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自保公理
体育何以能存在?从体育的起源来说,体育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产物。自保是人的本性,人的未特定化与人的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人的结构特征和生理机能特点,使体育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体育是人类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的活动,这就是体育的自保公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呈现多种多样不同层次递进的,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的生命存在形式,有5种层次的需要:(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美的需要;(5)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9]。在这5种需要中,前2项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离开生存需要,其他需要则无从谈起。生命是美好的,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是人最低层次的追求,它代表的是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意愿。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捍卫生命是人的本能,防御和攻击是求生的需要。
在野蛮时代,人类祖先主要依靠自身器官去获取生存材料,并用自己的身体去适应环境。当代生物人类学家格伦(Arnold Gehlen)的研究工作从生物学的角度提示了人的先天自然性与文化习得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格伦认为,人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未完成、未确定的动物,与其他动物相比,其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在生物学上的“非专门化(unspecialization)”及“匮乏性”特点。这表明,人与动物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人类的原始特性表现在生理机制上的未特定化、反映机制上的未确定化和生存功能上具有不完备性。人类为了生存,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就必须需要快速地奔跑、敏捷地跳跃和准确地投掷等本领,需要勇敢品质,而“勇敢需要力量,力量需要体魄,体魄来自锻炼,锻炼必需体育。这就是希腊人的逻辑与培养勇敢的途径。”[10]也恰恰是这个特点,形成了体育,并构成体育富有发展生命力的前提。正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冲动”[11]。
在文明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的智力劳动逐步取代体力劳动,从而出现身体的片面发展、体质的弱化、健康水平的降低……可以说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也日渐疏远。“人越是远离自然,反而越是感到自身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可贵”[12]。现代社会,脑力劳动者在劳动力人口构成中的比例日趋加大。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致使整个人口中出现了“肌肉饥饿”、“运动不足”等现象。正如马克思分析工业大生产导致人的本质的“全面异化”时指出:“由于劳动被分成几个部分,人自己也随着被分成几个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为了牺牲品。”[13]这些无疑都要求人类要回归其自然属性本源。
所谓“人的自然化”,其核心就是回归自然,恢复本性,弘扬本能,激励自由,张扬欲望就是人格灵魂不受污染或从污染的文明大网中找回那个净洁的本我。而在维护人类正常身心功能,防止和补救物种倒退这个意义上,体育运动则是最大的“人的自然化”。我国近代教育家严复主张造就“力、智、德”三育全面发展的真国民,抵制重文轻武的旧教育,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严复的这种保种主义的体育思想具有“强种强国”、“强化体质”、“优生保健”的丰富内涵,体育锻炼可以弥补生产劳动给人体造成的片面发展,补充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运动不足。它为人类的发展进化、遗传变异提供了外部条件,使人类能健康地繁衍下去。体育通过促进人的自然化来铸造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14]正因如此,使得体育成为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的活动,也显示出体育自保公理的价值所在。
2.2 自足公理
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人的需要对象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15]。如果说自保是人的生存需要的话,那么自足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类对体育的一种享受需要和精神需要。自足就是游戏的本质或根本性质,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富载强烈的娱乐性,它是人们喜爱体育的最重要的原因。
体育是人的自由自足的活动,这就是体育的自足公理。
体育带有游戏本质属性的观点,已为许多学者所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说,体育就是形式化的游戏。德国体育学者笛姆认为:“从广义上说,竞技运动就是游戏;从狭义上说,竞技与运动是有组织的身体性游戏”[16]。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娱乐性的体育就不称其体育,体育是一种“乐生要素”,而不是“谋生手段”。
什么是游戏?斯宾塞说:“当我们上升为高等动物后,我们发现,时间与精力并没有完全被用于满足直接需求。由于每一个具有智力的生物都服从这一条规律,即当它的器官停止活动的间隙比通常时间长时,就变得格外易于活动。于是,当环境准许模仿时,对器官活动的模仿也就轻而易举地代替了真正的活动。”[17]斯宾塞对游戏作了生物学的解释:高等动物在谋生之余尚有剩余精力。在不需要从事谋生的休闲时间里,高等动物的闲置不用的器官就会自发地倾向于运动。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对游戏(这里我们把游戏作为文化娱乐的一种,也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描述性的定义是:“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18]在胡伊青加看来:“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制性模仿。”[18]康德对游戏的基本定性是自由,他对游戏的基本看法是:游戏是与谋生劳动相对立的自由活动。劳动以谋求外在事物为目的,这种活动受制于外物因而是不自由的,而游戏并不谋求外在事物。因而,在不受制于外物这一点上,游戏是自由的。与康德一样,德国哲学家席勒的基本游戏论也是自由论,即将游戏看作是自由活动。席勒将生命活动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劳动与游戏;其中,劳动是因物质资料的缺乏而引起的生物体谋求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生)活动,而游戏则是由生命力的过剩而引起的生物体对于生命力的自我表现与自我欣赏活动。
体育是“以增进人的健康和娱乐为目的,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一种给人以生命感悟的、丰富的身体活动和审美体验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展现和人的本原力量的凸现。”[19]轻松愉悦和自由自足是人们对体育的通常感受。正如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说:“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了喜悦,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2.3 竞争公理
