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学校发展的理性之翼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悠久的历史、百年的办学传统,积淀了局小丰厚的文化底蕴。长期以来,形成了“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特色。作为一所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勇立潮头的百年老校,在世纪之交的学校变革中,对学校教育基础价值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百年的办学传统里生长出的“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对“轻负担、高质量”这一局小品牌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的时代的力量。  

2010年,学校成为常州市第三批教育科研基地。一年多来,学校围绕“生命关怀”这一教育理念,立足“变革创新”,在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课题研究、校本培训等诸多方面真诚投入,扎实行动,让教育科研成为了学校发展的理性之翼,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发展。  

一、管理机制在变革中创新  

1.从奉命到自觉,学校教科研组织机构的变革创新  

长期以来,教研与教科研管理的分离,既影响了教学研究的深度,又影响了教科研成果的实践指导性,同时条线管理的多头现象更会让学校整体工作因此而割裂。随着学校管理变革的推进,学校教科研组织机构的创新获得了实施机制的保障。  

首先,在机构设置上,改变了以往教科室和教导处各自为政的局面,而是把教科室和教导处进行整合,教科室隶属于教导处,归教导处统一管理,办公地点也相对集中。这样在各项工作上更容易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促进了教研与教科研的融合。  

其次,学校从2010年起,又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打通教科研与学科组的关系,尝试在各教研组内设置“教科研责任人”,即原教研组内的两名教研组长,一名主要承担学科性的教研工作和实践研究,另一名则主要承担科研性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小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化指导和成果推进。这样,学科组内的课题(包括校级小课题)在教科研责任人的组织带领下做好开题、立项、中期汇报和结题的常规工作,同时做好课题研究的理论引领和支持工作,更重要的是促进教科研成果在教研组内的推进、深化和内化。当然,虽然分工有所侧重,但分工未分家,围绕具体的学科组建设,两名教研组长经常沟通交流,这样更为有效地促进了教研与教科研的融合。  

2.从封闭到开放,学校教科研管理形态的变革创新  

首先,学校在教科研的管理中,初步形成了重心下移的管理形态,把管理的责、权、利下放给每个教科研责任人,变学校共性的追求为各分管领域的追求。如学校原来的课题研究主要由教科室集中管理,各项课题要开题、立项、结题都要由教科室统一组织管理,各项课题研究活动也必须在教科室的统一协调下进行。这种中央集权管理的模式使得学校的课题研究停留在表面形式,为了课题研究而研究,教师疲于应付,积极性不够高。从2010年开始,学校改革了课题管理的思路,根据各项课题的级别、性质进行了多元化的管理。如校级小课题主要由各教科研责任人负责,可在教研组内开题、中期汇报、结题等,研究活动可在备课组内进行,也可由几个志同道合者共同进行,研究时间原则上一年,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可长可短;市级课题主要由各课题组长和学科主任负责,课题研究活动可与学科活动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进教研与教科研的无痕结合;省级及以上课题主要由教科室负责,有围绕课题研究开展的针对性活动,也有与学校各类活动相整合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同时也让每一个课题都得到真切的、实际的指导,促进了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质量。教科室会挖掘课题研究中亮点,在教师大会进行展示交流。  

其次,学校在教科研管理中,还形成了结构开放的管理形态,组与组之间相互吸纳,共同学习,加强了群体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如学科组内经验的分享,综合学科组邀请数学组的周志华主任到他们学科组介绍经验,有效打通了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渠道,实现了智慧分享;再如备课组的沟通,不同备课组的老师(可同一学科,也可不同学科)可以就同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有效建立了整体人的观念;还有教师个人之间的开放,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教育教学距离和心理距离,促进了人的发展。  

