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概念教学的两节课后的想法
章子 君
听了 袁平平 老师的《大数的认识》、 顾雄 老师的《四舍五入法》两节数概念教学的研讨课,初步感受了“新基础”理念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变革,我想通过这两节课谈谈“新基础”的课堂教学与以往课堂教学的几点不同。
一、目标定位的不同。
这两节课除了知识目标的定位外,凸显了策略目标与育人价值。如 袁 老师的“通过对个级读法的推广,掌握万级数的读法”; 顾 老师的“用规范的形式……”体现了教师针对学生数认识的散点化、割裂化现象,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和运用结构来加强认识,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联系现实生活及相关活动,感受大数的意识”,“经历规律探究和概念形成的过程,理解‘四舍五入’的含义”,则是体现了数概念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学生将会在课堂上经历一次次的体验与感悟,主动沟通联系,把握数认识的结构,了解前人创造的原理之所在,感受渗透其中的智慧与力量。
二、学情分析聚焦点不同。
学情分析在以往的教学前也是必须进行的,除了一些基本的学情分析外,“新基础”的学情分析更多的把视野关注在学生认知的整体建构上,教师则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做好的“搭建、融合、沟通”的组织者,从学生关注需求出发,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指导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现象。这点 袁 老师的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由于在教学前对学情有了准确的分析,她在教学时打破常规教学思路将以往看计算器依次尝试读数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被动学习散点知识,变为先将五位数进行分类,沟通与万以内数的读法及组成的联系,让知识在沟通中逐渐类化与扩张,培养学生整体认数的结构意识。
三、教学过程的不同。
以往的教学过程有两种:一种线型结构,一种块状结构。新基础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块状结构的教学过程,可是它又于以往的不同,它是以大问题设计为前提,问题之间及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又有内在的关联性,呈现出思维的螺旋上升状态。
我收集了 顾 老师教学中几个环节的大问题:
(1) 我们从简单的两位数开始,接近整十的数有什么规律呢?
收:“整十数”看个位。聚焦:1-4舍去,5-9进一。
(2) 接近整百数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可以怎么研究?
收:“整百数”看十位。聚焦:十个十个分段的方法。
(3) 我们是怎样探索接近整百数的规律的?接近“整千数”“整万数”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
收:整千数看百位、整万数看千位。聚焦: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4) 根据刚才的研究,你能推测出接近“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数有什么规律吗?
聚焦: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整体认知。
以上环节环环紧扣,教学目标明确,从教结构衍生到类结构,学生思维轨迹清晰,由点到面,在一次次实践中感悟,从感悟中提升思维品质,让学生在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中实现真正从书本知识与生命实践的沟通。
用 叶澜 老师的一句话“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尊重了生命,也就尊重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