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结构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怎样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结构  

今天《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出现了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学习知识中哪些知识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其实在这个问题我很希望通过前两个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能体验到转化思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并且通过转化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上两题让学生已解决了例1,及相关的二个问题,都是形转化的问题)。可现实的问题是,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一开始没有学生举手,从状态来看显得十分迷茫,无从下手。这又进行了一次思路打开,除了在图形学习中,还有其他的比如计算中呢。这样才有三位学生举手。生一: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生二: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生三: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推导体积。就这三个问题而言,二个是有关图形转化的,生二的发言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才逐渐形成。可问题的在后续的问题解决中,学生的思路又是十分清晰,这个是转化成什么,数量关系可以这样转换。

思考一:梳理复习的引导及知识架构  

在这节课中,教师是真心希望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过程,明晰方法,提炼出策略,并随之形成数学思想,形成相应问题的策略结构框架。可问题是学生会在解决问题中采用相应的方法,但如何来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提炼,并能应用推广到其他领域中。这样老师的引导及问题的指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思考是学生不是不会进行回顾,而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一个思考的余地,很突然的要求学生去以一种思路进行思考,在没有体验准备,思考过程的基础,这种回顾本身就是一种机械的。所以这节课中要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结构,能感受到一种方法的渗透。教师可以提供几个维度让学生思考(数的运算、图形、数量关系)也就是开始时先有一个方法的指向,学生能借助教师的引导来解决思考,然后才是针对内涵的深入思考,这样的一种回顾可以更为有效。

这样我更联想到今天的复习课。对于数概念的复习,我们同样也会遇到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结构清晰吗,我们自己能快速地架构出数概念的体系吗?我自己出没底,更不要说让学生在40分钟内就通过教师的一些简单引导来解决问题,这样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梳理复习,基于学生原有的状态提升。

我们现在的策略是:一:课前准备,了解有关数概念的点状知识, 这里完全是一种知识的条状点状梳理。二:第一环节作为教结构的过程,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整数部分的点状知识进行结构化,使学生明确可以从意义、分类、读写改写求近互化、性质等部分进行梳理。三:第三环节作为用结构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将小数、分数、百分数、比、比例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四、负数,拓展延伸,更一步理解研究领域。

思考二:策略提炼的应用性及方法结构  

关注策略加以解决问题,但可能需要更为关注到自己的思考过程。这里会出现解题还需要吗的问题?当然需要,对于一个策略的形成其心理机制需要借助于问题的思维过程才能实现,问题就在于怎样通过合适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到方法结构。这里的方法结构的提炼与分析聚集于学生思维的共性问题,即怎样去思考同类问题的共性问题,也就是聚类分析找到相同之处发现属性。因此在策略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大量事实的论证了解其内涵。

就如转化策略,我在教学中以形转化入手,到思考全面的数转化、数里关系转化、数形转化,最后才点破转化的策略。想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对于转化的策略思想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思考三:教师追求的目标指向及问题呈现  

策略学习中教师的价值追求是明确的,但就今天的课堂而言,我还是以较强控制入手。可能是学生在联想转化策略中的问题,也可能是想更加使策略明确,我总是想一步到位,让每个学生明确,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成为一个一步到位的急功近利的过程,使得部分学生的理解并没有到位。尤其是将数量关系引入后,原本就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就较为仓促。问题的呈现也不十分灵活,是以一题一题的形式出现,就人为的割裂的转化思想应用的整体过程。或许我应该先有一个问题引入,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转化,再以回顾联想为突破引导学生自我认知,然后以题块让学生分析,抓住转化思考的过程及基本过程,最后以数形转化为拓展,让感受到转化的优势。在练习中更关注十分需要转化而为之的练习,如水滴问题,扇形问题等。

这样今天的课值得我反思的还有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学生的心理机制,问题呈现与分析的过程,讨论交流展开中的细节处理与推进,针对学生无法联想时的反馈与引导,这些都是我以后同类问题分析中所要注意到的。也就是说怎样学生在高质量的交流中有收获,教师的主体策划能力还需加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