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径在过程中的思维矛盾中
蒋敏杰
【缘起】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呢?这学期开始,我第一次执教三年级。其实对于这个年级的学生情况我本人并不十分了解,只是从日常听课研讨中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下整体,对于班级个体或者说某个个体的学习状态,应该说不是特别了解。其次对于教材内容体系的不熟悉,因此在开始的二个星期内,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从第三个星期开始,我试着去改变一些状态,于是就产生了一些十分突出的矛盾。
矛盾一:一节课的目标怎样确定更合适
本节课都需要有确定的教学目标,而这对于我来说心里清楚,但到了实践层面的理解就出现了问题,往往自己想去努力实现的目标,由于问题而无法展开。这样定怎样合适的目标就一直困扰着我。
矛盾二:是展开过程还是关注结果
这个问题在高年级我所执教的班级中没有遇到过。因为在高年段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共同通过交流得以对问题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有比较强的过程体验,且每节课的练习时间(独立作业)会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但到了三年级,这个情况会不同,相对来说问题的要求低了,但自我感觉学生的能力(思维水平)并没有预期的强,因此在过程与结果的二元对立问题上左右不定。
矛盾三:展开过程怎样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
三年级的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于个人中心思维活动的重视,这种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我的预期,因此在开始的二个星期中我是比较痛苦的。有效的课堂活动的展开所形成的是学生个体的对话,使得课堂组织形成问题,交流过程听不完善,使得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不到位。
【反思】
就这三个问题而言,反思后其本质还在于教师对于教学的理解。其一是对学情分析的不准确。其二是对教材内容与体系不领悟 其三在于教师心态的变化对于学习组织的调整。
1.对于学情分析的改善
①为什么课堂的教学目标定位出现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对于所执教班级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分析不到位。刚开始时,我只是作为一名代课教师去上课,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对于这个班级学生的理解是不充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只是关注到教材内容,只是考虑怎样的过程让学生去学。这样我是把这个班的学生抽象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或者说是把他们当作是一个六年级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来看待。这样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我只是关注到了知识内容,虽然想体现这种过程,但所体现的过程中在形式上还处于一种机械的操作层面。因此教学目标的偏离,使得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认同也产生的一定的影响,使得学习与理解过程中产生的障碍。
②改善教学行为的重要一点是将学生纳入到自我体验的范畴之中,使得整个教学内容与目标之间通过自主的人的作用联系起来。与学生交流互动先快后慢,在起始阶段不过快的呈现知识内容,而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时间思考。在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起始阶段可以简单些,将教师个人的性格、节奏融入到教学目标中,使学生与教师有一定时间的磨合。
③深入分析教材体系,了解三年级学习内容与高段学习之间的联系,不人为提高目标,不随意忽视目标的引申。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更要注重推导过程的归纳提炼方法,类比正方形的思维路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变化与联系等,使得学生与五年级教学内容之间联系,形成过程的渗透。
2.对于中年段学生课堂交流方式的思考
在三年级与六年级学生之间,课堂交流的方式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同。这也是由于其个性年龄特征与其自身的经验水平相关。
①提高交流问题的质量 在三年级中不宜一节课有多次大的问题的引导交流,这样会引起学生疲劳感,使得教师的交流指导与深入不到位,形成走过场的问题。
②提高交流活动的指导 学生不是天生会交流。从低段的自由说,个人独立说,到中段的听同学说,考虑同学的谈话内容,整合个人的思考,这些都需要在适合的交流问题中得以展开并进行专门性的指导。
③提高交流的反馈与评价 在三年级学生课堂交流中还需十分关注到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使学生群体对于交流活动本身的过程再次进行比较理性的认同,使得过程成为他们以后交流活动的蓝本。
3.对于教学长段的再次深刻的体验与理解
“今天不会,明天不会,后天就会了”这是一句比较质朴的语言,可以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体验是存在过程递进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本身就需要顺应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使得学习形成一个体系。我个人认为在三年级的学习中由于其是呈上启下的一个过渡年级,因此体现过程更为重要。
知识与经验的过程渗透,技能操作的过程提升,思维方式的过程转化,借助于问题本身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关注到过程。起始环节速度慢一些,使大多数学生能在过程中体验到方法,然后逐步加快分析问题的速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后,再慢下来形成一个元认知也就是再反思的过程。对于教学与学生掌握的层度同样也是,不局限于一节课目标的达成,而关注到一个时段,或一个整体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逐步通过体验与练习让学生理解。
三年级教学经历让我从有些极端的高年段自主探究学习中走出来,使得觉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着多样性。高质量的课堂交流需要教师静下心来,不用单一的模式去分析所有学生,而是需要结合具体个人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教学中的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师要将过程融合成整体,着眼于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小学阶段来思考,从人的思维发展中力图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留下些什么。
2010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