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学校的发展
任何一所学校既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更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一流的学校靠文化。”文化是一片丰厚的土壤,如果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那么,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吸收营养,发展成长。
一、学校文化的定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即是学校发展的名片,代表着学校的个性。当今社会,部分学校用创建学校特色的方式来彰显个性,彰显学校文化。比如以科技为特色的学校彰显学校创新文化,以民乐为特色的学校彰显学校民族精神与审美文化;以教科研为特色的学校彰显学校探究文化;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学校彰显积极向上的文化……以强项点状呈现的方式标明特色,当特色成为了学校文化的代名词时,文化就失去了其内在的永久的生命力,变得枯燥、空洞而乏味。
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文化的内涵,找准学校文化的定位。
“学校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下位概念,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涵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组织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在内。既包括师生共同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及其物质形态,也包括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考、制度和规范,更包括师生在一定理念和价值引领下,广泛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等。
学校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变革中创新的。学校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前人建设的成果,同时要创新,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不断创新。局小随着学校变革精神的实践渗透,在新的阶段赋予了教师文化“积极进取不安逸,勇于创新不保守,团结协作不相轻”以新的内涵,学校逐渐在价值层面明确了“放眼静心、虚怀求进、倾情生命、明理践行”这一新的文化追求。惟有建立在以学校内涵发展基础上的同时又注意创新的学校文化,才具有不朽的生命活力。
二、学校文化的功能
1.学校文化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和行为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如局小确立了“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教育直面生命存在,追求让学生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促进师生健康主动地发展。学校文化中蕴涵的核心价值观更是体现在了全校师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
2.学校文化具有道德规范的作用
制度是学校文化的体现之一。学校经过师生的长期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它可以规范师生的行为,使学校办事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学校的制度不是随意制定出来的,不是学校领导或者少数人制定出来去约束师生行为的。制度建设作为一种文化,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反映了师生的意愿,为师生共同认可。这种自下而上的制度被全校师生所遵守,从硬性约束走向了道德引领。
3.学校文化具有情感激励的作用
一种有形或无形凝聚起来的先进文化,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内在滋养方式,与教师不断产生情感共鸣,给教师以深刻的影响。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有愿景、有期望、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洽、生活充满朝气。会激励教师不怕困难,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努力出色地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在这种优秀文化氛围中,全校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驱使他们努力教和学,不断创造新的成绩,实现新的发展。
4.学校文化具有精神凝聚的作用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文化如果形成了传统,就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引导师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作风。师生会自动地按照学校的思维去思考、去行动。学校文化就像一块磁石,把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学校如果来了位新成员,也会立即被吸引在这个文化传统中。一阶段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统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于是传统被打破,在继承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新的学校文化,全体师生的精神又再被调动起来,凝聚合作,再建学校新文化。
三、学校文化的建设
学校文化的建设,包括有形文化的建设,如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组织建设、学校制度建设等;也包括无形文化的建设,如办学理念的建设、管理价值观的建设、师生文化的建设等。
1.追求“魂体相符”的境界
如果把学校的有形文化比作“体”,看得见,摸得着,那学校的无形文化就是“魂”,看不见,摸不着。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往往“魂不附体”,即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与学校的校园环境、建筑设施等不匹配,自相矛盾。如追求“书香阅读”的学校图书馆藏书寥寥无几,追求“绿色生机”的学校绿化占有率不足30%,追求“以人为本”的学校以升学率衡量教师的工作质量……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一定要追求“魂体相符”的境界,使“魂”化入“体”,使有形文化指导无形文化的建设,无形文化更好地促进有形文化的发展。
2.“魂”化“体”的具体策略与路径
(1)注重领导层面的个性追求
学校领导层面的个性追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领导层的精神状态、领导水平、能力与个性,会外化在学校的不同方面,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具体地说,学校文化的形成取决于学校领导对自己学校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的把握和辨析,对当代社会变化和学校大文化使命的把握,以及对目前学校师生状态以及他们不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征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形成体现和适应本校办学理念的文化追求。这里,要特别重视领导层的统一认识,只有领导层的认识统一了,才不会出现“以人为本”的学校教导主任在监控教学质量时以升学率为衡量标准,追求“绿色生机”的学校总务主任不关注学校绿化,推崇“书香阅读”的学校图书馆负责人不积极建设图书馆……
(2)追求全体师生的共同认可
叶澜教授指出,学校一定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即全体师生意识到学校的文化精神,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全体师生群体的共同认可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撑。学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领导有办学理念和文化追求,还要有全体师生的认可和支持,并能创生性地体现在各自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惟有这样,才能“魂体相符”。另外,学校领导形成和完善学校文化个性建设目标的过程中,要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它不仅有助于目标确定本身的合理性与针对性、可行性与发展性,而且还会增加师生对文化定位的亲近感。
(3)保证各方面的全方位落实
最后,学校各方面的全方位落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落实到学校的一切方面,在明确了目标以后,要有细致的行动方案,在这一行动方案的引领下,如形成体现文化个性的校训和学校形象标志,根据学校文化布置校园环境形成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也就是先有学校无形文化,再有学校有形文化,在学校无形文化的引领下开展各方面的有形文化建设,进行细致的、显性的、可观的文化载体的建设。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边建设,边反思、边总结,时刻注意“魂”和“体”的匹配性。
文化引领着每一所学校朝自己的教育理想迈进,让其中的每一个成员在无形和潜在的价值信仰以及行为准则面前产生文化自觉的行为,从而体现学校的奋斗目标与进取精神。教师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是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所学校的风格和精神,可以感受到学校在教师生活中所赋予的文化含量及文化所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用文化的力量来推动学校发展。变革教师生活方式、改善生存状态,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目的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