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绘本,爱上阅读
——浅谈低年级绘本阅读研究
刘惠琴
(广州市海珠区五凤小学 广东)
【摘 要】绘本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图紧密搭配而构成了儿童读物,是国际公认最适合幼儿、低年级孩子阅读的图书。本文通过低年级绘本教学指导策略 :听读绘本,激发阅读兴趣 ;品读绘本,感悟内涵 ;模仿运用,放飞想象 ;表演体验,展现魅力这几方面对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绘本阅读 低年级 指导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 405 万字;其中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是 5 万字以上。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可见,阅读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不大,对于篇幅长的文章或者是纯文字的文本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并为孩子挑选比较感兴趣的书籍,慢慢培养阅读的兴趣。在我平时带领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绘本,深深地被其吸引了,于是,我尝试着把绘本的阅读带到低年级的课堂上来。
绘本的英文(Picture Books)也叫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绘本要用画面来说话,它非常强调画面的连贯,它通常被规定在三十二页或四十页之内,这几十页画面形成一个连续的视觉映像,就仿佛是一部电影短片。绘本形式有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的特点,所以深受儿童喜爱。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曾经说过:“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了底子再读的。如今我们没有足够的打精神底子的书。中国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童年时期对绘本的阅读。绘本是孩子阅读的启蒙。”绘本也被誉为“最适合幼儿读的图书”。
在低年级进行绘本导读,共同读方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指导策略。
一、听读绘本,激发阅读兴趣
日本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中阐述道:“孩子的人生经验还很有限,自己看图画书很难了解故事的内容,充其量只是跟着文字读而已。相反,大人拥有较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读书经验,在阅读时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并通过文字想象故事所描绘的世界,甚至对某些内容产生共鸣,深受感动。”因此,我认为:在平时绘本教学中,身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投入感情读故事,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预告精彩片段来吸引学生课外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例如《大卫,不可以》讲了一个经常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淘气小孩大卫,每天面对着妈妈的“不可以,大卫!”的大声呵斥。有一次大卫在屋子里打棒球,把花瓶打碎了,大卫被罚站在墙角的小圆凳上,流下了眼泪。妈妈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对他说:“大卫乖……我爱你!”当我用情地
读“大卫乖……我爱你!”时,孩子们都被温暖话语感动了,
很多孩子都仿佛听到了妈妈呵护着自己。其实,在我们生活
中,每个孩子都经历了大卫的淘气,都扮演过或者还扮演着
大卫天真无邪,随心所欲的角色: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把浴
室变成一个沼泽地,头戴铁锅敲得丁当乱响……可惜的是,
他们永远也不能为所欲为,他们的妈妈也像大卫的妈妈一样,无处不在,永远是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喊着:“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每个孩子像大卫一样,在自己犯错误的
时候,都受到妈妈的惩罚,但是,在惩罚的背后,却总是流露着妈妈对孩子深沉的爱。“大卫……乖,我爱你。”一句温
暖的话语,顿时就化解了大卫所有的眼泪和委屈。绘本中两个人物情感,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孩子和妈妈之间情感的表达。
再如:当我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朗读《外公》的时候,
孩子们的情感也被我的朗读受到了感染,由开始跟外公在一起的幸福快乐,到故事结尾“外公的绿沙发上空了”意味着外公永远离开我了,那种沉重,悲伤的心情表露出来了,有些孩子还闪着泪花。再如非常幽默的《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阅读中,我用夸张的语言,加上班上男孩子活泼的演绎绘本中的主人公角色——英男——一个被尿憋急了的小男孩的情境,孩子们开怀大笑,兴趣高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主题。
二、品读绘本,感悟内涵
日本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雄隼在《绘本之力》中说:“绘本实在是神奇的东西。从零岁到一百岁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即使小小的,或薄薄一本书,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极为深广。只要看过一次,就会一直留在记忆中,如果被偶然想起,就会使人心神摇荡。”绘本的主题特别多:有关于生命的,有关于人生的,有关于亲情的,有关于战争的,有关于自然的,有关于环保的……其中,还有两大主题也是特别值得关
注,那就是爱情和死亡,尤其是后者,对孩子来说,既是让他们恐惧又是要他们学会面对的话题。这个时候,特别需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这种教育不好用科学来训导,科学指挥提供冷冰冰的答案,而文学的温暖才是关注精神发育,滋润心灵的成长
在我跟孩子朗读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有很多关于死亡话题的绘本故事。例如《獾的礼物》《外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再见了,艾玛奶奶》《爷爷的天使》《小鲁的池塘》……这些都是
文字优美,故事感人,意境幽深的作品,直面生命的存在与消失,可以让那个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发出对死亡,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我曾经带全班孩子阅读了美国绘本作家利奥巴斯卡利亚的《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文字简单,寓意深刻。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从哪里来?我回去哪里?“