体育的鲜明特点是什么?体育现象尽管十分复杂,体育的形态、性质、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人们对体育的解说尽管见仁见智,但任何体育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基本特点,即竞争性。“竞争与合作一样,是人的一种特性,是人们之间最基本的交往形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20]。
竞争是体育的鲜明特点,这就是体育的竞争公理。
人类的发展历史也就是一部竞争史,不论是在商界、科研界,也无论是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竞争,正当的竞争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体育恰恰是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排除种族隔阂和政治干预的一种体现人类竞争行为的非对抗性的竞争和高境界的竞争。世界各国不同种族的人们相聚在五环旗下,本着和平、超越的原则同场竞技,遵守着共同的规则,这也许就是奥林匹克的魅力所在。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超越精神,是人的本质和力量的展示,也是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人类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更是体育的竞技特性所展现的无穷魅力。体育与竞技虽有区别,但没有竞争,就不成其为体育,“如果从体育的概念中剔除竞技的含义,就如同从细胞中摘掉核一样,剩余部分也许不会再有意义了。竞技,以体育的面目出现,表现着人类最赤裸裸的形象。”[21]竞技是体育得以产生、发展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条件。“体育的竞争性特点是任何文化活动难比拟的”[20]。
竞争将伴随体育的发展而发展,竞争的出现,为人们争强好胜心理提供了必要的表达方式。在体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合适的竞争渠道,体育运动就不可能以如此的规模和气势进入社会生活。竞争不仅在竞技运动中得以体现,而且在全民健身中也能得到体现。正如有学者指出:“事实已经证明,用‘体质教育’排斥竞技运动不是一个好思路。有人总是喜欢将‘体育’与‘运动’截然对立起来,在反对竞技运动的功利目的,特别是在反对现代竞技运动的种种丑恶现象的时候,把作为体育手段的运动项目随脏水一起泼出门外,这是不应该的,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封闭”[22]。当然,竞技的异化必将使体育走向反面,从而抑制人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积极的一面,弘扬竞技体育美好的一面,在体育中既要保持竞争的积极因素,又要还竞技的游戏本原。
2.4 美学公理
体育展开的方式是什么?体育以身体作为审美的基础、标准和尺度。顾拜旦的诗作《体育颂》中把体育看作“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把它比作“照亮黑暗的晨曦,培育人类的沃地”;认为正是体育给人类带来健康、美丽、刚毅、勇气、高尚、智慧、尊严、荣誉、甜蜜、乐趣、公正与无私以及拼搏和奋进。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3]这表明,人是在追求美的过程中追求着自己,构造着自己,体育成了人类对于生命力的自我表现与自我欣赏活动。
人以美的方式来推动体育的发展,这就是体育的美学公理。
这一公理的公认度可以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体育与美育往往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的体育活动经常与娱乐或艺术活动是一体的。而真正的欧洲艺术传统,特别是以希腊艺术为根源的欧洲艺术,它们与体育的关系,简直就是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是体育孕育了伟大的希腊艺术,是奥运会启迪了艺术家的匠心。从文化性质与功能上说,体育与美育有许多共同之处。首先,体育与美育都以活动本身为目的。其次,体育与美育是人的身心全面投入的活动,体育以身体教育为主,促进着全身心的协调发展。美育以情感(心理)教育为主,促进全身心协调发展。第三,体育美的表现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人之美,本质上就是人的身体美,体育因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身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形式、体育能够给人以美的容貌和身姿,使人变成一种最具魅力的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尼采才指出:“世界上只有人的身体才是最美的”,其中“最优秀的公众性的身体,乃是世界的尺度[24]。”
体育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给身体实践的多样性以更重要的关注,通过这种实践,人类可以从事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创造的追求,从事对美貌、力量和欢乐的追求,从事将直接经验重构为改善生命的追求。”[25]这种追求既能刺激人的勤奋慷慨,带来生活的美好向上和生机勃勃;还能通过对美的感悟去完善人性,教化文明,推动经济文化繁荣昌盛,促进优雅的民风民俗大放光华;解放人类久被禁锢的身体,释放久被束缚的激情,丰富长期单调的灵魂,让生命尽情享受宇宙赋予的自由;使人类生活日益变得温馨及合乎本性。
2.5 生长公理
人为什么要通过体育来培养?体育为何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人的“自然力、种子、胚芽是潜存于人身上的,是尚未开发的,或是尚待发展的”。“就像地里有了种子可以去浇灌、施肥和栽培一样,那是因为人身上已有种子,已存在胚芽”[8]。体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体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人的潜能通过体育得以开发,这就是体育的生长公理。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与生长。人是一个生命体,具有生存、发展与适应的能力,而人的发展是一个出生、成长、成熟的动态过程。体育的“育”实际上指的是教育,含有“培育”、“养育”、“抚育”之意。所谓“儿童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水分、食物和爱护’;教育的任务就是教给儿童‘成人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技能。”[26]健康不能消极地“维护”,而要积极地“促进”。体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这种潜在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故而需要引发出来。懂得了体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体育应该做什么事。追求真理、传承知识、教人求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求真需要求知,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同样具有一套科学的知识结构与体系,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不去追求一种真实的体育,那么,也就失去了求真,它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因此,体育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和求真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体育不仅应关注健康素质的提高,更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应重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而且更应关注构建体育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体育本质的公理化方法阐释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