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反思6
发布时间:2015-03-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由3个上升到4个,不再简单的从三个面进行观察,而是需要观察之后找出相同的面。这2点是感受最深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了上学期学会记录的铺垫,这学期的新授阶段就由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初步观察、发现跟上学期学习内容比起来,进步在哪里,然后放下去让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研究方法自主探索,继续积累观察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活动的组织,因为学生是双人合作,所以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状态,引导同桌合作,避免替代现象出现,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求,一共能摆出多少种情况,需要有序思考。这属于高标要求,需要对于取出1个去摆进行教结构教学,后续的取出2个可以自主探索。  

学生对于该内容的学习基本不存在困难,但是依然还会有错误,包括看错方向,数错个数……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内容简单,也要踏踏实实,落到实处,比如说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情况时就需要描述完整:几个怎么摆的小正方形(尤其注意区别横着与竖着的)。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按顺序依次数,并且把数据都标在图的边上。  

   

   

反思7 千米和吨  

单位的学习一直是小学阶段的一条主线,人类经验的传递是通过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继续的,比如说最简单的1+1=2,再比如现在学习的千米和吨, 1km 有多长就是人为规定的,规定不是简单下个定义,而是有着规则的网络体系结构作为背后支撑,现在学习的千米和吨就是在学习了之前的一系列比较小的长度和质量单位的基础上用来完善整个单位体系的。  

千米和吨作为目前已经学过的最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与其它单位的区分度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是千米,有上学期千克与克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要充分建立 1km 的概念,因为只有建立了最基本的 1km , 1m ,1dm, 1cm 这样的标准,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才能够有参照物。 1km 差不多是整条局前街的这么长,学生立马能够体会到,千米和米的巨大差距。操场跑道一圈 150米 ,要跑6圈多才是 1km ,从身边的例子也更加深刻的感受 1km 这一标准。这也是丰富举例的依据,所以学生学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考途径和方法。通过后续的丰富举例跟进,学生能够发现在身边何时会用到km作为单位,由此单位的概念清晰地建立起来,单位判断的方法也深入人心。  

从本单元起,建立对单位的敏感,一个完整的数据除了前面的数还包括所带的单位,像南京长江大桥,既可以用km作为单位,也可以用m作为单位,只不过之前的数据大小不同。这点也提醒我们,学习单位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单位设立的意义,本身就是为了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所以学习完单位之后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关注为什么在有了较小的单位之后还出现较大的单位,可以像认识数一样的拓展一下单位的结构,往大去、往小去都是因为存在不同的需求,这点也是分数产生的意义之一,也跟后续学习的小数可以沟通起来。  

   

   

反思8 轴对称图形  

折一折只是判断轴对称的一种方式,正如课堂所言,不是所以东西都能够用折一折的方式去判断是否是轴对称,所以这也体现了数学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从折一折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后续的拓展中逐步做到观察图形特点,直接进行判断。在单元复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归纳得很好,会有图形来给我们判断,会有字母来给我们判断,会有图案、国旗一类的东西来给我们判断,这些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东西有对称轴,只不过需要你从不同方向来观察,不是说上下左右一看没有就没有的,其实斜着有的的(三角形);有的东西看上去好像有,但是只是左右两边长得一样,如果折一折,是不能完全重合的(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这些都是学生归纳出来的,我记录下来的,虽然语言表述还不是很严禁且符合规范,但无论是类型还是思考的严密性,都值得肯定,有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不用折就用观察,而且是多个角度的观察),也有从一般到特殊的反哺(平行四边形,看上去好像是,看不出怎么办,还是回到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所用的折一折的方法,一下子就验证出来不是)这些都是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状态下的表现,都是他们在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虽然他们表现除了不错的思维,但是在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中,远没有这么乐观,首先就表现在审题上,题目要求写文字还是画符号,是要求对的打√,错的画×,还是仅仅要求选出是轴对称图形的,这些简单的要求被他们忽略了,直奔主题思维敏捷是好事,但是数学也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  

除了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还有画出另一半,使其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自主迁移,感觉平移和轴对称画法有点像,教师只需要稍作提炼即可,补充的内容是同样的一个图形,对称轴的位置不同,补出来之后的图形也就不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