为什么要活着?死是怎么回事?一片叶子回答孩子所有有关生命的疑问。”“是的,生命永远都在,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可能不会再回来,生命会再回来。”叶子所经历的四季,就如同我们天真活泼的童年,激情澎湃的青年,成熟稳重的中年以及从容淡定的老年。同样,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也会不同。“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这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这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这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这是为了秋天变得五彩缤纷。这是为了看到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原来活着就是这样简单而有意义,这样快乐而有梦想和追求。”这片叫“弗雷迪”的叶子的故事让那个我的孩子们回味无穷。
三、模仿运用,放飞想象
绘本适用于低年级的孩子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大多数老师只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认为这只是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其实不然,绘本的功能远不止阅读。它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元素。绘本文字的排列,潜在的节奏,细节,留白,阅读的方向等都值得我们去细细玩味。其中到处包含着“写”的元素。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绘本“写”的元素。创造性地进行写话训练,使阅读和写(下转 42 页)
· 336 ·
教学方法研究 2013年 第25期 读写算
由一道交通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
张 凯
(遵义市第三中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道题目,如下:
例:假设半径为 R 的拱形桥面上有一辆小车,质量为 m,现小车正以速度 行驶至最高点,如图 4—1 所示,则小车将( )
A. 沿桥面行驶至 M 点
B. 先沿桥面行驶至某点 N 再离开桥面做斜向下抛运动
C. 按半径大于 R 的新圆弧轨道运动
D. 立即离开桥面作平抛运动针对这一问题,我想同行们
在 讲解的过程中都知道答案是
D,但为什么是D答案,我们可能都会从这方面来说明 . 在最高点,有,之后可解出当,小车在最高点对桥面无压力,即可说明小车接下来将会做平抛运动。当,小车在最高点确实只与桥面接触而不挤压桥面。但本人认为这不是说明小车接下来立即离开桥面
做平抛运动的理由。因为如果小车做如图 1 所示的抛物线运动的
话,就不会立即离开桥面,而是至少在点 o 右边一些才会离开。事实上在教学中的确有学生提出过这样的疑问,说你怎么知道它就不是从 o 点右边一些的地方才离开桥面做斜向下的抛体运动呢?要说明小车是立即离开桥面做平抛运动,我认为
还得从数学的角度严格论证。下面是我的证明。
根据题意,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2,设圆形桥面的圆心坐标为(0,R),则圆的方程为 ①。小车运动的方程为 。将代人整理后得 ②。联立方程①②可解得,y=0。
可见两方程只有一个交点,也就是小车将立即离开桥面做平抛运动,再也不会与圆弧桥面接触。我认为这才是足以说明小车立即离开桥面做平抛运动的理由。
假如小车在最高点的速度 0
< v < ,又将怎么样运动呢?如图 3,假定桥面光滑,设小车在图中距 x 轴下方 h 高处的 A 点离开桥面,设此时 Ao1 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θ。则从 o 到 A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①。在 A 点,由圆周运动知
识 有 mg- FN= m 。因小车即将离开桥面,故桥面对小车的支持力 FN=0,则重力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提供向心力,有 mg=m ②。又 ③。联立 ① ② ③ 可解出小车将在距 o 点正下方高为的地方离开桥面。这时小车离开桥面即做斜向下抛的斜抛运动,而非平抛运动了。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些
问题我们看起来好像是相当的明了了,好像没有去深究的必要了,但如何能做到解决问题心中有数,恐怕还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需要去追求的。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只有用数学来定量描述的学科才能叫做科学。我想这一问题正如那位名人所言吧!
(上接336页)话互为表里,既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又丰富了绘本的功能,可谓一举两得。
新课程对小学低年级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我把写话教学融入到绘本教学中,找准模仿点,激发孩子的写话兴趣,让孩子善写,乐写。
如绘本《逃家的小兔》,整个故事都是用简单同一的句式“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的句式将故事串讲下来,
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我引导孩子反复阅读,品味,让孩子参与其中,“如果你是兔妈妈,你会变成什么来追小兔子回家呢?”看着绘本里各幅灵动的画面,孩子们也徜徉在自己的想象图画里面:
如果你变成小船,我就变成港湾,等你累了,就回到我的怀抱里休息。
如果你变成蜜蜂,我就变成鲜花,让你从我的身上酿造出香甜的花蜜。
如果你变成鱼儿,我就变成海洋,让你在我的怀抱里遨
游。
如果你变成蝴蝶,我就变成花园,让你每天都在我的怀抱里翩翩起舞。
在《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的仿写中,孩子们的思绪更是漫天飞舞。孩子们把西瓜说成“在绿色王国里做出的皮球”,把火龙果说成“天上飞来的红色大火球”,把香蕉说成“月亮姐姐送来的金色小船”把桃子说成“在天庭里最高级的贡品”……这样的语言模仿表达,孩子们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完成。
不同的绘本,蕴藏着不同的语言特色,我们依据故事的特点,开展各种有创意的活动,可以让绘本教学活动更丰富,更润泽。
· 42 ·
四、表演体验,展现魅力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 . 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指出:“在整班的绘本讲述中,最有效的就是表演倾向的阅读模式。”就拿让孩子笑得前仰后合的《母鸡萝丝去散步》来说吧,母鸡萝丝悠然自得地去散步了。兜了好大一个圈,它又悠然自得地回来了。可这位乡下大姐却完全不知道,它身后已经闹翻天了——她的身后跟着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原著只有寥寥的几个字,说明萝丝穿过院子,绕过池塘……至
于狐狸,绘本里没有用文字来描绘,全在画面中。所以,第一遍讲述的时候,我一边为孩子们翻阅图画,一边按照原文简单讲述。进行了第二遍讲述时让学生参与表演。讲述人就是那只随意散步的母鸡,永远半闭着眼睛,永远不紧不慢的,慢悠悠讲述自己——母鸡萝丝穿过院子,绕过池塘……所有
的听众就是那只狐狸,身形表情丰富的狐狸,一会儿甩到天上,一会儿一个倒栽葱,狡猾贪婪……教室里几十只“狐狸”
用他们独特的肢体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语言,告诉你他们读懂的内容。这样的表演,极富儿童情趣和游戏情趣。
对于孩子们来说,绘本就像一座可以行走的花园,伴随着他们欢乐的童年。儿童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图画书应该这样读》彭懿著接力出版社
[3]《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彭懿著接力出版社
[4]《幸福的种子》松居直著明天出版社
[5]《绘本之力》河合雄隼松居直柳田邦男著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