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教学语言——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数学学科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理性美,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理性思维能力逐步养成的一个过程,数学课堂中的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认识分数”,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接触过或见过一些分数,并没有过多的经验和系统的分数知识体系,所以更需要面向全体,重心下移,但是学生们在一、二年级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数概念的逻辑体系,分数从形而上的角度上来讲是丰富和拓展数概念的范畴,所以基于此分析,将本节课定位于接近学生并无充分基础的认知水平,在生活中需要分数的基础上,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分数的感性认识,结合实例和操作,引导学生提炼出1/2的意义,并进一步丰富分数的内涵,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比较1/几的大小。
二、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经过精心准备,框架结构合理,条理层次清晰,基本做到了面向全体和重心下移,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点注意点:
教学语言的规范
想要体现出数学的独特魅力,需要锤炼出规范的教学语言,随意性的语言首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的思考不易聚焦,偏离课堂主线,进而造成学生资源的反馈散点,缺乏代表性,不利于教师进一步的利用和整合;其次,随意性的教学语言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提升性,三年级学生无论是思维水平还是语言表达能力都还处于发展阶段,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引导和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口语化的生活语言能够自如的转化为逻辑性强的数学语言需要一定的策略方法,如找出关键词,发现并概括相似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等等,而这些都需要规范的教学语言的辅助;最后,一节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也是建立在教师深入吃透教学设计和充分预设学生反馈的基础上的,教师随意性的语言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目标指向不够明确的问题,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容易被学生的问题“带着跑”,进一步降低课堂教学有效性,因为教学经验的欠缺,缺乏足够的灵活处理和临场应变的能力,新教师更容易出现该类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发挥出优秀教学设计的最大功效。
反思梳理流程:
导入阶段,切入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无需同桌讨论,拖泥带水,直接进入,紧扣主线,明确主题,揭示1/2。(关键在于数概念新旧知识的对比感知)
在学生说1/2怎么写时没有给出正确的顺序,不必刻意纠正,可以埋下伏笔,等到介绍书写顺序的时候可回过头来重新强调。
在认识1/2的时候,教师需要用规范的语言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思考用圆形纸片表示1/2(学生此时的状态基本处于对折和划线两种层次)快速收,交流得出第一个关键——平均分(教师通过随意折,对折,明确平均分)
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数的产生过程,(把1个圆平均分成2份,左半边是这个圆的1/2,右半边也是,我们用阴影表示“取出其中的1份”,就表示它的1/2)顺其自然介绍表示方法,将操作与感知相结合。
介绍名称(无关紧要的环节遗漏了可以在后续中自然带过,不用刻意回头去补,保证课堂教学的流畅),教师应该主导,格式是需要学生接受学习的。
创造1/2的活动中发现学生资源雷同现象过多要及时打开,请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规范,紧扣核心问题(这个环节是集中体现思维水平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切忌拖沓累赘在细碎问题的来回绕,一语中的,直奔主题,用规范的语言凸显课堂主线)。进一步的质疑(选择的材料不同,取出的1份也不同,怎么都能用1/2表示呢?)则是对抽象意义的进一步理解与思索,交流小结。
明晰问题的意图,紧扣1/2的意义这一主线,拓展丰富1/2。(图形到物体)
呈现资源并交流的过程中依然围绕分数的意义。(为什么可以归为一类)
比较大小的三个层次的问题(1:1/2大于1/4,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可交流直观层面,也可直接过渡到第二层次 2:2比4小,1/2怎么比1/4大?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关注分数本身,联系意义,练习巩固; 3:怎样比较1/几的大小?抽象至规律,直接比较)
梳理过后回顾自己上课的流程,在(3)上自己没有理解清楚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推进方法与预设的达成目标,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拔高了对学生的要求,接下来的(4)中,又因为一味同学的回答一步到位,没有面向全体,结果错误地把学生从意义层面强行拉回到操作层面,没有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揭示分数的产生过程和意义,绕在具体的表达方式上面,进而导致出现学生在后续环节中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没有抓手,在操作层面的表达和意义层面的表达之间来回游走,我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补救措施。仔细想来,还是自己脑海里并不清晰的流程所致,错误的认为学生通过第一个操作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并表达清楚分数的意义,拔高又降低学生的表达要求,一味的等待学生资源的出现,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毕竟有的内容不一定就能从学生资源中产生,所以对于环节的把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师生互动之间的主与次要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具体情况的预设还需要多动脑筋。环节(3)是本课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通过该环节已经对平均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环节(4)的引导作用,能够很顺利地建立1/2的表示和意义的联系,接下来的内容紧紧围绕分数的意义这一主线展开,本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