3.从积聚到辐射,学校教科研评价机制的变革创新  

促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这是局前街小学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学校推行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继续加强中心组的专题学习和核心攻坚项目的推进,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学期调研机制。比如:常规调研,即教导处结合区调研每学期对不同年级进行教育教学情况的常规调研;日常调研,即每周由各学科组主任组织本学科内的老师对本学科的老师进行日常性调研(附表一:数学组每周课堂考核人员安排表;专项调研,教导处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调研,包括作业调研、课题研究调研、学科活动调研……通过各项调研,及时了解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实践情况,在发现好的做法及时组织总结推广的同时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调研机制的确立,让教科研与实践牵手,与问题牵手,让教科研的力量在实践的土壤中真正生长出理性的力量。

在此同时,学校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坚持每年评选“感动局小”人物和“感动局小”团队,在教科研工作中较为出色的教师和团队会受到相应的表彰;每个学年,学校会开展品牌年级组、品牌教研组团队故事分享,如每年的主题节活动结束,我们会邀请在整个活动中注重育人价值的开发,富有创意的班主任进行故事交流……其次,学校改革并完善了奖金分配制度,建立了教科研学期奖励制度,考核内容和奖金数目随着不同的发展需要做相应调整。如2011年,教科研学期奖励投入20万元。第三,学校尝试了每学期研究成果展示评比制度。“精彩片断”、“优秀课例”、“高质教研活动”、“优秀项目”……通过教科研总结会给予展示、表彰。第四,学校还建立了日常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机制,形成《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并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现实的变化不断拓展成果内涵,让每一个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变革。2010年迄今,日常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经费近12万元。学校教育科研与培训经费逐年递增。  

4.从成事到成人,学校教科研管理目标的变革创新  

学校在变革创新的过程中,尝试把“责权放还给不同层面的责任人”,进行自下而上的管理变革,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成事,又成人,在成事中成人。  

如年级组例会,促重心下移。学校在行政例会的基础上推进年级组例会,即由各年级组长组织策划,召集所在年级组成员集中例会,就学校工作和本年级各项工作展开讨论和交流,或集中建议向上反馈,或由年级组长自行组织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从学生发展的整体思考,逐步强化年级组的管理功能,同时做到了管理重心的下移,促进了年级组长的自我生命发展。  

再如项目组工作,扬教师特长。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此外,作为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教师还具有许多个性化的色彩:有的老师好科研;有的老师好绘画;有的老师好书法;有的老师金点子比较多等等。从生命自然生长的角度出发,我们尊重教师的这些特长,同时组建一系列项目组发挥教师的这些特长,如“局小教育”、“新生画册”、“成长的脚印”、“学校总值日管理”等项目组,通过这些老师的劳动收获项目组的成果,通过项目组的工作挖掘教师生命发展的内驱力。  

总之,学校在教科研管理中,坚持成事中成人,推行“责任人与合作者”的研究方式,明确独立责任个体与合作群体间的交互作用,激发个体与相关群体创造力的关系状态,促进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  

二、课题研究在变革中创新  

从省九五立项课题成功结题以来,学校始终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基石。学校结合发展实际,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现在,学校已经形成了以“新基础教育”为核心,以“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为具体抓手,以其他课题为补充的立体的、网状的课题研究群(附表二: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市级以上课题一览表)。学校坚持把课题研究“做实”、“做深”,同时追求把课题研究“做精”,真正发挥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1.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孵化多元研究形态  

         

项目组研究

    

校级中心组研究

    

学科中心组研究

    

教师个人研究

     

校级中心组研究

    

学科中心组研究

    

校级中心组研究

                                在学校核心课题的引领下,学校在课题研究的推进中采用了边研究边培训,边研究边推广的“梯队发展,差异推进”的策略。学校研究推进从扶到放,逐渐走向既有校级统领,又有多元研究形态的可喜局面。如下图:

 

   

   

   

   

   

   

    在研究推进中,随着研究的深入,一批批骨干教师成长起来。如 耿群志 老师在校级中心组研究中逐渐成长为学校综合学科主任,在综合教学研究中开始独当一面; 杨丽华 老师在校级中心组研究中逐渐成长为英语教研组长,在英语学科研究中开始独当一面; 陆虹伊 老师在校级中心组研究中逐渐成长为学校大队辅导员,在班级建设研究中开始独当一面……  

