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学情,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于是: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如何将教室的地面画到本子上),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1、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习完比例尺新课后,如果像以前那样,通过书后练习题进行巩固,学生显然兴趣不大。于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图,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用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的过程。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又必须回归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对这一问题认识的飞跃。在这节活动课中,计算各种数据要用到数学知识,确定图上景点位置要用到社会课知识,画图要用到美术知识,写解说词要用到语文知识……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3 着眼全面发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关系到课程改革理念的真正落实。课堂教学要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教学目标上准确定位。新课程摒弃只重知识、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经历过程性的做法。用新课程观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而且应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4、着眼全面发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从某种角度讲,教学内容的组织得当与否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也决定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因此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组织教学内容较为合理,这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增删、呈现顺序的安排等等。教师不应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而应主动、大胆地重组教材,能力开发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新学材。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例尺》一课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结构的改善等方面尝试改革,以期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全面开放,构建一种适合并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课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