《我们要去捉狗熊》是一则诗化了的故事。讲述了父亲带着孩子们嚷嚷着出门,要去逮一只大狗熊,他们对未知的探险之旅充满了渴望,洋溢着兴奋,然而当狗熊出现的一刹那,他们却服从了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害怕,在父亲的吆喝中,一家五口原路撤退,慌忙逃窜。多有意思的故事!这就是会发生在每一个儿童身上的体验。探险,是任何一个儿童都不会拒绝的活动。他们无数次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筑起与危险的生物相遇、搏斗甚至战胜的情景,但这一切仅限于幻想。当变为现实时,除了逃跑,别无他选。因此,这则故事不是爸爸一家的故事,是每个儿童心里藏着的故事。燕子对这个故事的钟情,正是由于她对儿童的认识是如此对味。马丁·布贝尔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燕子的课就是精神的旅行,带着孩子们一起“捉狗熊去”!燕子仿佛不是老师了,时而把自己变成一只小狗,伸出鼻子左嗅右嗅,惹得孩子们乐开了花;时而变成爸爸,吆喝着一家五口奋力奔跑,努力脱险,带着孩子们且笑且行……与其说是老师在示范教学,不如说是老师在诗歌中找回了自己的儿童时代,与文本、与学生参与一个再有趣不过的游戏。读了一场,居然也是玩了一场。是的,儿童不需要说教,他们只是需要在游戏中感知世界,逐渐成长。课堂中,这狗熊里蕴藏着童年的“冒险精神”、“家庭旅游”、“吹牛游戏”……燕子带着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和故事里的童年一起,与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相约在童诗、童心、童趣的世界里一起激越,一起沉浸。

幸福化于对语文本源的认知。

《我们要去捉狗熊》这个故事呈现了诗的语言。最早在课堂上出现的“捉狗熊口令”只有短短的四行,“ong”韵一押到底,读来琅琅上口。燕子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诗歌的反复手法,将其从整首诗中抽离出来,引导孩子带着出发的兴奋与激动读了几个来回,读着读着,孩子们发现了藏在其中的韵脚,诗的韵律美流淌在儿童心中。随后展开的诗行,用诗歌中常见的复沓手法叙述了一家人穿过树林、趟过小河的经历,模拟声音的“喀嚓喀嚓”、“哗啦哗啦”言有尽而意无穷,孩子们边读边想象画面,一幅幅生动的探险图就从文字中跃然而出,在孩子的眼前、脑海里跳跃。带着画面感的朗读更见孩子的想象力,渐读渐响,是一种由远及近的转化;愈读愈急,是关于逃亡之途的描绘;缓缓读来,是沿途享受风景的抒发……反反复复的朗读,读到诗歌里去,读出自己的角色,读出自己的体验,每一次的朗读都没有机械刻板的指导,只有孩子们化身后最真实自由的声音。读着读着,诗的结构美浮现在儿童的理解之中,“老师,我发现了,每一段都有模拟声音的词语”。“老师,我发现两段诗差不多,只是换了地方,便换了声音。”当孩子们找到诗歌内在的排列规律后,创作的冲动喷涌而出,于是,他们结合自己内心探险的声音,用诗一般的语言为大家创造了更丰富的旅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原来,诗歌也并不困难,只是用声音一遍一遍地去触摸,便能感受到诗的温暖,诗的美好。

燕子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又一次找到了语文课堂中幸福的样子,让有意义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充满有意义。幸福,便是如此!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