2.立足不同研究领域生成具体研究专题  

近两年来,正因为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坚持成事又成人,坚持责任人与合作者的研究方式,坚持给各课题相对自由的研究时间和空间,各学科组围绕学校主课题都主动进入了研究自运行期。课题研究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也不再是单纯地为了课题研究而研究,相反,老师们的研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校管理、各科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等各领域都在已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专题。各学科组又以项目组为载体形成了更丰富的专题群。如下表: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内研究专题群  

序号  

研究领域  

研究专题  

责任人  

1  

语文学科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育人价值和教学策略  

金东旭  

2  

数学学科  

数学课堂核心展开逻辑的研究  

周志华  

3  

外语学科  

单元整体备课的实施,写作课型的教学策略  

杨丽华  

4  

综合学科  

小学综合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耿群志  

5  

教师发展  

不同梯队教师发展动力的激发策略  

王小霞  

6  

学生发展  

班级建设的育人价值与策略研究  

许嫣娜  

7  

学校管理  

生命关怀理念下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研究  

李伟平  

在具体研究展开过程中,各研究组通过结构化的专题设计努力实现专题研究与日常研究的融通,变每个专题研究为各备课组的共同追求,变每个专题研究为各研究教师的共同追求,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又激发了教师个人小课题的研究。这一过程真正发挥了课题研究的价值,使得课题研究不再是某一小撮人的事,也不再是形式化的研究,而是与每一个生命个体息息相关,真正促进了学校整体的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3.改革研究活动组织方式实现研训合一  

只有经历了真实的研究历程,才会获得真实的成长。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会获得真实的成长。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实现研究组织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研训合一。  

(1)课题研究的方式——从“割裂”到“融通”。我们学校进行课题研究时,注重整合性。即把课题研究活动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整合起来,不单纯地为了课题研究而搞研究活动。比如我们的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学科组研究、备课组研究等结合起来,在这些日常性的研究活动中推进课题研究。这样,让课题研究真正地推动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  

(2)课题研究的推进——从“个体”到“团队”。我们改变学校教师个体“独立作战”课题的习惯,在课题研究的推进上,采用骨干引领、团队承担的形式来完成。研究活动的推出与展示尽可能以团队为单位,一人领衔,全员参与。从一人动到组内人人动,呈现出的结果凝聚的是整个团队的集体智慧。  

(3)课题研究的主体——从“观摩”到“参与”。以往的研究活动,经验介绍性的偏多。在活动组织中,大多数教师成为倾听者。如何充分利用现场研讨的价值,让每一个教师共享研究过程呢?人人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体验者成为我们组织研究活动的追求。研究活动设计关注了教师的主动参与,提高了活动效率,因此也真正促进了教师发展。老师们感慨地说:“参与”了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参与”了就能品味到研究的乐趣。2010年6月以来,全校教师共执教研讨课160节。一年半来,有四分之一的教师执教校级研讨课达6节以上。  

三、校本培训在变革中创新  

校本培训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关键,通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更快地促进教研与教科研的融合。近年来,学校的校本培训围绕“教师素养提升”做全、做实、做深。  

1.明确教师发展内涵,形成校本培训策略  

随着学校“生命关怀”理念的确立,学校在教师培养中提出了“让每一个教师真切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的追求,并提出了具体的素质标准,尤其是明确了“和善悦纳,睿智大气”的形象特质。培养“和善悦纳,睿智大气”的局小教师,既需要丰厚扎实的文化底蕴,也需要实践创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成长和发展还需要“内在需要、情感、意志”等内动力,所以,精神建设、情感建设、学术建设融合共生是我们学校教师培训的基本策略之一,如我们进行校歌、校训的重新解读,编写“龙城书院”的校本课程。与此同时,教师的素养是结构影响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基础,所以,我们学校教师培训的基本策略之二是:立足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的同时,注重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如我们的局小讲坛邀请市委 党校的 老师做形势报告、银行的员工做理财培训、心理健康培训人员做心理辅导……  

