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统计教学在上学期已经提前解决掉部分内容,就是统计信息并画出统计图,学生对于这点略有遗忘,包括在图上表上数据,格子里打上阴影,稍作指导,问题解决。本册书着重研究的是统计中平均数的思想。
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在统计时如果成绩完全相同,说明这个人的水平比较稳定,由该特殊现象引导至一般问题,如果每次都不相同,你能找到他的一般水平么?肯定是在最小和最大这一范围之间。具体的方法有特殊方法移多补少,有一般方法先总再分。从矛盾中激发问题,因为一组踢了3次,一组踢了2次,比较总数肯定不公平,那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比较了呢?求出来的都是平均数,表示的是一般水平,然后辨析一下平均数和具体的数的区别与联系。遇到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的时候,人数有差异,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可以比较平均数,比较它们的差别,揭示了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有学生就说道,像这样,如果他踢第三次,也就这样算不就公平了么?)。
本单元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也安排了一系列的学科活动,在课堂和平时都进行了统计调查,学会完整的从活动设计、策划、人手分配、记录、整理、分析、比较、汇报这一完整过程,锻炼了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过程中,比较的数据要方便计算,这点也是我在设计的时候缺乏考虑,导致学生出现了不必要的失误。
认识小数
小数的教学除了体现数概念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还体现了数学的普遍联系性。在 教学过程中,由分数引入小数,进一步发现是分母为10的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 这其实也就是十进制的数学思想。认识数总归分几步走,数的来历,数的组成(读写), 数的大小,数的运算,这也构成了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不断进 行的是分小沟通,小整沟通,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新的知识,是思维迁移能力的一 种表现,掌握知识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你对于方法的学习与敏感、 选择与优化。
首先仔细观察,小数的组成部分,注意追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它是个小数,抓 住问题的本质属性,话不在多,点题则灵。其次比较小数的大小的过程中首先找准小 数所在的整数区间,也即整数部分优先决定小数的大小,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去比 较小数部分。随后的竖式计算可以通过对比呈现的方式,一般的小数计算如果不看小 数点,跟整数计算没有太大区别,需要注意的是小数与整数的计算,及其容易犯错, 我采用的方法是把整数全部改写成小数,6就是6.0,然后再进行计算,第二个容易 错的就是整数减小数,有两种,一种是6-5.5=5,学生把小数点遗漏了,第二种是 6-3.3,有的同学就算改写成了6.0,他依然会等于3.3,这个错误的原因不明,我 实在是想不清楚,后来学习了2天自然而然就好了。这些错误如果是广泛的,那么也 可以检验出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如果是个别的,就在课后个别处理,或者课堂活动 的过程中个别指导,解决掉,如果拿出来当堂讲(尤其是新授课),容易干扰学生的 思维。
关于小数在整个数概念中的地位,我想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桥梁, 把分数和整数连接在一起,把数位顺序表从单向的往高位无限延伸拓展到可以无限细 分,又对应着数学的来源于生活需要,又抽象出来高于生活。在小数里经常会碰到简 单的单位转化,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理解进行处理,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抽象成单纯的 数,因为归根到底数学还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你如果能用更加优秀的思维代 替你的描述,就不需要繁杂的方法,当然,作为思维发散性的一种表现,还是需要多 种方法的,但是作为数学思想而言,找寻捷径是更高层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