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附件2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学校管理                  

 

      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

 

          李伟平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20112               

       

_______201412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1年1月制

 

 

     

 

 

1、申报人不需填写“编号”和“课题类别”。

2、本表用计算机打印或钢笔认真准确地填写,一式

四份。

3、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和管理职责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4、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电话:86696829

电子邮件:jyslly @{域名已经过期}

网 址: http://www.czedu.gov.cn/knowledge/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李伟平

性别

民族

出生

年月

1966年6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技术职称

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

专长

教育管理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联系电话

86689251

通讯地址

常州市局前街174

邮政编码

213003

电子信箱

jxlwp@{域名已经过期}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含主持人)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姜明红

中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策略研究

副组长

周志华

中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

金东旭

中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

耿群志

中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

李  娜

中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

许嫣娜

小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

王小霞

小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

张勇卫

中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

蒋敏杰

小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

杨丽铭

小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

杨丽华

小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课题级别

课题名称

批准时间

在课题中的分工

完成情况

省级

九五省级立项课题《让学生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1996

组长

成果获常州市教科研课题成果一等奖

省级

十五省级立项课题《小学生“感激教育”的研究》

2001

组长

成果获常州市教科研课题成果一等奖

省级

十一五省级立项课题《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规则的研究》

2006

组长

较好

省级

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策略的研究》

2005

组长

较好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论文或著作名称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日期

《给童年打上亮丽的精神底色》

 

 

《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整体构建育人课程体系》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在转型性变革中自我超越》——百年名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发展辩证法

《江苏教育》

2010/4

走向生命自觉

《江苏教育研究》

2009/6

在结构化教学中提升教学价值

《江苏教育》

2009/4

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

《江苏教育研究》

2008/7

追寻学科本真  开发学科独特育人价值

《江苏教育》

2008/7

学校学科管理变革

《基础教育》

2008/3

名师思想研讨会:传播名师思想,传承学校精神

《中小学管理》

2007/10

让教育充满生命关怀

《江苏教育》

2006/7

智慧教育需要教师的“三力”

《江苏教育研究》

2006/2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7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内,可附页)

1.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江苏省局前街小学(以下简称局小)的前身是明代的“龙城书院“,1902年创办小学校。悠久的历史、百年的办学传统,积淀了局小丰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局小形成了“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特色,成为常州市一流的省级实验小学、省级模范小学,并以其特有的办学魅力在常州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所百年老校,如何与时俱进?百年局小,面临着选择和挑战。

2004年1月,学校在全面回顾百年的办学历史、客观分析学校的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了学校发展的时代内涵,审时度势,制定第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三年来,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逐渐转化为行动;学校文化在传承和变革中得到发展;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更为广泛的赞誉。

2007年5月,学校接受了首批主动发展学校总结性评估,同时,学校迈开了新一轮主动发展的脚步,经过了总方案与项目方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讨论和修改,努力处理好了学校总方案与具体分项方案的相互渗透关系,共性和个性融合的关系。在第二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学校提出了“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三年来,师生健康主动地发展,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教师真切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如今,“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已落实到局小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育科研与教师队伍建设、德育与学生发展。但是,“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办学理念在学校发展中的系统转化能力还须进一步加强,“生命关怀”的办学特色须进一步彰显。基于此,我们的研究定位于“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以促进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和先进理念的转化,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这一课题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和创生性的研究。在变革的过程中要让理论转化为实践和力量,让实践的力量转化为理论的提升。就具体研究目标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纬度阐述:

(1)学校管理:前期,我们围绕“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这一办学理念在学校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与架构,并在实践中尝试。接下来,我们要探索将这一理念进行更细致、更丰富的渗透的策略和方法,将其体现在各个大领域下的小领域,体现到各个细致的地方。

(2)课程建设:我们围绕校本课程,已经设计了较为丰富的系列的活动资源,但对于这些校本课程,我们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课程设计和资源建设,所以在这一课题的引领下,我们将进一步反思,科学地实施校本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总结。

(3)教学改革:局小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课堂教学追求——真实开放性、灵动结构性、发展生长性。接下来,我们将在这些共同追求的前提下,具体丰富个人的教学风格,力求形成个人教学流派。

(4)教育科研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确立了“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后,学校发展重点逐渐从“成事”走向“成人”,在这一价值引领下,学校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个人业务能力强、团队凝聚力强的局小教师队伍。在这一新的课题引领下,我们将将教育的境界进一步提升,把人的主动生命发展作为教师发展的最高追求,争取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自为”意识的教师生命个体,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5)德育与学生发展:我们已经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修订了学生素质标准,并系列化地设计了学生活动,组织文化在实践中由简单化走向具体化。在后期课题研究中,我们将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重视个性发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给学生发展更多自主创造的时空,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这一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和创生性的研究。在变革的过程中要让理论转化为实践和力量,要让实践的力量转化理论的提升。这样的研究,需要复杂性的思维方式,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生存,这是极具创生性的研究。

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1)学校管理: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特征、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学校转型变革中的实践更新研究(关涉培养目标、学校管理评价、组织制度、机制文化等);学校转型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2)课程建设: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关涉课程结构、指导纲要、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探索);校本化课程的个性化开发(关涉课程结构、指导纲要、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探索)。

(3)教学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变革中的实践更新;基础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转化;学业质量评价内容、方式的探索。

(4)教育科研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管理变革中的实践更新;不同层级的教师发展策略;教师新基本功内涵的认识和提升路径的探索;教师自我发展力的提升。

