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行为价值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运动行为价值:

(一)体现体育学科能提高学生基础性运动能力。

1)促进身体健康和实现终身体育必须的运动技能。例如:在小学阶段教学的耐久跑内容,长期的进行耐久跑的练习,能强化机体的呼吸系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让人精神饱满。有些学生会因为学习耐久跑的过程中被老师设计的情境吸引,对耐久跑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养成了经常/跑步的习惯,所以,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许多人晚上在公路上慢跑锻炼身体,这就是一项体育技能演化成了终身体育的一个习惯。

2)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每学期的体育教学内容中都涉及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明确自己所学的技能的发展原由以及用途,如我所任教的三年级的跳绳、长跑的相关知识。

(3)养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通过实践的不断认证,现代人的观念中已把体育与健康画上了等号,越来越多的人在寻求正确的体育运动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

4)获得欣赏运动的能力。现在的体育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奥运会、世界杯、NBA等等,人们都越来越关注这些体育赛事,体育学习让我们成为了行家,懂得去欣赏运动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

5)提高安全运动的能力。在小学校园里我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小学生在一至三年级,经常会出现摔倒、撞伤等意外现象,但到了高年级,这种受伤现象明显降低,其实这也是很普通的现象,但是也可以从体育的角度得到更全面的解释,从技能发面讲,技能得到提升了,学生用所学技能在瞬间躲避一些意外的发生;从理论发面讲,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了,不做危险动作自然不会发生危险。

6)获取与运动有关的野外生存技能。野生动物的奔跑、跳跃等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它们能在野外生存,人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也是在增强跑、跳等一些生存技能。

7运用体育与健康的资源、信息、产品和体育与健康服务的能力。现在医院在进行一些康复理疗的治疗时,大多数都是运用的体育锻炼的方法。

(二)体现体育学科能促进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变化。

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学生不但能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根据运动行为价值中学生基础性运动能力的提高,我就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实现终身体育必须的运动技能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切实抓住关键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翻阅了很多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有关资料,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进行国家体制健康检查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也就对国家体制健康检测的结果进行的相应的比对,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

身体素质分为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每个身体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一二年级主要发展柔韧素质和速度素质,三四年级主要发展腰腹肌的力量素质、灵敏素质和速度素质,五六年级主要发展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对这些年段的身体素质发展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策略:

1)发挥课程资源的导向作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是科学的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来制定的,学习的内容都涉及到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技能外,不能就技能而学技能,要把技能中对学生身体素质有意义的部分强化,从而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如跳绳教学,花样跳绳能激发学生学习跳绳的兴趣的,双脚并脚跳和踩水跳则比较枯燥乏味,但是要想提高学生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就必须多练习快速的双脚并脚跳和踩水跳,综合优势和劣势,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再加入一些游戏和比赛,提高学生反复练习的积极性。

2)有效整合大课间。大课间在学校体育锻炼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大有文章可做,我在整合大课间的过程中,建立分年段锻炼的构想,根据年段不同的身体素质关键期,设立相应的锻炼内容和游戏,然后循环进行练习,以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年段竞赛,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3)有组织的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课也是学校必设内容,大多都是给学生自行选择活动的内容,我们在保证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教师有向地引导学生就其关键发展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练习,也能促使其身体素质的提升。

(二)活用学校活动,奠定终身体育

    我们可以发现,在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氛围下,都会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轩然大波。例如小型冬季运动会、春运会等,就因为活动涉及的人员广泛,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所以就连平时对体育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都被拉拢进来,所有学生都会在活动的指向下,积极的投身到项目的锻炼中去。 

策略:习惯是靠长时间的刺激积累而形成的,多进行一些体育类的学校活动,来刺激学生,必然能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