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教学反思
一、精彩的引入,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在黑板上用磁铁贴纸的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知道:磁铁数要比纸的张数多1。引出“间隔排列”,点出了这节课的重点: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中找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不仅紧扣教学重点,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例子,进一步加深对间隔排列的理解,为接下来学生自己创造这样的情境奠定基础。在充分认识间隔排列后学生自己创造符合要求的情境,体现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自主,并在大量的情境中找出规律。
三、在丰富的情境下找出规律,学生理解深刻。
首先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观察前面所有的情境中两端物体、中间物体各是什么,各自的数目又是多少(学生回答时,教师有条理的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板书,交流发现,并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初步感知:两端物体数目=中间物体数目+1,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进一步验证这一规律,并完善结论:两种不同的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数目=中间物体数目+1。
三、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间隔排列的规律,采用生活中的植树情境,让同组合作,创设出植树问题中三种典型的方式。这里,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氛围,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更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整个过程,充分认识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在充分体验中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