2.明确方向激发内驱,改革培训推进机制  

首先,我们帮助教师明确学校办学理念,了解学校发展目标,让每一个教师在认同学校办学理念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而建构起与学校核心理念一致的理念体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倡导教师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构建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和研究专题。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我们在成长团内对个人规划进行详细的指导。与此同时,我们在校本培训中尊重教师个体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把培训的策划权和选择权还给教师。

其次,学校对校本培训责任人提出了“少对电脑,亲近教师,重调查,重沟通”的工作原则。负责人在作出决策或者落实校本培训工作前,都先“走下去”深入到教师中去, 和 老师们一起思考、一起交流,了解教师的需求,听取教师的合理建议,充分寻求教师的智慧援助,以便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贴近性,更要关注实效性。

最后,学校坚持推行“校本培训菜单制”和“校本培训学分制”,即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置培训菜单,有“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培训。每学期结束前,学校形成固定的校本培训调查反馈制,通过自评、他评的方式确定老师们校本培训的学分,依据学分的高低产生学期教科研奖。  

3.尊重需要结构设计,丰富拓展培训内容  

学校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结构设计,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如学校推行“外出交流培训制”,即所有外出培训的教师返校后要整理培训内容,撰写培训心得,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给更多的教师分享,放大外出培训的价值;学校推出“局小讲坛”,除了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外,还约请非教育专家与局小教师交流,拓展教师视野,促进大教育观的形成,迄今,我们曾约请红星集团副总裁为我们分析经济局势,约请市委党校的教师为我们讲常州发展,约请银行的理财师为我们作专门的投资理财报告,约请心理健康专 家为 老师作心理讲座等等;学校安排进行“团队拓展”项目,关心教师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团队凝聚力的融合……学校通过一系列培训既提高了教师的学科素养,又提高了人文素养。  

4.改革形式激发活力,彰显校本培训魅力  

首先,扎根学科,提升学科素养。各学科组围绕学科特点组织教师共同学习,如语文组还约请中学教师结合中考试卷来提升小学教师的语文素养;数学组组织数学影评活动,数学学科教师必读《数学思想方法》,做数学题训练,聘请了其他学科的教师指导数学教师的语言素养和演讲水平。  

其次,我们还注重阅读引领,用多元化的理论阅读的方式促进教师内化吸收,提升素养。如学校推荐多样化的理论学习方式:个人自读。静心细读一本理论专著,进行读书摘抄、撰写读书心得,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参照理论体系进行专题性的教学反思,通过自读的方式转变教育理念与实践行为。导读引领。校级层面、教研组层面、学科备课组组织专题性的导读。教师带着目标去读、带着思考去悟、带着结构去品,有效地促进理念向实践行为的转化。专题研读。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的剖析,用教育理论来整体关照具体的教学行为,通过主题研讨、沙龙交流的方式对共通性问题进行思考,不断解析理论背后相应的实践行为。  

最后,我们用多元团队,提升梯队力量。近年来,学校调整了青年成长团的发展思路。30周岁以下教师组成的“绿色成长团”,青年教师比较多,尤其是新上岗教师,所以我们策划了自主培训项目,有:每天进行读书摘抄,每周撰写教学反思,每月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同时针对新教师的特点,组织主题交流,如:课堂组织艺术的主题交流、如何与人沟通的主题交流。30-35周岁的教师组成的“紫色成长团”,是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学校给他们以自我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承担学校的大型活动,同时策划特色教师风格展示活动,促进自我教学风格的形成。35周岁以上的教富有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他们向全校所有教师开放自己的课堂,并对青年教师进行理论导读和教育教学经验的传授。上学期开始,除了全校性的成长团,我们还在各学科组内设置了青年教师成长团,前者主要以教育性引领为目的,后者学科性更强,主要以学科培训为目的。  

2010年以来,在市教育局和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局小教师群体发展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结构的变化  

