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意图,探寻数学之根——除法教学反思
这次汇报课得到了盛老师的评课,受益匪浅。他和善地提出了新教师容易忽视的 几个方面,给出了课堂教学具体环节设计和目标定位的重建建议,这些珍贵的意见和 建议对我这样一名新教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自己确实发现不了这些问题,有时候发 现问题了,确实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能够获得这种难得的机会,是我的荣幸, 更是我成长的催化剂。
四年级上学期的除法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比起三年级的除数都是一位数的除 法来说,有了较大的差异,如果还是简简单单套用三年级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 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除法的计算也可以分成三块,口、笔、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口算和笔算,这是计算方法的基础,其中又以笔算为重,本身的设计意图是想借口 算的方法呈现与选择的过程明晰算法的意义和理解,从而灵活运用到笔算中去,这一 教学意图的设计值得商榷。在新授阶段,口算确实是引入,但是就整体考虑而言,口 算过于简单,因为无论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还是以后更多位数的口算,它们都 可以理解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所以在这点上看来,用口算来明晰算法的设计意图 有失偏颇(教学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口算依旧是除数是一位数,有联系但是没有触 及算法最大的区别),所以在后续的教学跟进中,学生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方面是没 有把握到核心问题,一直在尝试,但始终不得法,另一方面是发现自己的尝试不正确, 立即转向老师,机械地照搬模仿例题,尝试解决。反思整个流程,确实在于教学意图 把握不清,把目标定位在解决商的位置上,是本末倒置的,而没有从计算法则上进行 正向的引导与思考。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虽然环节还是丝丝相扣,层层递进的,如 果能够把这个设计问题解决好,相信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再上一个台阶。所以口算不 用花过大力气去做引导、右思考,把握住符合本课的口算特点,交流后直接过渡到笔 算。在笔算这一最基本的技能中探寻数学的根源——计算法则。
除法的计算法则概括起来很简单,高位起,依次除,除到哪,写到哪,不够除, 就商0,短短的18个字,涵盖了完整的计算情况,本课在展开笔算环节的过程中需要 追问,商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十位6除以20不够除,所以要 用60除以20,也可能会说,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受到口算影响),3个十就是 30,30乘20等于600,不等于60。这些观点都可以拿来作为推进的材料。肯定学生 的基础上略微回顾一下除法的计算法则,后追问第二个60哪里来的,生:3×20=60, 这也进一步肯定了商是在个位上。
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很好地处理了我原本所担心的商的位置写错的问题,而且 是从根本上解决,不是机械模仿,因为除法的计算过程谁都知道,不会因为除数是两 位数了,就不知道该怎么算,相反,从这个角度除法,学生对于以后学习较难的除法 中的试商、调商的步骤也有了前期铺垫,这也是一直强调的渗透。后续的课堂教学中, 此类问题就不会是解决的重点,可以花上更多的时间进行对比沟通和开放拓展。
比如说80÷20= 150÷30=一组对比题就可以关注区别与联系,第一题是8 不够除,80就够除了,第二题是1不够除,15也不够除,一直到个位150才够除, 所以这也能够反映出除法计算法则是否内化深化。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注意点:一是对于题目的要求一定要明确细致,本 次学生纸上对于题目的要求不到位,学生可以用笔算解决,也可以选择口算解决,可 以根据情况,把第2题改成列竖式计算,第4题改成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这样既抓 了基础,又体现了方法掌握后的灵活运用。二是在收集学生资源上来推进教学过程的 时候,对于学生资源修改的细节不能马虎,要么就完整修改好,要么就不要修改,让 学生自己改正,这些细节都是新老师缺乏关注的。
接下来明年的自我要求希望能够在一下方面自我加强:
1. 数学的来龙去脉,像数学小故事之类有助于数学原理思考的文章需要多涉猎。
2. 数学学科特质还要进一步提升,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待加强,特别是对于序列化的学习内容不同年段的要求的把握,一定要向师 傅和其他 老师多多请教,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要尽量到位。
教学组织能力进一步加强,课堂的核心问题继续保持高度关注,加强的是对于学生资源的发现、选择、处理和反馈的能力,另外组织教学的具体形式还有提升空间。