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交流有效性策略浅谈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提升课堂交流有效性策略浅谈

 

莆田五中政治组 陈亦男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课堂交流呈现出有形式但缺乏实质的低效甚至无效状态的交流,违背了新课程的真正要求。而构建有效交流策略是改变当前课堂交流有效的关键:知己知彼,搭建交流平台,授予交流之法,留足交流时空,经常反思教师的教学,构建有效的交流评价是达成交流有效的六点策略,从多方面提升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交流 有效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课堂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倡导“重建课堂”活动,我国也将课堂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十分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突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原有的教条化、模式化、静态化、单一化的课堂已不多见,在课堂上呈现出另外一番热闹景象:情境创设多样化、合作交流争鸣化、探究活动经常化、教学评价呵护化……不可否认这样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师生互动频率增加了,但是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等基本素养却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得到发展,课堂交流的时效性降低了。这样在课堂浮华之余,人们有很多的冷思考:有效的课堂交流是什么样子的?如何保证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对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效课堂交流的涵义、结构和特征  

  有效课堂交流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交流主体通过一系列有序的行为和互动进行的以形成与发展认知、构筑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推动主体自我内心发展为交流任务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其有效课堂交流要具备三个结构层次:深层的“理想”、中层的“思维”以及表层的“状态”。在深层次上它是一种理想和境界,是人们对课堂交流结果状态的一种勾勒,表达的是一种教育价值的取向与判断;在中层次上它是课堂交流主体对课堂交流的一系列行为和互动进行监控、调试以生成交流有效成果的逻辑思维与方法论思维;在微观层次上它是一种状态,即对课堂交流过程与结果的现实进行的描述。“有效课堂交流”是从价值判断形态走向现实状态的过程,也就是从“理想”到“思维”再到“状态”的逐步转化过程。具体而论有效的课堂交流要呈现出四个基本特征。  

  1、交流内容丰富  

  有效的课堂交流要整合新课程三维目标,不仅要体现知识的传递和信息的沟通,还要体现交流主体人际关系的沟通以及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价值观的建构等深层次方面的沟通,不能将交流狭隘地限制在认知的单维目标上,否则难免造成交流的低效。  

  2、交流方式灵活  

  有效交流倡导灵活的交流方式:从交流行为遵循的逻辑上看,它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单向线形的,也可以是立体交叉的;从行为的呈现方式上看,它既有活动也有观察;既有表达、交谈、讨论、反驳与申辩,也有倾听、思考、理解、探究、体验与感悟,是动觉的、视觉的、听觉的、智力的、情感的有机综合。师生可以依据课堂事务的实际对交流方式进行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  

  3、交流过程和谐  

  和谐的交流过程是课堂生活的本真要求。在外它体现为三种形态,即尊重交流主体地位与促进互动的统一、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统一、高参与度与合理监控的统一;对内它能够激荡起和谐的心理体验,形成张弛自在、乐在苦中的愉悦感,曲高和寡的困惑感,豁然开朗、怡然共鸣的成就感以及心灵安全与自由的归属感。  

  4、交流结果深刻  

  有效交流的结果要达成预期的交流任务,形成对交流主体较高的发展度,即主体通过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有较多的正向变化。这种结果不能停留在获取符号知识的层次上,而要深入到师生、生生心理各个层面。它不仅要涉及认知信息的传递和互通,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要涉及积极情感体验的深化、品德观念的获取、内化、提升以及观念向行为的转化等方面。有效的交流要真正能够在交流主体之间架设起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桥梁作用。而反观当前我们当前的课堂交流:  

  二、形式化:当前课堂交流的现状反观  

   限于对理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理解的偏差,当前的课堂交流呈现出有形式但缺乏实质的低效甚至无效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虚化”  

  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问题数量过多、过密,挤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二是教师提问重“预设”轻“生成”,弱化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地位。  

   2、课堂反馈“单向化”  