   

特 级  

特 后  

带 头 人  

骨 干  

能 手  

新 秀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2005.9  

1  

1.1%  

1  

1.1%  

9  

10.3%  

11  

12.6%  

5  

5.7%  

5  

5.7%  

2007.9  

2  

2.2%  

1  

1.1%  

16  

17.2%  

15  

16.1%  

6  

6.5%  

9  

9.7%  

2011.9  

2  

1.7%  

2  

1.7%  

22  

19.0%  

20  

17.2%  

5  

4.3%  

7  

6.0%  

四、交流平台在变革中创新  

在教科研工作中,我们开发各级各类交流平台。通过校内交流平台,传播学校主流文化;通过校际交流平台,辐射学校研究成果,拓展学校发展视野。  

1.进一步开发校内交流平台的主流引领功能  

首先,把“教师大会”还给教师。教师大会是全体教师的集会,我们尝试了教师大会的功能转型,让教师大会从领导为主角的工作布置走向教师多向交流的能量集聚平台。我们让教师成为教师大会的主角,每一位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交流者。我们对教师大会做了梳理和规划,推出了“局小讲坛”、 “读书交流”、“小课题交流”、“经验交流会”、“外出感受交流”等一系列新颖的版块。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师大会中获得智慧和力量。

其次,办好学校核心刊物《局小教育》。 叶澜 教授曾经说过:“深入的东西,成熟的东西,学校整体上要形成产品。每个学校有自己学校的产品。今后再做培训,资源就丰富了,有助于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这是互流的过程。”随着学校综合课题的研究推进,学校在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具体经验和智慧。对这一进程中的学校知识,我们需要及时交流和总结,更需要及时提升和辐射。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局小教育》的交流辐射功能。  

同时,我们创新校园网络平台。近年来,局小校园网中的“局小论坛”栏目也成了局小人的网络互动平台。在“局小论坛”这一网络平台上,局小教师群体就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话题进行着更灵活、更深入的心灵交流与思想碰撞。这些交流让大家相互影响,相互熏陶,彼此欣赏,共同积淀具有局小特色的教师群体文化。我们还选择精品话题,编排印制在每一期的《局小教育》中,创造性地实现了论坛的文本化交流。

2.进一步开发校际交流平台的集聚辐射功能  

乘着市教育局主动发展的春风,新一轮的局小发展更具有自主特性、文化特性。为获取更广泛的智力支援,我校每学期都会举行对外开放的研究汇报活动。学校充分构建各种联谊平台,让学校的各项研究在交流中不断深化,不断得到提升。20106月以来,局小的校际交流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有高度。其中,参加江苏省名小学特色发展与有效教学现场会1次,参加苏南五校联盟联谊活动3次,承办“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开放活动15次,承办“新基础教育”研究常州地区联系学校开放活动30几次,与省内其他小学的研究交流10几次,承办常州市学科基地研究开放活动6次……

   

通过在“教育关怀”理念下教科研工作的变革创新,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学校的文化价值发生了变化,“放眼静心、虚怀求进、倾情生命、明理践行”成为了我们新的追求和新的引领;其次,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系统结构”的思维方式破土萌芽;再次,教师发展内需不断提升,在一次次“实践—反思”及不同认识的思想碰撞中,扎实研究逐渐成为教师的内需与行为;最后,优秀教师形成发展梯队,学校教师发展呈现梯队良性发展形态,大批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推动学校课堂的不断变革。  

今后在教科研基地的建设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提升。  

首先,需要在整体有机化视野下进一步提升内涵发展的品质。学校在组织、制度、机制、文化方面的变革逐步深入,但作为一所学校,它的变革是整体综合性的,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学校领导不断提升领导力,在整体有机化的视野下,继续深化管理变革。作为学校管理系统的“软件”,“自觉变革”成为成型性发展阶段的精神追求,学校提出了“和善悦纳、睿智大气”的教师形象追求和“自信、大方、活泼、开朗”的学生形象追求。但局小办学的文化追求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并具体化入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以及团队文化。作为学校管理系统的“硬件”,学校的治校机制、实施机制、发展机制、动力机制已经有基本的形态。一方面成熟的机制和制度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常规,一方面还需要根据学校发展进一步深化创新,尤其是制度、机制育人价值的开发与挖掘。另外,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需要在新的稳定中继续创新促进“成型研究”扎根的多元组织形态、组织功能。  

