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16 观察物体1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生活场景,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和空间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单元的内容决定了,教学中应重观察、重操作,通过直观的教具、学具的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对物体表象的理性认识。充分的操作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物体的表象,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的知识点产生认同感,对物体的空间印象更加深刻,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反思17 观察物体2
教学的前提是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看一个长方体,怎样看只能看到一个面?眼睛要正对着要看的面,眼神要平视。其次是要让孩子充分地看,充分地感受看到的结果。例如,从哪个角度能看到一个长方体物体的三个面?随意变换观察的角度,能看到四个面吗?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观察物体,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观察的结果。
今天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操作: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首先是让学生利用同样的小正方体,根据要求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将立体图形与肉眼观察到的不断沟通、修正,获得对一定形状的物体的结构上的认识,用正确的方式观察摆好的物体上面、侧面、正面各是什么样子,描述并画图记录,例如:有几个小正方形?横摆还是竖摆?会看才会说,会说才会画。口头表达是思维的外显,思维又是语言表达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反思18 统计与可能性
《统计与可能性》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初步体会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可能性。教材通过让学生摸球的实验,引导学生先估计、再实验、再统计分析数据,从实验中发现摸到两种球的次数是差不多的,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记录数据。学生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已经有了一些这个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本节课就是要给学生充分动手实验的机会,引导他们自主总结出相应的知识,并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的能力,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理解题的意义,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系列的游戏情境,摸球、抛正方体、设计骰子等活动,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好奇、有趣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试验探究、归纳应用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