  在这种单向的反馈中,存在着一种倾向:教师倾向于“好”、“不错”、“真棒”等简短的正面评价,而不是给予完整的答复(质疑、建议等)来反馈给学生。这种做法可能给学生尤其是差生一种错觉,即教师的评价不是一种奖励,而是在贬低他们的学习能力。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学生不安、焦虑与恐惧,学生无法获得心灵的安全感和课堂的归属感。这种正面评价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失去了其对个体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3、教师作用“弱化”  

  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过分尊重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力度不足。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虽然参与了合作学习的活动,但获得的体验不深刻。  

   4、形式与内容错位  

  当前课堂交流存在着一种倾向,即对学习与交流的内容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贴标签式运用于所有内容,割裂了交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使课堂交流走向形式主义。  

当前大多数的课堂交流只关注形式而没有重视实质,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走向深刻。新课程强调以整合的思维来看待学生和教学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运行要服务于师生之间丰富的信息沟通,要求学生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不仅形成与发展认知、构筑人际交往关系,而且要在交流情境中认识自我,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和价值观的理性碰撞,获得为学的意义和为人的价值。这既是交流本质的应有之义,也是新课改对课堂交流提出的必然要求。针对有效课堂交流的要求和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故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三、课堂师生有效交流策略的构建  

有效之策略一:知己知彼,方能双方彼此交流有效。  

知己,量力而行之,扬长避短,避轻就重,提升自我之人格,发扬自我之风格,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取教育前沿优秀教学艺术大师的风格并融入自己的特色为己用,将自己的优势发挥至极,让我们的每堂课都能在精彩中进行和结束。不断提升我们教师的自身言语能力,摒弃那些不良的思维定势、思维习惯,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只有我们教师真正的学会改变,改变那种对教学有害的习惯,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有效学习,有效交流。  

知彼,彼是指学生、教材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故要做到:  

  1、微服私访,探微内心,体验学生生活  

  教师要弯下腰,放下架子,多点聆听,多点微笑,多点无微不至地关怀,那么你的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走近你,课堂上才会大胆地说,我们的课堂氛围就会豁然开朗。所以让我们放下权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催动课堂的有效交流。  

  2、吃透教材,定位目标,确立重难点  

   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全:准就是确定每堂课的知识点、全就是不仅仅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还应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展性的目标,既三维目标。  

然后确立重难点。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点;哪些方面可作简单交流处理,只需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通过这样的交流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样的问题,或要学生在认知上提高到哪一个层次,或在教学中要突破哪个重点、难点等。  

 有效之策略二:搭建交流平台,方能涌现自主有效的交流。  

1.课堂氛围的营造:建设民主公平的课堂运行环境  

  保障课堂交流的有效进行,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公平的教学气氛。民主和公平能够造就和谐、宽松课堂氛围,让师生、生生真诚沟通。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变被动为主动,确立课堂交流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觉得学习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活动。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当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民主、公平、开放的系统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会确立,交往便会得到扩展,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碰撞、思维的开阔以及学业信念、自我价值感和创造性增强,交流的意义也由此生成。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时我们 老师不妨试一试:让甜美的微笑装点你的面容; 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一颗真诚的心带进我们的课堂。如果你这样去做了,我想我们的课堂将不再沉默。   

2.问题情境的创立  

交流总是从问题开始,而同样一个问题需要经过情境的包装才会体现它的生命力,才会给人以方向和动力,能让人产生认知的不平衡,能让交流者总是朝着问题所显示的心理目标努力迫近。教学中巧妙把综合问题情境抛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时空,引发个体与群体思维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3.有价值问题的提出  

⑴问题要新、奇。如果在平淡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新颖、奇特的问题,就会马上引起学生交流的兴趣,课堂交流就会活跃起来。  

⑵问题要恰到好处。每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教师都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抓耳挠腮,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教师未表达清楚,则要恰当的给一些提示或者灵活的补充一些辅助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不以为然或者不需要认真思考就纷纷举手甚至脱口而出,说明问题太简单,也要迅速进行调整,添加一定的难度。  

⑶问题要有螺旋趋势。能引导学生的交流一步一步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始终在接二连三的问题中得到提升,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交流不会出现断层、冷场。  