其次,需要在培养机制创新中进一步提升教师发展的内力。内力形成是教师生命持续成长的根本,在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学校更需要促进全体教师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走向主动、走向自主,形成内在力量。面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群体,学校需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形成不同的培养策略。一部分骨干教师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学校研究推进机制的保障和学科素养、教育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这一批教师能独立开展教育问题的研究,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将自己教育实践中的“新质”实现结构和功能的优化,让自主创造成为一种习惯,逐步形成教学风格。对大部分在日常教学中还处于拉锯阶段的教师,需要通过学校研究推进机制的保障和应对变革局面的新专业素养的提升,使这一批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增强新理念和新行为的关联,并逐步走向自主发展的稳定期。对一部分新引进的起步阶段的教师,学校同样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培养举措,形成教师成长的滚动发展机制。  

再次,需要在专题研究和总结提炼中进一步聚“型态”亮“品牌”。我校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差异发展、梯队推进”,“骨干成型、以点推面”,以“全实深”为根基,兼顾“精特美”的基本策略。在后一阶段的发展中,在扎实推进“全实深”的同时,我们需要整体策划、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及时巩固“型态”,形成学校发展的新基质。在这基础上,学校需要以整体的视角系统规划学生的课堂生活、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如何在新的阶段培育学习型组织,推进教研组品牌建设、年级组品牌建设将成为后阶段学校发展的重要载体。  

   

   

附表一:数学组每周课堂考核人员安排表:  

周次  

日期  

人员  

周次  

日期  

人员  

周次  

日期  

人员  

3  

20~26  

蒋敏杰  

杨宏磊  

9  

2~8  

王小霞  

单  信  

16  

21~27  

骆 云  

姜卫钧  

4  

27~3/4  

沈  虹  

童菽千  

11  

16~22  

杨宏磊  

高青芸  

17  

28~6/3  

单  信  

王冬梅  

5  

5~11  

王  庆  

帅  蔚  

12  

23~29  

王冬梅  

王  庆  

18  

4~10  

 章子 君  

高青芸  

6  

12~18  

王  莉  

徐美芳  

13  

30~5/6  

袁平平  

刘  佳  

19  

11~17  

帅  蔚  

蒋敏杰  

7  

19~25  

徐丽萍  

高文蔚  

14  

7~13  

张春洁  

徐美芳  

   

   

   

8  

26~4/1  

顾  雄  

庄明霞  

15  

14~20  

张楼军  

庄明霞  

   

   

   

附表二: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市级以上课题一览表  

序号  

课题  

类别  

级   别  

名   称  

1  

综合  

省规划办“十二五”立项课题  

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  

2  

体育  

省规划办“十二五”青年专项课题  

小学体育学科育人价值挖掘及教学行为转换的研究  

3  

数学  

省第八期教研课题  

小学数学“高质量”课堂交流中教师行为策略的研究  

4  

综合  

市减负增效课题  

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校本课程改革的研究  

5  

语文  

市减负增效课题  

毕业班学生语文素养序列建与实施的研究  

6  

数学  

市减负增效课题  

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的研究  

7  

综合  

市“十二五”备案课题  

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研究  

8  

语文  

市“十二五”备案课题  

小学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与转化  

9  

数学  

市“十二五”备案课题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数学课堂推进展开逻辑的研究  

10  

英语  

市“十二五”备案课题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影响的研究  

11  

术科  

市“十二五”备案课题  

小学综合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12  

班队  

市“十二五”备案课题  

教育立场下的城市资源开发及转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