(5)德育与学生发展:学生管理变革中的实践更新;学生活动育人价值的挖掘和转化;学生素质标准的达成和培养目标实现的探索。

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有几大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更新了学校教育价值观,从“成事”到“成人”,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第二,更新了学生观,提出了“具体个人”概念,从学生立场出发,把每个学生当作生命个体来看待,呈现出文化环境中的成长中的个体。同时在整体设计、系统架构的前提下给予独特的生命个体以自我发展的时空,培养个性化的独特生命体;第三,重建了目标观,突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培育主动发展的人,促进个体以人的主动的方式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使学生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使教师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第四,重新定位任务观,使学生努力学会实现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第五,更新了教师发展观,内含人文关怀,起点教师角色观重建,培养自我更新型教师,在成事中成人。

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式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质的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

(1)文献法

对政策文本、理论文献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充分利用纸质图书、电子文献的信息资源,认真研读有关论著、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述评和分析。

(2)行动研究法

探索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科研与教师队伍建设、德育与学生发展等多个领域在“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转型性变革的策略、内涵、方式等,在行动中不断研究、总结,再行动。

(3)案例研究法

在研究中,可以先以部分学科为主,也可以先以部分老师或学生为主,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由点及面,全方位进行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实践研究。

(4)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在转型性变革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了解转型变革对生命个体生存状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明晰变革方向,更大地促进个体的生命自觉。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不断召开经验总结会,通过经验总结会,梳理前期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同时进一步明晰后续的研究方向。

……

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作为非经院式的学校基层研究课题,我们将充分体现教师研究的特点,以课题中心组为研究核心,采用边研究、边总结、边推进的教师研究方式。课题中心组在学校课题责任人整体设计规划的基础上,以各学科组给分领域合作,有序开展研究活动和交流活动。

核心引领:学校以课题中心组为核心,学习理论,明确概念,理清思路,把握方向,调控过程。

多层互动:学校围绕核心课题构成多层研究网络,各层面根据自己的平台,选择适切的内容展开探索,如:课题中心组、各学科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等。

分享智慧:学校除每月一次中心组沙龙外,每学期还将组织起各学科组的汇报交流、小课题的交流以及各项学校开放交流活动等。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2011
年2
月-2011年4月),开展的主要工作有:①文献查阅,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相关理论;②教师动员,聘请专家作反思性教学专题报告;③认真做好课题申请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4年8月),开展的主要工作有:①做好开题工作,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在调查、分析、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初步行动计划;②实施初步行动计划,2013年1月总结、反思前期研究工作,制定第二步行动计划,并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然后进一步实施第二步行动计划。

三是总结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开展的主要工作有:①撰写结题报告;②召开结题研讨会;③做好成果的交流和分享工作。

7.本课题研究基础

理论支撑: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论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1.负责人曾主持多项省级立项课题,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又有教科研的工作策略,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组其他负责人,或主持过九五、十五、十一五省级课题,或主持过市级减负增效课题,有丰富的教科研工作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有特级教师、教科研骨干和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科研力量较强。教科研骨干和广大教师有志于研究教育实践,改善教育实践,形成教学研究的主流文化。学校教师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并渴望通过研究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2.学校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采用“过程中转化”和“集中性转化”的方式推广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过程中转化”即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一阶段研究后,对于成熟的部分研究成果可以总结推广,然后进行后续的研究;“集中性转化”即课题研究结束后,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出研究成果,然后有序地进行集中性的推广。通过这两种方式,每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辐射。

3.学校承担了省级九五、十五、十一五教科课题,学校教科研工作有较好的基础;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从制度到文化,从评价导向到设备支持、时空保障,都为研究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前几轮研究中,学校运用了综合性研究方法,既有质的保证,也有量的研究。学校对推进综合性课题有了策略性的思考和组织保障。有点有面,以点促面,边研究边总结边推进,课题研究有实效,教科研形成合力,真正做到教学即研究,有效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4.围绕本课题,学校成立了课题中心组,并组织了各层面对课题方案的学习和讨论;学习讨论后,各学科组围绕这一校级课题申报了子课题,并制定了子课题方案,组织一线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和学习;在此基础上,有志于研究的一线老师还制定了个人小课题。至此,形成了围绕“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这一课题的课题群,有效利用各层面的科研资源,形成了层级研讨网络。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完成时间

课题组成员分工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准备阶段

2011年2月-2011年4月

主持人召集,学习课题方案,明确课题推进策略;各学科组制定子课题

1.研究日志

2.研究通讯

实施阶段(一)

2011年5月-2013年1月

相应负责人以中心组为核心,边学习,边研究,边推进,边总结

1.研究日志

2.教师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3.学生成长故事

4.班主任工作手册

5.中期报告

实施阶段(二)

2013年2月-2014年8月

相应负责人以中心组为核心,边学习,边研究,边推进,边总结

1.研究日志

2.教师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3.学生成长故事

4.班主任工作手册

总结阶段

2014年9月-2014年12月

主持人组织各部门进行梳理和总结;做好成果的交流和分享

1.研究报告

2.编印论文集、案例集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预期达到的目标

承担者

1.过程性资料研究

  ※研究日志

  ※学生成长故事

  ※活动实录(录象带)

  ※课题成员及相关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照片专集一部

2.总课题研究报告(中期和结题)

  子课题研究报告(中期和结题)

3.《论文集》

4.《案例集》

5.《学生成长故事集》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特征、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变革中的实践更新研究(关涉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

(3)小学基础科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王小霞

 

 

 

 

 

 

李伟平

 

各子课题负责人

 

张勇卫

蒋敏杰

杨丽铭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4年12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同意立项。推荐为常州市级课题。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李伟平

                                                      2011年 4月25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