有效之策略三:授之于交流之法,方能收获更多交流成果。  

要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还的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师生双方的课堂交流类似于博弈过程,教师建构课堂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影响着教师对交流的一系列行为和互动的参与程度。因此/正如托马斯指出的那样,教师应该阐释、建构并扩展学生们的课堂交流能力。课堂交流能力指的是学生对教师的行为以及课堂的规则所具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他们的期望。教师应当提供机会,利用多种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教师期待他们做些什么,从而提高他们对教师行为的预见性;其次提升学生对课堂交流逻辑结构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在交流进程中能够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再次,教师要提高学生对课堂交流有约束作用的结构性规则、交互性规则等方面的认识,挖掘学生以健康和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课堂交流的能力,提升课堂交流在预设中不断生成有效成果的潜力。  

有效之策略四: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方能让我们的交流结果更加灿烂。  

如果交流的时间过短,学生的交流还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课堂中也不可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如果教师为赶进度而中断交流,不但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会浇灭学习的热情。如若交流时间过长,学生的交流得到了一致后,剩下的就只能是谈天说地、相互嘻哈吵闹,那这部分时间就变成了垃圾,所以交流时间过短过长都不能得到有效收获。教师应洞察学生的交流状态、及时调整,适时决定交流的时间的长短,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高效的讨论。  

有效之策略五:经常反思教师的教学  

反思就是“回头看”,即教师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取教益,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和开展研究的能力。为了促进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开展如下反思:一是反思教学理念,防止用“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来诠释新课程理念,从而导致理解的肤浅与偏颇以及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和偏激化。二是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情境创设、交流任务预设、交流方法选择、交流过程监控、交流结果反馈等教学行为与先进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如:交流情境的创设要注重时效性与真实性,使情境在较短时间内与主题关联并能够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比较真实的体验。三是反思教学设想与学生实际的获得之间的差距。有效课堂交流的最终目标是要能够建构起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让学生体验并学会什么是真、善、美。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教师要思考学生是否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怎样达到这样的目标。这样的拷问对学生是有益的,对教师而言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  

有效之策略六:构建有效的交流评价  

缺少了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就在师生之间丧失了一种润滑剂,缺少了这种润滑剂,师生的互动交流就会变得锈迹斑斑,磕磕碰碰。如果我们在课堂交流中适当的添加了这种润滑剂,那么师生之间的互动就会因此变得更加顺畅、精彩,收效自然就出人意外。  

1、适时捕捉交流过程中的火花,见缝插针,适时评价  

教师应该善于捕捉交流过程中的火花,及时反馈评价。比如在对于某一问题进行四人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远离了问题的关键,这时教师应及时的鼓励评价,可以说“你们能想到这点真是太棒了,但还有没有其他想法呢?”、“再想想看”、“我非常相信你们小组还能想出让其他小组刮目相看的方法,加油!”等,这些鼓励性评价的及时出现,让我们学生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促使其他成员对某种想法,作出必要的补充和一定的评价。  

2、交流反馈未达标,添油加醋为达标,总结加激励达标已然成  

  交流的结果有时并不会在老师的预设中生成的,出现学生不同的交流结果是正常的,如果他们的交流反馈都是有道理,正确无误的,我们教师是没有理由马上否定的,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交流果实,不能苛求学生在交流上获得同样程度的成功,也不能急于给学生个体下结论,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交流中对学习的积极姿态,关注其能否学会思考问题。同时要注重鼓励,教师应对每位学生持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位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的交流不是因为与自己的想法有异而一棍子打死,对学生的新认识、新发现,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应对以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平时交流困难的学生,如其有点滴的进步,甚至有创造性的因素时,更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如发现学生交流有误,应加以启发性的评语,诱导学生找出原因正确解题;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必须自己学会评价,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纵向、横向比较。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学会自我调控交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周珑,《理想与求索》,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汪云霞 《关于提高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江苏省南京市第六中学  

4、 国家教委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2005年9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