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学科中体现育人价值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体育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教育,它既是物质性的身体运动,又是精神性的文明行为。它的特点是在相对宽阔的环境里利用自然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以身体健康发展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的过程。在运动过程中,通过顽强拼搏,培养竞争意识;通过体现公正、准确、平等等原则,培养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公正精神;通过客观的成绩评定和竞争,在人人平等的规则面前,皆能得到公正准确的鉴别。因而学生在这种愉快、公正的体育情境下从事运动,通过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产生的公正精神,会使学生在对待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以及在对他人的评价中尊重客观事实,奉行公正原则,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体育运动是实实在在的,是能用客观标准鉴别能力大小的,因此每位参加运动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他所付出的努力和他在运动中取得的成绩是成正比的,这不但能增强他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也会促成他对别人和对社会充满信心。
    体育不仅育体,而且育人,这是由它固有的特点决定的。体育运动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要求速度;有的要求耐久力;有的动作惊险;有的练习变化无穷……。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有团结协作,在集体项目中还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独特因素做好诱发和引导工作,激发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并在运动实践中通过挫折、成功、满意等直接感受,去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1.体育的竞争性、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最显著的特点是竞争性,在培养竞争意识过程中,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如耐久跑是体力加智慧,毅力加自信,它要求肌肉长时间的紧张运动,既要有一定的耐力,又要有相应的战术。所以在练习进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用信任的眼神,肯定的语言等,将关怀转换成为诱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内驱力,使学生感到要实现自己所确定的目标,必须克服途中所出现的生理极点,只有在练习中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现象,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有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实践的积累,不断扩大和巩固质变的效果。所以说,良好的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克服主客观因素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同时也在不断发展着自己的意志品质。
    2.体育运动的规则,培养了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体育运动项目繁多,众多项目中,篮球运动是伴随激烈竞争和对抗的集体运动项目之一,而这种竞争必须服从运动规则,在比赛中身体与身体间产生的碰撞必须服从裁判的判决,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便比赛顺利进行。同时也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培养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追求精神。 

陈会军 发表于 2011-5-20 14:23

体育学科教育价值可从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体育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就体育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体育学科设置和体育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体育学科教学大纲中,体育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日益体现,从中学体育教学具体情况而言,体育学科的教育目标更多地放在了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推进作用;从体育科学自身发展,体育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了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体育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
体育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当中学体育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健康第一的思想,掌握了终身体育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体育学科教育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体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意志品质和精神气质、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与他人分享、规范行为、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体育学科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自我超越后的成功,因此,尤其是体验成功,培养自我意识,进而推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张晶 发表于 2011-5-20 16:09

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

1、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
体育课是学科中与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最为密切的一个学科,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传统知识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片面思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且还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新课程十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体育课中,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充满快乐。

1、充分运动的快乐。
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机体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全身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经过呼吸和汗液加速排出,各个器官和肢体都得到活动,左右脑半球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后全身爽快、舒畅的感觉,同时达到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独特魅力。

2、充分学习的快乐。
人天生存在着发展需求,在认知方面,就是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在体育课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体验,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的心理。在同一内容的教学中要体会出动作的难度、熟练度和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运动技能提高的快乐。

3、充分交流的快乐。
学生大多喜欢与人交流,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交流是受一定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方便得多了,接力、拔河、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都少不了学生的合作,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应通过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使思想与思想交流,行为与行为的影响。 

陈通 发表于 2011-5-20 16:18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材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